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4年11月20日] -- 华商报 -- 版次:[B4]
《时间的皱纹》《平面国》《万有引力之虹》

为什么《星际穿越》书架上有这些书?

日前,随着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影片《星际穿越》的大热,其中诗歌、物理原理等各种细节都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在电影开端,少女墨菲试着解密看似随机从书架上落下的书,她坚信她所称之为“幽灵”的东西正用书来传递信息。
   事实上,诺兰确实别有用心:他为墨菲的书架所选择的书,不仅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相符,也传递着他自己的理念世界,从这些书目也可以看到,正是这些文学作品启发了诺兰的电影构思。少女墨菲的书架,上面的书看似是随意的道具,被有心的网友翻出来,原来这些“道具”里传递了很多信息,被称为导演诺兰的“心机”。

  这些作品启发了这部电影

   有网友表示在电影上映前的预告片截图中也发现了6本书,并且靠这6本书琢磨出诺兰是要讲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有人说,这些书是导演诺兰别有用心的结果,他为墨菲所选的书不仅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相符,也传递着他自己的理念世界,甚至从这些书目也可以看到,哪些文学作品启发了诺兰导演这部电影。
   不过,科学松鼠会成员猛犸则告诉华商报记者:“书架的布置应该是和人物背景契合,它暗示了主角的阅读喜好,男主人公并不甘心做农民,他还是渴望做工程师、宇航员的知识分子,剧中有句台词,他不属于大地,属于地球之外。就是这个意思。”
   网友“胖胖”说:“我个人认为书是人类文化的传承工具,电影里用书架上的书来传递来自五维空间的知识用来拯救人类是有引申含义的。”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夏烈也认为:“导演用这个情节告诉大家,家里的书架恰恰是最神秘的东西,是主人公女儿说的那个幽灵。书承载着人类文明和记忆,在片中他们最终沟通的渠道就是一个书架,站在书架两端的是父亲和女儿。”书评人蔡朝阳谈到诺兰这些书与时间有关的话题,他认为:“人类有寻找永恒的冲动,人类所有的关注都是关于永恒和时间的,知识对世界的解释有很多种,科学控用科学来解释,文学家用文学性的语言、哲学性的语言来象征和隐喻,都是一种对世界的看法。大家讨论的是时空,人类,永恒,表面是科幻电影,其实是提出哲学命题,导演也不负责解释,因为电影、文学表现的往往是科学尚未证实的东西。”

  书中大量的隐喻,知识不够看不懂

   这份书单对大部分人来说是相对陌生的。伊恩·班克斯《捕蜂器》、玛德琳·英格的《时间的皱纹》、艾勃特的《平面国》……看到这些书名,北京万圣书园的创始人刘苏里笑着说他没看过,有些只听过。“我三年前看过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看不懂,有点像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大量的隐喻,知识不够看不懂,知识够也不一定能看懂。”
   记者将这份书单发给一些书评人,都看过的几乎没有。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夏烈告诉华商报记者:“这些书按种类来分,第一类是硬科幻,是标准物理学方面的学术著作,还有科普著作,专业度高,要有比较专业背景或者长期阅读科幻的背景才能看懂;第二类是软科幻,以科幻为背景的悬疑小说、言情小说等,这类书一般以科学幻想为背景,在一个异度空间或者科幻背景讲一个故事;第三类是文学大师留下的世界文学经典,比如博尔赫斯、马尔克斯,这类书的特征是具有幻想力,比如博尔赫斯的《迷宫》,本身就是充满悬疑的。”

  科幻文学会是未来主流文学样式

   从电影《盗梦空间》开始,导演诺兰的科学癖已经开始影响很多人的欣赏习惯,乃至阅读习惯。“导演是个有科学癖好的人,从书中我们就能看出,一个是关于宇宙学,一个是物理学,虽然两者关系很接近,但有区别,还有一个就是潜意识,心理学,而他广泛持续的阅读,也影响了他的整个导演思维和导演艺术。”夏烈认为这其实蕴含着另一种倾向,就是未来主流文学样式的变化。“科幻文学、奇幻文学和生态文学,我认为他们会是未来主流文学样式。当国内外科幻小说一‘合谋’,这个潮流就起来了,原因是中国观众和读者,原来的阅读层次太旧了,言情,武侠,还有网上的小白文,它们对智商的挑战是不高的,起到满足我们休闲和娱乐的作用,当大量充斥在网络上之后,则会物极必反。读者需要来挑战智力、有些难度的作品,科幻小说,尤其是硬科幻,有一种刺激感,逼着你努力去靠近它。”
   另一方面,夏烈认为跟时代发展有关,“科学猜想离我们越来越近,每个人如果不研究科技与时代的融合就落伍了,整个世界的生活都在跟科技融合,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必须感受科技,了解科技,这是有前兆的。比如科学松鼠会能够嵌入到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中就是一个例子。转型早就开始了,大家也不要急躁,大片的直接刺激,书籍的隐喻等等,自然而然会给你补课,加上新媒体大量转载的知识点,也会让我们学习得更快。”
   但夏烈强调了一点,“唯一要提醒的是,创作科学幻想性的作家在中国太少了,像写《三体》的刘慈欣这类的更少,而且他出身理工科,希望更多的人,有兴趣和能力参与进来,这很重要。” 华商报记者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