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6月26日] -- 华商报 -- 版次:[B2]
助残脱贫 一个不少

“是勤劳攻克了贫穷 我愿意走在奋斗的路上”

45岁的王自兵去年结婚,开始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此前的很多年,他都因身体缺陷备受嘲讽。回到家乡,他享受到精准扶贫政策,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经过努力打拼,如今有了自己的养殖事业。
  打工不忘学技能
  为返乡创业做准备

   王自兵是汉中市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人,年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无钱医治,落下终身残疾。
   王自兵说,自己的前半生是在自卑和他人的嘲讽中度过的。“记得有一年冬天,放学后父母来接的迟了,我自己用双拐一步三晃走在回家的小道上,一个没稳住整个人掉进旁边的水田里。周围没人,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爬上田坎,衣服湿透了,贴在身上冻的全身打哆嗦,赶来的父亲把我抱在怀里,我哇哇大哭……”
   初中毕业后,王自兵先后去了上海、浙江等城市,在私人工厂当搬运工、打杂,因身体缺陷,受了不少嘲讽。王自兵说,他就抱着一个信念,付出总会有回报的,他买来残疾人励志故事书籍、从中得到慰藉和启发,还订购《农村百事通》《农村新技术》等书籍,在工作之余坚持自学养殖、种植等农业科学技术,还参加了一些技校的专题培训,希望能有一技之长,返乡用于创业,在农村有所作为。

  二次创业
  畜牧局技术人员教养鸡

   2006年,王自兵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先后养过土鸡、娃娃鱼,试验过稻田兼养鱼,种植过生态草莓、花卉苗木、温室蔬菜……
   王自兵说,创业之路艰辛异常,遇到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问题时,有人就会说一个残疾人还瞎折腾个啥。但王自兵经过近两年的摸爬滚打,蔬菜园和养鸡场小有规模,一年也能赚上两三万元 。但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512地震让王自兵的事业遭受了毁灭性打击,为了重建家园,王自兵再次背上行囊外出打工。然而祸不单行,王自兵年迈的父亲又突患重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母亲也是病痛不断,王自兵只得回到家照顾父母,“因为没有收入,我家成了名副其实的困难户。”2015年,王自兵被当地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宁强县残联、帮扶单位和镇村干部一趟一趟的来,让王自兵重拾生活信心。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王自兵决定再创业。2016年,在巴山镇党委、政府及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帮助下,王自兵贷款5万元,建起了新的养殖场,宁强县畜牧局专业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他养鸡。王自兵开心地说:“为帮助我打开销路,县残联领导上门了解情况,为我争取扶持资金,还出资邀请宁强电视台广告部为我制作了专题广告宣传片。经过努力和多方帮助,我的生态养殖场逐渐步入正轨。”

  时刻不忘“加油充电”
  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王自兵在经营生态养殖场的同时,时刻不忘给自己“加油充电”。这几年来,他多次自费到甘南、川北、杨凌等地学习养殖技术,开阔视野。王自兵说,有了技术,如果没有精细化的科学管理,也发展壮大不了。
   截至目前,王自兵的土鸡年出栏量达到8000余只,实现年毛收入十万余元,与此同时,他也成了当地群众心目中小有名气的养殖能手,更成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模范带头人。
   尝到甜头的王自兵找到了自信,他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2017年,他牵头联合农户成立了林园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租赁贫困户山林资源30余亩,协同周边贫困户共同发展,累计孵化出售鸡仔30000余只,养殖土鸡一万余只,实现毛收入20多万元,现存栏量5000余只。同时,利用自家承包土地和外出户闲置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甘蓝、豆角、土豆等特色高山蔬菜20余亩,实现产业循环发展,家庭年纯收入达10余万元。
   宁强县残联工作人员介绍说,在王自兵的带动下,林园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效应和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显现,给当地贫困群众带来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希望。2017年,王自兵所在的石坝子村顺利脱贫摘帽。
   王自兵的日子越过越好,2018年他还收获了爱情。用王自兵的话讲,是一位川妹子慕名走进了他的生活。王自兵说:“是坚强推开了苦难,是勤劳攻克了贫穷,我愿意走在奋斗的路上,做强做精。” 华商报记者 苗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