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4年04月25日] -- 华商报 -- 版次:[A3]
政策清单明明白白 落实效果马马虎虎

教师减负难在哪?

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与光明日报2023年发布的联合调研结果显示,教师的非教学工作量增加,占用了过多时间精力。其中,60.8%的受访教师表示,参加各类检查考核、创建活动等非教育教学工作量“明显增加”或“增加”,这是当前教师负担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最想减轻的工作”调查结果中,排在前5位的是:迎接各项检查、撰写各种教育教学之外的材料、参加各种评比和比赛、课后服务、家长工作,其中多数属于非教育教学事务。
   不仅如此,禁烧秸秆宣传、家庭情况摸底、强制下载各类App、视频学习打卡、截图拍照留痕、填表造册、卖保险、催缴医保,都压到教师头上。
  >>最新政策

  
为中小学教师减负!
  教育部: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活动

   为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
   《通知》明确了专项整治的范围和目标。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情况,以及社会事务进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和监督管理长效机制,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
   《通知》提出四项主要任务:
   一是系统摸排近年来社会事务进校园情况,制定准入标准,加强问题整改。
   二是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严控省、市、县三级社会事务进校园总量,建立白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三是对社务事务进校园的具体方案进行审核,可根据工作实际进行整合,严控活动范围和时长,提升进校园活动质量。
   四是通过监测、核查、通报等方式,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
   《通知》要求各地提高站位,压实责任,把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作为教育系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推进专项整治工作走深走实,以师生获得感检验专项整治成效。 据央视

  >>多知道些

  
近年来出台多条政策推动教师减负
   为中小学教师减负,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关注教育领域的一项实事。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2019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各地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严格控制面向义务教育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未经当地教育部门同意,任何单位不得到学校开展有关活动。
   ●2019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就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提出20条意见,为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提供了高位遵循。《意见》指出,要减掉的是中小学教师不应该承担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而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承担的职业负担,是正常、合理和必要的负担。《意见》明确了减负内容和主要举措,包括将重点聚焦、严格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相关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等四类事项中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内容。
   ●2020年
   教育部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委托课题组开展蹲点调研、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提出意见,要求整改,督促落实,层层推进。
   ●2021年
   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有关工作的通知》,减负事项梳理形成任务台账。部领导带队赴辽宁、广西、四川等3个重点推进省份实地调研督查;相关司局赴四川调研,重点督促指导整改、落实教师减负政策;组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召开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片区会,及时总结各地落实经验……
   ●2022年7月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要求各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持续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遏制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趋势,杜绝行政任务向校园转嫁做法,严防商业利益变相入侵校园,切实减轻中小学校和家长负担,持续营造宽松和宁静的教育教学环境。
   遏制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趋势,多地还出台了教师减负清单等措施。
   ●2023年2月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印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加强教师待遇保障,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直指教师承担的非教学任务之重。
   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2023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各地要切实保障教师待遇,统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全面减轻教师负担,切实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综合

  >>教师心声

  
“除了畜牧局和殡仪馆没给学校安排过工作”
  这虽是段子却很写实

   教师减负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部分中小学老师对已曝光多次但没有丝毫减少的“非教学任务”的无奈和愤怒,更有对把精力能主要放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向往与渴望上。
   高云飞是一名高中教师,在他看来,兼任学校行政工作也是造成老师压力大的原因之一。“有学校高三任课老师兼任学校团委书记、负责社团活动,也有不少任课老师兼任其他行政职务。有时因处理行政日常事务耽搁了上课就会遭到领导批评。两边都是自己的工作,该如何分身呢?”
   高云飞告诉记者,“大部分老师一周都将近30节课,加之改作业备课和各类不定时会议,已经很忙了。”“除了教学工作还要承担各级政府部门摊派的如点、评、赞、关注以及命令老师们必须转发相关文章等任务;加上假期各类无效培训和平日各种与教学无关的会议等。就像网传的老师此前和朋友的聊天记录一样‘去洗澡是去洗个头发,我们头发油得不行,又不敢回学校,回学校就被逮住工作’。”
   有老师说,教师的工作外延已经无限度地扩大化了。今天接上级通知,要做好迎接市级交通问题调查问卷的组织与总结,明天要推广创卫,建设文明城市的活动,要小手拉大手,一起来行动,号召了学生,号召家长,全部薅起来共建文明城,大后天,要号召家长们填写群众和企业对政府质量工作满意度、公共服务与产业质量基础设施满意度问卷,再一天,脱贫攻坚调查会……诸如此类种种工作、任务一桩桩一件件接踵而至,有的还是这种活动搞了一遍又来一遍,又是开会,又是汇总资料,教师不加班是完成不了的。
   老师幽默地说:“有一个段子是这样的:现在只有畜牧局和殡仪馆没有给学校安排过工作……我觉得其实很写实,很贴切。” 据八百理

  >>答疑解惑

  
为什么要给中小学教师减负?
   “再不减,教育教学都快成副业了”“我只想将精力放到教书育人上”……这是一些被非教育教学任务“裹挟”的中小学教师的心声。
   当前,由于一些历史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额外工作负担过重,各种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名目多、频率高,各类调研、统计、信息采集等活动交叉重复、布置随意。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落实安全稳定、扫黑除恶、创优评先等工作时,经常向学校和教师摊派任务,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占用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

  
减负一直提却减不下来根本原因在哪里?
   中小学校在教育经费、人事任免等方面依赖行政部门的调配,办学相关的各种资源掌握在不同行政部门手中,学校不得不承担临时性增量任务;学校和教师需要不断去横向竞争大大小小的奖项和荣誉,各种评比检查也会造成教师负担。问题还是老问题,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减负依然任重道远。 据中青在线

  “教师减负”锐评三连击1
  不能承受之重,谁理解?

