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4年03月07日] -- 华商报 -- 版次:[D2]
执教39年,他坦言:

不要把学生的成绩当成自己的成绩


   在准备高中教师王林川的采访提纲时,记者检索到王林川多年以前的评述文章集选,共256条,多发布于2014年至2018年,涉及班级文化、教育方式、阅读积累等多个方面。在一篇文章中,王林川写到:我们用来继承人类文明和经营当代文明所需要的思考与表达的工具与技能,似乎是语文课堂的教育目的。
   “那时候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加上年纪越大越爱思考,个人表达欲又很旺盛,所以有些口出狂言,贻笑大方。”采访中,王林川颇有些难为情,他笑着说。

  39年如一日,他把阅读融入教育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承载着深厚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19世纪60年代、70年代期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教育名家先后在学术著作中表明,“语文是一门工具”。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也逐渐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造就了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教育不能浮于表面,不能仅仅站在听说读写的角度去思考、去授学,而应该深入到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当中,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王林川说,“更重要的是,要释放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主动探寻语文,乃至文学背后的深厚人文精神。”或许正是这样的理念,让王林川39年如一日,将阅读与教学联结在了一起。“今年我给孩子们推荐的书籍是《平凡的世界》,我也买了几套放在了读书角,孩子们想看可以直接带回家,我也给他们留下了一些思考,例如透过这本书去探寻背后的时代,孙少平、田晓霞之间的抉择与牺牲,让孩子不要只看,而要去思考。”
   在王林川看来,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被鼓励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独立思考,这种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

  “永远不要把孩子们的成功算在自己身上”

   从初次踏上三尺讲台,到如今桃李满园,王林川早与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初登讲台时的他,满怀着青春的激情和对知识的渴望,眼中只有那一张张充满好奇与求知欲的稚嫩面庞。他知道,这些孩子的未来如同一张白纸,等着他去描绘出最美的图画。
   岁月如梭,转眼间,王林川的黑发渐渐染上了银霜,但他对教育的热情丝毫未减。他在教学生涯中,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德智并重”的原则,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的课堂上,总是洋溢着欢声笑语,学生们在他的引导下,享受着学习的乐趣,探索着知识的海洋。
   39年来,王林川成长为一名正高级教师,成长为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名师,成长为陕西省课题研究先进个人。随着一位位学子走出教室,走入社会,王林川也逐渐声名远播。
   然而,问及王林川如何看待学生们的爱戴与尊敬时,他却这样说:“永远不要把孩子们的成功算在自己身上。”
   “每一位孩子的成长都是多方面的,里面有他父母的家庭教育,有他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中学老师一路以来的关心与呵护,最重要的是,有他自己的努力与坚持。”王林川严肃而认真。“我不过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一个指引牌,不敢居功自傲。他们记得我,我会乐不可支,如果他们暂时把将我放在背后,我也觉得自然而然。我希望他们追寻更大的天地。”

  学生眼中的王林川:给我们带书 带我们研学

   采访结束后,与王林川走在校园里,对面过来的学生们尊敬地与他打着招呼。与他们聊起来,学生们这样表达着对老师的敬重与感谢:“我们班图书角,王老师给我们贡献很多书,让我们在学习同时也可以看很多书。”“每次在我作文中帮我指出很多问题,让我受益匪浅。”“他还经常带我们出去研学,丰富我们的见识,让我们切身实际地了解语文课本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语文老师不仅是我们高中生涯遇到的一位良师,更是我们的人生导师。”“我以前上课都不敢讲话,比较内向,王老师鼓励我在课堂上勇敢发言,大声说话,所以很感谢王老师。”
   铜川市一中教师谢华利说:“王老师是我参加工作后一直带领我的老师,在王老师这里,我不仅看到了为人师者的严谨,也看到了为人师者在思想上的深邃。在他的带领下做一些关于学生科技创新的活动,也是我职业生涯的一种收获,所以王老师不仅是对学生、对我们青年教师也影响深远。”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了王林川这样一个问题:回望过去,您会怎样评价自己这39年的坚持?王林川笑呵呵地说:“就是教了一辈子书么,就是这样。” 华商报记者 贾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