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4年03月19日] -- 华商报 -- 版次:[A6]
一边是亲情 一边是担忧 左右如何选 为难了自己

AI“复活”亲人成为现实 是情感慰藉还是二次伤害 你会怎么选择?

假如能够使用AI(人工智能)技术,让你与已故的亲人“再见一面、叙叙家常”,你会选择欣然接受吗?清明节即将到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普及,AI“复活”逝去的亲人这一应用如今已经开始为人们提供情感慰藉,或成缅怀已故亲人的新方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其背后也存在带来隐私泄露、心理健康、诈骗等风险。一位心理专家表示,AI“复活”技术是把双刃剑,可以起到慰藉的作用,也可能再次揭开伤疤,带来二次伤害。

  
有人『感动』
  “我复活我的老爸,因为我奶太想他了”

   今年3月5日,辽宁抚顺的孙先生发布了一条名为“告别父亲”的短视频,孙先生通过AI换脸“复活”了已经病逝的父亲,以父亲的音容面貌向91岁的奶奶报平安。“我复活我的老爸,因为我奶太想他了。”孙先生说。这条视频虽只有短短3分23秒时长,却收获201.9万点赞。不少网友泪目,并表示“这也许是AI最应该用到的地方”。
   记者从视频中了解到,孙先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近年来,他带着身患癌症的父亲四处求医看病,甚至前往寺庙烧香拜佛,但在2023年父亲还是永远离开了他和家人。孙先生的奶奶身体不好,父亲去世后,家人们担心老人无法接受儿子离世的打击,就选择一直将此事隐瞒下来,然而长时间的分离却让老人格外思念、担忧儿子。
   面对奶奶不断的追问,孙先生和家人商量后决定使用AI技术编造一个善意的“谎言”。他剪去胡子,然后通过AI软件“换”成父亲的脸,模仿着父亲的口吻向奶奶问好,“妈,我继海,我在北京挺好的……”多少次录制过程中,他都忍不住哭了出来。
   有人在评论中写到“他AI换脸扮演的是奶奶思念的‘儿子’,又何尝不是自己刚刚失去的怀念的‘父亲’”。然而,扮演已经离世的“父亲”也需要巨大的勇气,孙先生说:“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终于做完了。记录自己的人生片段,也终于释怀了,向过去告别。”

  
有人『放下』
  “珍惜眼前的人、当下的生活就好”

   每一位逝去的亲人,都在我们心中保留有独特的记忆,每个人也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来慰藉心中的伤痛。
   对于AI“复活”已故亲人的技术,有网友表示无法接受,称“在我心里,妈妈不是AI人,是我记忆里最生动的人。”“逝者已经安息,不要再去打扰他们了。”也有部分的网友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久久不能自拔,愿意尝试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在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如果选择使用AI技术和逝去的亲人“见一面、说说话”,你会考虑吗?27岁的马自如就曾征询过父亲的意愿,“夜深人静时,父亲常常一人坐在沙发上,呆看着窗外,我知道他是想已经去世一年多的奶奶了。我小心翼翼地询问,能否将奶奶的照片和声音合成AI视频留作怀念时,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马自如说,父亲说奶奶走得很安心,不想再打扰她了。
   王梦豪的爷爷在去年元月因病离世,说到AI重现技术,他表示自己有过了解,但他和家人直到现在都不敢看爷爷的遗照,更别提AI重现技术。“我承认有一部分人是赞同这个技术,并且可以正视自己的伤口。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是不敢去直视、去面对的。亲人离世这真的是一道过不去的坎。”王梦豪说。
   “我们姐弟手机里都存有母亲生前的照片和视频,想念时就会打开看看,或者去上坟祭奠。”56岁的余先生说,如果真有AI技术能够重现老人,他们也不打算去尝试,“都已经过去了,生活还要继续,没必要还沉浸在那种悲痛中。珍惜眼前的人、当下的生活就好。”

  
有人『售卖』
  “亲情延续”的AI服务在各大平台销售

   华商报记者搜索发现,清明节将至,打着“让亲情延续”“纪念亲情”等温暖招牌,已有大量的网络平台店铺和一些视频、社交平台博主开始为顾客提供可“复活”已故亲人的AI数字人服务,根据不同档次的功能,价位在数十元至千元不等。其中价格低廉的在50元至100元,称只需要提供一张正脸照片和一分钟音频,即可让亲人开口说话。
   在某视频平台一博主发布的视频中,数字亲人不仅拥有其生前一样的外貌和声音,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其中具备视频定制和实时聊天功能的价位在1999元。商家还打起了促销的手段,称前50名购买服务的只需要999元。
   在某社交平台APP中,名为AI造梦师XX的博主发布了许多AI复现视频,包括张国荣、迈克尔杰克逊、爱因斯坦、科比等已经离世的明星。通过私信,其发来的AI数字人视频定制套餐包括99元、199元、999元、1499元四种套餐。根据介绍,其中最贵的“全息克隆”套餐除了在一比一还原人物音色(还原度95%以上),还能真实还原人物肢体动作、表情、声音,如果让人分辨不出是AI数字人,需要顾客提供至少5秒的单人正脸视频、30秒的高清且无杂质的录音或语音以及一段说话文案。
   记者注意到,不少商家都会在商品下方标注“不做人脸识别,只做亲人怀念”的提醒语。对于信息安全是否有保障的问题,一名商家告诉记者,“客户数据是严格保密的,不会用于不法途径或者网上进行二次传播。”
   一位业内人士也提醒,网上商家AI技术的水平良莠不齐,其中不乏一些不法商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隐私,谨防诈骗。除了照片外,也尽量不要提供特别清晰的音频。

  
网友热议
  AI“复活”已故亲人
  网友怎么看?