   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教师课外负担重”等话题,持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不少教师感到压力重重,面临的额外工作负担既来自教育内部,也来自教育外部。如,少数地方的党委、政府仍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倾向,“口头上”和“文件中”重视减负,实际仍将本部门工作层层加码给学校;部分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协同机制未建立,各类“进校园”事项审批制度不完善,监督制约、评估监测等难落地。
   客观地说,教师适当承担一定的社会事务,也是在履行社会责任。但是,教师的主职是教书育人,对教师而言,超负荷的运转,尤其是各种与教学不相关的事务,不仅会降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带来不良生理和心理压力,还会导致教师投入备课和教学的时间精力相对减少,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在接受调研的教师中,表示“不愿意继续从事教师职业”者占比达35.5%,“比较不愿意”占比26%。
   减少非主责主业的工作任务,是中小学教师群体一直以来的心声与诉求。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只有把教师从繁重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使其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才能更好地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重任,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据人民网

  “教师减负”锐评三连击2
  措施无法落实,谁之过?

   近年来,为“教师减负”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焦点话题,更是一个痛点、难点问题。
   事实上,为“教师减负”的步伐从未停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举措。
   从宏观层面全面部署减负举措,到微观层面针对加重教师负担的具体事项出台明确的禁令,再到各地发布为“教师减负”的清单,足见各个层级对于“教师减负”的重视程度。但从现实来看,虽然有进展,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减负清单明明白白,增负工作做得扎扎实实”,甚至“越减越肥”的现象,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用“减负文件”落实“减负文件”,用“具体规定”执行“具体规定”,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让教师苦不堪言。
   大量的社会事务压向学校、压到教师头上,所呈现的是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的趋势,而学校作为相对弱势的一类组织,在这种转移、转嫁的趋势面前更难以抵挡。换而言之,为“教师减负”的相关举措之所以落实不到位,与社会层面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密切相关。来自行政体系的任务、负担一件件转嫁到教师头上,聚沙成塔,成为教师难以承受之重,挤压了教师履行教书育人主责主业的时间和精力,并表现得异常突出。
   落实不力,还在于相关举措缺乏有力的惩罚机制。因此,要加大督导检查问责力度,真正发挥督导“长牙齿”作用,将“教师减负”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
   调研显示,“教师减负”配套政策改革迟滞、人员短缺、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有待提高等也是教师负担难减轻的原因。减少教师所承担的社会事务,是为了把时间更多地留给教师用以教书育人,巩固并扩大“双减”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效,悉心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贯彻落实“教师减负”工作中,必须杜绝形式主义,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才能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让校园成为读书和教学的一片净土。 据人民网

  “教师减负”锐评三连击3
  回归教学本质,谁来办?

   减少主责主业之外的工作任务,是中小学教师群体一直以来的心声与诉求。政策护航下,减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教师减负”是一项系统又庞大的工程,并非易事。
   首先,站在教育之外看教育,视角不能是“俯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不应将教师视为“社会事务帮手”。
   其次,尽快提升教育系统的治理理念与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协调好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明晰政府、学校的权责边界。对于一些社会事务工作,校长、教师应有权拒绝执行。学校也应完善内部治理。比如,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优化非教学工作流程,对非教学工作进行合理分配和安排。
   此外,从监督、投诉机制来看,应加强督导落实,强化监督管理,保障学校和教师有正规、畅通的意见反映渠道。
   同时,评价机制是衡量和指挥教师工作的“尺子”,对学校的评价应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对教师的评价应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基本要求。对于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和评价方式,要切实扭转过来。值得关注的是,已有地方对教师工作任务做出明确界定和分类,从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相关工作、自身专业发展、参与学校管理、承担行政工作等方面对教师工作量进行精细化分类管理和计算,将教师工作的重点定位于教学工作和自身专业发展上。这样的做法,颇具参考价值。
   教育是关乎千家万户的事业,同时,教师也是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给“教师减负”,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书育人的主业上去、放到立德树人的使命上去,既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唯如此,才能让教师有时间俯下身来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思考教学,更好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据人民网

  >>网友热议

   @Star233258:看着那些老师除了平时的教学以外,还要开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还要处理家长群的问题,有些还要做课题、项目申报,参加技能比赛,出卷子,写论文。看着都觉得累。
   @沉溺于橘色的海sea:减少文山会海,班主任设置专岗,让教师回归教学中。
   @我是冰爷:放假还要老师值日,是学校的椅子桌子会跑吗?
   @其实我是一茗演员:减负很简单,该干嘛干嘛,少布置虚无缥缈的任务。
   @天才燕若兮:为教育保驾护航,确保做到以人为本,关注!
   @少时人间客:希望科学减负,让家长、老师、孩子,同时感到轻松。
   @东方既白1001: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外行人远离教育,让教育从育德开始。
   @锐遥:能落实下来就好了! 综合

  后记——
   教育是关乎千家万户的事。对“教师减负”必要一抓到底,也更要久久为功,才能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