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12月26日] -- 华商报 -- 版次:[Q7]
高新教育

“一长多校”模式 实现校长对“人财物”的全面管理

高新区“名校+”办学模式始于2015年,是西安市最早实行“名校+”工程的区域之一。2017年,高新区“名校+”办学模式被西安市教育局在《强均衡、扩优质、实施高品质学校建设工作方案》中借鉴推广。截至目前,高新区已发展形成了“高新国际学校+高新第九学校”“高新第二小学+高新第七小学”等7个“名校+”教育联合体。通过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有效地发挥“名校”的辐射、孵化作用,迅速扩大区内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高新区现有“名校+”联合体采取的是“一长多校”的管理模式,充分授权,实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人、财、物”全面管理。高新区“名校+”工程主要依托名校引领,按照“公办+公办”或“民办+公办”两种模式相结合的结对方式开展,结对灵活。
  >>西安高新国际学校、西安第九小学名校+教育联合体:

  “四同”管理理念
  打造“一长多校”教育联合体

   西安高新第九小学是由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投资约1.4亿元兴办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完全小学,为长安区12个回迁村以及周边企业入学适龄儿童提供义务教育段就学保障。西安高新第九小学由西安高新国际学校托管,西安高新国际学校校长王志宏兼任西安高新第九小学校长。西安高新第九小学建校伊始,王志宏校长提出,高新九小依托西安高新国际学校,创造性地提出并遵循“文化同根、理念同行、管理同步、质量同优”的“四同”管理理念,积极推进“名校+”工程,致力于将高新九小建设成公办学校里的标杆,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以西安高新国际学校“高新全人德育”的内涵为基础,结合高新九小实际情况,积极落实“高新全人德育”体系内涵,暨“养成教育常规化、德育活动生活化、安全教育常态化、健康教育校本化、家校携手一体化”的“五化”德育体系。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高新九小和高新国际学校开展“协同教学”工作,共同分析了九小目前的生源状况和教师专业水平,分阶段有目标地进行点对点的帮扶。一年以来,高新九小和高新国际学校教研同步,通过“联合教研”“指导教研”等多种形式,快速提升九小教师的教研能力,打造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
   高新九小作为一所新校,在高新国际学校的引领下,名校与新校“文化融通、理念落地、管理契合、课程衔接、素质提升”,赢得家长和社会认可。校长王志宏表示,“名校+”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让教育始终有温度。
  >>西安高新第二小学、西安高新第七小学 名校+教育联合体:

  基于生活的项目式学习
  让学习更有力量

   为了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高新七小作为“名校+”教育共同体仅成立一年,结合校情,因地制宜,用理念引导行动,让学习在生活中真实发生,在项目式学习方面做了尝试探索。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积极调动资源、收集信息、探寻方案,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课堂之外,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据西安高新二小校长张惠兰介绍,为落实项目式学习有效开展,学校从时间上做了保证:每周一、周四下午2:20-3:30进行项目式学习。项目选题,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学习空间可以是任意真实的场景。学习方式采用学科统整,其核心是围绕主题,打破学科界限,达到课程融合。
   实施前,项目负责老师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推介招募。学生“从兴趣出发”选择喜欢的项目。“学生选老师”“混龄走班”已成事实。实施中,两三位老师和入选学生组成项目组,围绕“问题解决、方法探究、成果展现”进行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也是组织者。通过深度合作、学科融合,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展。
   结合实际生活,三月份《风筝节》实现学科统整,语文的风筝文化、数学的对称原理、美术的构图绘画、科学的制作放飞,让学生真合作、真实践、真思考;四月发现校园安全隐患,就做《杜绝高空抛物》。“倡议书”“法规条款”“宣传海报”“多方文件”将道德与法治、数学与科学、美术与语文、合作与探究相融合,让学习更有力量。
   为了项目推进学有榜样,实施有度,高新七小副校长鹿淑豪表示,从五个维度:项目设置开放度(10%)、课程生活融合度(20%)、实施过程扎实度(50%)、推介展示有效度(10%)、学生参与热情度(10%)展开评价,引领学习深度发生。在项目中学习,把生活作为教材,把学习当成生活。“烟头不落地”“卫生间壁挂绿萝营救”“垃圾分类”等日常工作都成了项目,一举多得,减负增效。
   高新七小《基于生活的项目式学习》首次亮相全市校长论坛;九月,西安市委常委聂仲秋一行三百多人在七小进行垃圾分类工作调研,项目化推进形式、与课程融合形成系列教案,广受好评,学校也因此荣获市首批“垃圾分类示范校园”称号。高新七小正在项目式学习的开展中,夯实文化基础,让学生实现自主发展,进行社会参与,培育核心素养,让孩子们积蓄拥抱未来的能力。 华商报记者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