   迈斯克:如果你已经可以坦然接受亲人离世,并且不会因为过去而沉沦,不去面对新的生活。可以考虑AI“复活”;如果你没能坦然接受亲人离世,看见AI“复活”只会陷入回忆折磨自我,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现在的事情替代过去,把自己解放。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虽然很想复活,但是AI“复活”没有温度。只有照片,或许也有声音,但再也不是那一个爱我的亲人了。
   蝶恋花:其实每个人想法不同,有的觉得时间能冲淡一切重新开始。有的怕时间长了会忘记。
   戏谑:我曾经想过用AI“复活”我表姐,但是转念一想除了让我徒增伤感,也别无他用了。
   花卉基地:接受不了以后看不到他们,我宁愿用AI“复活”说说话,这样我会觉得他们都还在,只是分开了而已!
   隔壁邻居黄大爷:说实话,我母亲去世后我连她照片都不敢看,我不敢翻开,也不敢看我手机里她的照片,包括她在世的监控,我都没勇气去保存。

  
心理专家
  若不能接受亲人离去
  沉迷虚拟世界将带来更大伤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逍表示,亲人离世,意味着一段重要关系的结束,失去了情感上的依赖,这是人生中的一次创伤体验。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曾提出,哀伤要经历五个阶段:否认(假装还在,拒绝悲伤);愤怒(对亡者指责、怨天尤人);协议(只要……就能……);沮丧(无力回天、消沉失控);并最终接受(学会放下、重新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达,AI“复活”的应用,希望远去的亲人能持续在我们生命中出现,能了去“再见一面”的心愿,那些未能说的话,没来得及做的事,都可以得到一次补偿的机会。从心理健康的角度,面对亲人的离世,要能直面分离,接受离去的事实,通过一次次的祭祀活动,在心理上确认已故的事实,带着缅怀的心情,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在心理层面就完成了告别。
   杨逍认为,对于想通过AI“复活”技术的人们,首先要看处在哪个阶段,如果还是在“否认”阶段,那么只是延长了哀伤的时间,暂时缓解了离去的悲痛,并不利于走出悲伤,面对生活。如果到“接受”阶段,通过亲人的再现,成全未完成的心愿,说出没来得及说的话,那还是有积极作用的。特别是亲人突然去世,没有思想准备,也没能完成告别,通过AI“复活”技术,和亲人再进行一次完整的对话,对在世的人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告别。
   不过,AI复活技术是把双刃剑,可以起到慰藉的作用,也可能再次揭开伤疤,带来二次的伤害。如果是带着“接受”的心态,那确实可以了去心愿,然后面对生活;如果“不能接受离去”,只能获得片刻安慰,还可能沉迷在虚拟世界,无法回归到现实生活,只能是带来更大的伤害。

  
律师解读
  AI重现已故亲人可能带来哪些法律风险?

   AI技术也让一些明星在网络上“复活”。一些网络博主通过AI技术“复活”逝世明星,如张国荣、李玟、高以翔、乔任梁等明星都通过AI数字化形式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这种“情感寄托”遭到了明星家属的强烈谴责。例如,已故明星乔任梁的父亲表示,看到“儿子被复活”的影像不能接受,感到不舒适,希望对方尽快下架,并表示视频并未经同意,是在“揭伤疤”。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认为,AI“复活”逝者本可以使亲人获得感情慰藉,但现实中用户使用AI“复活”逝者时,存在诸多风险,可能存在被不法商家伤害的风险。比如,若未经授权就擅自使用AI技术“复活”逝者,依据《民法典》第1019条以及第994条的规定,不法商家侵犯逝者的肖像权、名誉权;比如AI“复活”逝者商业化,如果这些服务提供者没有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逝者的照片和视频信息被泄露,也涉及侵犯隐私权;甚至一些不法商家还会在AI“复活”亲人服务中不正当获取照片和视频信息,对逝者的亲人实施诈骗等。
   “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保用户提供的个人信息不被滥用、如何保证服务的质量与效果。当务之急是需要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及时跟进,职能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技术的使用范围和限制,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赵良善说,平台也要严格审核把关,及时采取措施阻止不法侵害。用户也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慎用AI“复活”逝者,提高隐私防范意识。
   陕西丰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朱长江认为,使用人工智能重现已故亲人可能引发道德伦理危机。“不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接受和理解这一新鲜事物,有的人可能希望逝去的亲人不再被打扰,默默用时间抚慰心中的伤痛,有的家庭成员可能希望通过AI重现的方式再看一眼亲人,让心灵得到慰藉。”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不同情感的碰撞下,较容易引发亲人感情方面的伦理风险,影响到对逝者的尊重和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
   朱长江提醒,在使用人工智能“复活”已故亲人的过程中需要谨慎处理相关法律问题,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逝者和家庭成员的权益。 华商报记者 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