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8月23日] -- 华商报 -- 版次:[A8]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礼赞三秦新成就

杨凌奏响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最强音

1997年7月29日,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成立。22年来,杨凌牢记使命,立足陕西、面向旱区、服务全国,在科技创新、示范推广、种业发展、国际合作、乡村振兴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支撑和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2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杨凌扎实履行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始终耕耘在农业创新的“试验田”上,不断收获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国际合作、乡村振兴的丰硕果实,各项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杨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以崭新的姿态,朝着更加高远的目标迈进。

  不少农作物新品种都有“杨凌基因”

   4000多年前,农耕始祖后稷正是在杨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1934年,民主革命先驱于右任和爱国将领杨虎城等创办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西部农业科教事业自此开篇。西北农学院赵洪璋院士培育的“碧蚂1号”小麦,在黄淮麦区推广种植了1亿亩,创造了小麦良种推广的世界纪录,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救了大半个新中国”。一直到李振声的“小偃6号”,再到王辉教授的“西农979”,都是杨凌的品种,杨凌专家做出的贡献。
   此后,我国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有4次都出自杨凌。还有秦冠苹果、“陕单609”玉米、西农莎能奶山羊、西农8号西瓜、“七月鲜”红枣、8819线辣椒、“秦白”系列大白菜……这些农作物新品种,都传递着“杨凌基因”。
   “区校融合”作为杨凌特色,也为杨凌奠定了深厚的科技基础。借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杨凌已在省内56个国定贫困县实现了示范基地全覆盖,并在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吕梁山区启动建设了示范基地。在全国18个省建立示范推广基地318个,累计示范推广面积7186.98万亩,示范推广效益212.22亿元。
  “一带一路”深耕厚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杨凌在丝路沿线的农业交流正以更为饱满和立体的方式呈现,为东西方文明交汇注入新元素。古丝路坐标上的杨凌,也再次成为农业国际交往的前沿。
   22年来,3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杨凌开展合作、20多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杨凌签订有关协议、300余项国际交流合作活动不断开展……特别是围绕农业科技需求,以人才培养为主要载体,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共进,在实施对外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随着杨凌援外培训“漂洋过海”,让世界再次认识了全新的杨凌。目前,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阿拉木图、北哈州,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建成6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共有10大类74个农作物品种。
   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企业创新联盟、丝路科技教育联盟、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和丝路农业网等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取得了一批合作成果,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业间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对外合作新格局。

  杨凌农高会成国际范的盛会

   作为全国5A级农业展会的杨凌农高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四大科技展会之一,被誉为中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第26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将于10月22日召开,届时将同期举办上合组织国家高峰论坛。
   农高会历经多年的蕴积,转身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范的盛会。这是杨凌对外对内开放的延续,更是确立杨凌迈向国际化努力的积淀。随着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以及中外农业领域合作的常态化,农高会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农业领域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正在谱写着中外农业多领域交流合作的丝路新篇章。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杨凌将站在全新的起点上,朝着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的“三区三高地”目标,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大踏步前进。 华商报记者 汶威承 通讯员 耿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