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3年03月15日] -- 华商报 -- 版次:[B12]

构建消费金融生态圈 让消费者能用、会用、愿用

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在增强消费能力的过程中,银行业要在“让消费更方便”上下功夫,将金融服务嵌入更多消费场景,让消费者能用、会用、愿用。
  提高触达率
  让消费者享极致体验

   金融助力恢复和扩大消费,关键是要增加金融服务对于消费者的触达率。众所周知,相较于高频的消费场景,金融服务属于低频场景。也就是说,除非消费者特意寻求金融服务,该服务较难自然而然地、相伴相生地出现在消费场景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银行业正在加强渠道建设,通过完善手机银行功能、搭建消费服务平台等方式,将金融服务深度嵌入到消费场景中去,提升服务的触达率。
   比如,围绕百货商超、餐饮、购车、家装、旅游等居民消费场景,工行的“工银e生活”全力打造用户和商户、供给与需求、线上及线下高效对接、相互带动的消费服务平台。
   此外,将金融服务深度嵌入消费场景,对于乡村市场也十分重要。从数据来看,乡村市场的销售恢复好于城镇。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下降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与上年基本持平。分季度看,全年三个季度乡村市场销售表现好于城镇。一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于城镇0.3个百分点,二季度和四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降幅分别较城镇小0.6个和0.7个百分点。
   在这个方面,中国农业银行为了挖掘县乡消费市场的潜力,奋力搭建场景,紧密对接了国家汽车和家电下乡等活动,提升用户体验。

  降低贷款利率
  要实惠看得见

   将金融服务嵌入消费场景,解决的是服务“便利性”问题,接下来,还要解决服务“可得性”问题,尤其要增加消费信贷服务的可得性,让消费者“贷得起、贷得到”。
   增加消费信贷的可得性,就要切实降低成本,即消费贷款利率。目前,已有多家商业银行将消费贷款利率降至3.7%,消费者可通过手机银行、线下网点等多种渠道申请贷款,一般情况下,申请成功后资金能够当天、实时到账。
   事实上,去年下半年以来,已有多家大型银行下调了消费贷产品的利率水平。整体来看,目前包括四大行及多家股份行的消费贷产品利率均在4%以下,如农业银行“网捷贷”、中国银行“随心智贷”、建设银行“建易贷”等,年化利率最低为3.6%-3.9%。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在助力经济社会恢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消费信贷对于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接下来,应促进消费信贷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在恢复和扩大消费中的积极作用。
   当然,消费信贷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坚持“合理适度”。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应采取措施,有效防范过度下沉、过度授信带来的“不该贷”“过度贷”问题,进一步降低“共债风险”的发生概率,合理、适度的消费信贷不仅有利于恢复和扩大消费,还有利于规范业务发展,有利于金融机构自身防控信用风险。
   董希淼认为,从居民个人的角度看,应坚持理性借贷,将自己的债务水平保持在合理限度之内。一般而言,每月还贷的支出不应超过家庭收入的一半。特别是年轻群体,不可通过“以卡养卡”“以贷还贷”等方式盲目借贷。

  “开放式”财富管理
  让理财助增收

   增强消费能力,是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环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理好财”是居民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做好财富管理已成为金融机构的发力点。为了提升财富管理水平,多家商业银行尝试采用“开放式”财富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银行不再各自为战,而是联合多家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共建平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在做好财富积累的同时,多家商业银行也高度关注资金安全问题,避免用户遭遇财务损失。接下来,银行业将聚焦制约消费循环畅通、提质升级的痛点与堵点问题,加快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步伐,进一步提高服务的便利性、触达性,拓展大宗消费金融服务以及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消费服务,积极助力消费的恢复与扩大。

  全领域覆盖
  构建消费金融生态圈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金融业需要积极发展消费金融业务,通过打造更智慧、更便利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全领域覆盖,构建消费金融生态圈。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比如有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将创新消费金融场景,重点支持旅游、康养、购物等恢复和扩大消费的主方向,支持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标志性工程建设。同时,高度重视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满足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养老等领域的金融需求,不断在产品、服务和客户体验上下功夫,加大优质消费金融服务供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此外,银行业也需要提供特色化产品和服务。实际上,随着消费升级趋势,百姓对消费贷款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于购房,而是扩大到购车、教育、就医、创业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这样的消费新趋势,已经有银行在全方位打造丰富的消费金融产品,满足市民安居乐业、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全周期金融需求。
   银行业需要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探索创新更多应用场景,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进程,助力提升消费信贷的可得性和便捷性,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 华商报记者 李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