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7年11月03日] -- 华商报 -- 版次:[A3]

海绵城市建设 让城市更绿了

十九大精神与我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十九大报告
  采访对象:殷剑
  年龄:32岁
   (西咸新区大数据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职员,也是公司海绵城市信息平台项目管理人之一)

   32岁的殷剑是西咸新区大数据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员,也是公司海绵城市信息平台项目的管理人之一。
   说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殷剑认为报告描绘的中国梦的蓝图充满了吸引力,希望他和公司团队致力完成的海绵城市信息平台项目为这个梦添上一笔色彩。

  在西咸新区开始的海绵城市试点

   2015年4月,西咸新区获批成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电子信息技术的殷剑,有幸参与到该项目的建设中。
   “最初认为海绵城市就是对雨水处理,很简单,实际做才感觉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殷剑介绍,经过2015年一年的调研,西咸新区海绵城市信息管理平台从2016年开始正式建设,按照计划今年要建成。“无论是调研过程中还是平台建设中,都涉及大到城市规划、小到一个监测点的布设等诸多要素,背后还需要大数据等技术支撑。”
   殷剑的团队负责开发建设的海绵城市信息管理平台,是此项试点的核心任务之一,主要由考核评估、监测设备、平台设备和信息平台四大模块组成。仅考核评估部分需要评估的指标就包括了六大类18项,每一项指标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来完成。

  海绵城市让每个城市人获益

   “海绵城市说形象些,就是城市能像海绵一样,下雨了可以把雨水吸收起来,干旱了又可以把存的雨水释放出来。”殷剑说,像西安等城市传统的排水模式是排得越多越快越好,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而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城市建设结合,就可以实现城市的“海绵化”。
   在西咸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中,一些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被应用。殷剑举了几个例子,在西咸新区建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央绿廊,发挥着很好的蓄水功能;还有一些新建小区内建的地下蓄水池,雨水多的时候可以存蓄下来,干旱时用来浇灌小区的绿地等。据了解,目前,试点区内布设了110台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监测数据并上传至信息管理平台。
   “我的一个直接感受是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变得更绿了。”殷剑说,他们的项目是西北地区首家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也希望他们的成功未来可以在西北其他城市推广。“海绵城市不仅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也让我们的城市在景观上更好了,获益的是每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未来智慧城市将更便利市民生活

   殷剑介绍,近一年里,他们团队正在建设的海绵城市信息平台已接待了上千人次交流学习,其中包括了全国其他海绵城市试点的建设者,并在国家部委阶段性考核中获得好评。目前,除了推广到吉林省白城市外,现在还正在与辽宁庄河、福建厦门和山东泰安进行洽谈。
   如果说海绵城市仅仅是对城市雨水进行科学管理的一个平台,那么智慧城市则是基于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对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报告中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时我正好50岁,正是干事的好年纪。”联系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殷剑说,建设海绵城市只是他和他的团队的一个初级梦想,建设更为完善的智慧城市信息平台才是他们最大的梦想,“相信到那时,城市里不只是看不见内涝,出行也不堵车了,空气质量也更好了,人们的生活将更为便利。” 华商报记者 张小刚

  
>>相关链接
  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于2014年10月17日成立,旨在以技术创新需求为纽带,整合产学研用资源,提升我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技术领域能力与水平,目前联盟已汇集了全省在该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成员单位127家。下一步,联盟将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联盟单位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