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12月19日] -- 华商报 -- 版次:[T12]

“虽然恨透了培训班,但是还得坚持上”

面对家长的焦虑,教育部门提醒要谨慎选择培训机构
兴趣班、数学班、作文班……孩子除了正常上课外,周六周日还有好几个辅导班要上,甚至不少学龄前孩子也报四五个培训班。目前上培训班是多少父母的忧虑,也是多少孩子的压力来源,但也成了家长之间攀比的话题。
  现象:问起孩子在哪儿上培训班
  大多家长三缄其口

   在某重点中学读初二的沫沫一直在外面上数理化辅导班,努力的他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家长会时,沫沫的妈妈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当被问起孩子有没有“加餐”时,沫沫妈妈三缄其口,一口咬定“我家孩子几乎不去辅导班,能把课堂上学的内容消化完就足够了。”
   事实上,在家长圈里,孩子上了几个培训班、在哪儿上课效果更好等几乎成了“隐私话题”。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孩子的成绩是“补”出来的。“如果不是很熟悉的家长不会讨论太多,甚至跟老师也不会交实底儿,可能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占据分数优势吧。”
   在某外企上班的李女士称,自己四岁的女儿周六周天全天都在上培训班,钢琴、画画、轮滑、英语等一个都不少,“我经常加班没有时间管孩子,不上培训班孩子就会在家里看电视。”因长期在培训班接受超龄学习训练,李女士的孩子认字量和阅读量远远高于同龄人,这也成了李女士的骄傲。

  家长心态:其他孩子都在补习
  所以还得坚持上

   用王先生的话来说,今年读高二的儿子是“拄着‘一对一’这根拐杖上学的”,“从小学升初中到初中升高中,再到现在马上就要考大学,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不敢不报‘一对一’,只要不报,成绩很快就有下滑的趋势。”王先生说。王先生算了一笔账,儿子20天的“一对一”培训费用是2.7万元,一天3节课,每节课450元,费用是相当高昂的。
   有家长这样说:“虽然恨透了培训班,但是还得坚持上,没办法,其他孩子都在补习。”现在,很多家长因为这种心理成了“一对一”的忠实粉丝。一位家长告诉记者,“现在的家长,报班就像购物一样,天天盯着辅导班的活动,一旦辅导班有优惠,立马就预订下来,就像自己赚到了一样。
   谈起培训机构,几乎每个家长都“又恨又爱”,期望孩子能通过上培训机构提高成绩,但又不忍给孩子施加额外压力。谈到西安培训机构整治,一位家长在朋友圈无奈地留言:“每个班都是我‘自愿’报的,现在让我‘揭发’培训班,这件事太拧巴了。”

  分析:小学段报班父母做主
  中学段孩子主动报名

   在和白先生聊天时,他很无奈地说:“本来暑假规划全家去旅游,可孩子死活不愿意出去,坚持要上培训班,不知道中了什么魔。”事实上,一些学生进入中学以后,由于沉重的课业压力和同学们之间的竞争等原因,都会主动给父母提出要额外补习弱势学科。“孩子在校外培训机构上数学和物理两门课。我们看他学习太累了,不想让他上,但他主动要求报名。”王先生的孩子在碑林区一所学校念初二,对于孩子主动要求进步的行为,他分析,还是竞争的原因,孩子希望能有更好的成绩。
   在随机采访的20位家长中,记者发现,小学段的孩子报班主动权在于父母,中学生大多主动要报培训班。超过10个家庭明确表示,是应孩子需求报了校外培训班。“朋友都学,我也得学”成为孩子们自己加码的最重要理由。

  建议:注意甄别夸大其词的宣传
  多核查师资力量

   记者在培训市场走访发现,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在招生过程中,为吸引家长注意、扩大生源,常常采用“一线教育专家”“汇集教育界精英”“名校名师”等字眼来夸大宣传,而实际上很多“名师”要么是普通学校的代课老师,要么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大学毕业生,有的甚至还是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在校大学生,很多“名师”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
   此外,教育部门提醒家长,要根据需要为孩子选择培训机构,选择时首先要看办学资质,正规的培训机构要具备两证,即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看清许可证上明示的办学地点、办学范围。其次,要注意甄别宣传广告,多核查师资力量,报名时要签书面合同,保存培训机构派发的招生简章、宣传单等凭证,一经发现有违规行为,可向辖区教育部门举报。 华商报记者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