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8年01月10日] -- 华商报 -- 版次:[T5]
把好学校办到家门口

把家门口的学校办好

——西安市新城区创新推进“名校+”工程见闻
近年来,西安市新城区创新推进“名校+”工程,通过名校带动战略,共建共享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把好学校办在孩子家门口,把孩子家门口的学校办成好学校,不仅有效缓解了“择校热”,还全面推进区域教育高品质均衡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肯定。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构建“221”区域教育大格局

   五年来,新城区创建和完善了中小幼共建共强学区制,组建了后宰门、康乐路、朝阳门、大明宫4个区域教育共同体,搭建校际间“六联”平台,即:党政班子联建、校际情感联谊、教育资源联享、学校特色联创、活动载体联动、品牌学校联强。推行区域教育共同体内义务教育升学直通和基础教育贯通培养,实现中小幼素质教育发展的连续性。
   积极构建“221”区域教育大格局,巩固提升后宰门、康乐路2个优质教育资源带;加快发展大明宫、朝阳门2个新兴教育资源带;超前筹划幸福林带(岸线)1个战略发展带。加快实现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小差异、弱差异,实现优质均衡。聚力建设品牌学校群、品牌校长群、品牌教师群,齐力建设安全学校、特色学校、绿色学校、品质学校、幸福学校。全区现有中小学、职校、幼儿园124所,其中省级示范高中3所,省级标准化高中9所,省级示范小学10所,省级示范幼儿园13所,国家级重点、省级示范职校1所,还有一批优质化进程较快、效果较明显的学校和幼儿园。
   中小幼共建共强学区制契合国家教育改革大方向,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强烈期盼。

  强力推进“名校+”工程
  共筑“教育高原”

   新城区积极探索跨体制、跨机制办学,积极推进“名校+”工程,采取“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公办+公办”、“民办+公办”等模式,由名校以托管、领办、联办等方式带动弱校发展,缩小弱校与名校间的办学差距,使得区域内教育资源从“高峰”走向“高原”。
   “一长多校”是“名校+”工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即由一所名校校长同时担任一所或多所薄弱学校校长,把名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成熟的教育教学模式、优质的师资团队直接成建制地移植到薄弱学校。新城区已在13组学校强力实施“一长多校”、强校托管弱校、幼小衔接、职幼衔接。积极打造教育集团品牌,让各类学校抱团、组团发展,由名校校长担任教育集团总部校长,总部校长对集团内各学校实行一体化领导和管理。先后组建了后宰门小学教育集团、西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等9个紧凑型教育集团。
   新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纲表示,“名校+”不再局限于强校帮扶弱校的单一模式,而是形成了多维推动、共建共享的良好生态。实践证明,“名校+”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行之有效的方式,更多的孩子不再为择校而大费周折,更多的孩子能够共享优质教育。

  “学校联盟”补位联动
  新优质学校不断涌现

   在实施“一长多校”的同时,对暂时未纳入该体系中的薄弱学校实施“学校联盟”战略,由名校联盟薄弱学校快速提升。华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已在23所小学启动实施“学校联盟”,组建联盟学校13组。其中条件成熟的6组学校联盟,组建成为紧凑型学校联盟,名校的教学副校长同时任命到薄弱学校担任教学副校长,全面领导和指导薄弱学校的师资团队、教学管理、文化提升等,名校教学副校长在弱校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2日,确保学校联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明志小学原来是铁路系统的一所小学。在学校联盟的强推下,明志小学迅速实现了自我突破。明志小学校长吴志友说,“我们与名校昆仑小学结成学校联盟,搭乘上了名校这趟高铁,也让我们能够迅速补齐自身短板,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学校整体实力的跃升。”
   王纲表示,今后,新城区将持续深化推进“名校+”工程,朝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美好期望,不断改变和完善我们的行动,加速现有薄弱学校的优质化进程,办越来越多的好学校,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华商报记者 赵媛 实习生 张佳琪 赵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