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4年03月07日] -- 华商报 -- 版次:[A5]
大江大河大时代 感悟习近平的江河情怀

长江呼叫黄河

八地联动大江大河文明对话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浩浩黄河、滚滚长江,祖国的大江大河,习近平一直牵挂于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考察调研的足迹行至大江南北、大河上下。他先后来到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多次召开座谈会;他全程深入考察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步履坚实……
   2021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强调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2020年5月,习近平在山西察看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情况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2019年9月,习近平在河南察看黄河的生态保护和堤防建设情况时说,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2018年4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强调,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行之所至,察看甚广。言之所及,思虑甚远。
   习近平曾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他谈及黄河问题时,曾深刻指出:“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一次次考察调研中、座谈会上,习近平多次为长江、黄河把脉问诊。
   长江、黄河,一江一河支撑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困扰长江、黄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遭遇的瓶颈制约。习近平的江河之策,看的是一江一河的全流域发展,谋的是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浩浩黄河、滚滚长江,哺育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习近平指出,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他强调,这是全局之计、长远之计。
   在一系列重要部署下,近几年,长江沿线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黄河流域修复生态、沙退绿进,大江大河的生态状况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的变化。黄河在绿色上做“加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相当于四个多上海;长江在污染治理上做“减法”,基本实现了全流域水质优良。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生态状况逆转的母亲河正在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正如总书记所说:“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这些都是要写入历史的。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爱之深,则为之计长远。
   奔腾大江,滔滔长河,见证了总书记心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赤子情怀。 新华

  
重庆
  全国人大代表王志杰:
  推动白鹤梁与埃及尼罗尺联合申遗

   长江流域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基因。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介绍,在长江涪陵江段横亘着的白鹤梁题刻,是一座举世公认的典型的古代水文站。它见证、记录了从唐代广德年间至今1200年间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信息,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况。
   早在2008年,其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白鹤梁题刻现已建成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博物馆。
   2021年,相隔万里的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尺石刻,走在了一起,启动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申遗,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不过,王志杰称,白鹤梁虽已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但因受新的“限额制”影响,面临着国内申遗的竞争压力和同埃及联合申遗的协同问题。
   “联合申遗需要双向奔赴。”王志杰建议,接下来,希望国家相关部门提供帮助,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协同埃及,共同推进白鹤梁题刻—尼罗尺石刻联合申遗工作,尽快就中埃联合申遗在官方层面达成共识,助力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白鹤梁题刻的辨识度、知晓度和世界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文 任君 杨帆/摄

  
宁夏
  全国政协委员李星:
  培“根”铸“魂”
  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就是培“根”铸“魂”。
   “我们要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赋予现代力量,为中华优秀文化注入生生不息的源泉、绵绵发展的动力。因而探索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就成为当今必须回答的时代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李星说。
   滔滔黄河水,奔流万余里,形成不同区域视域下的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黄河文化体系。李星认为,应以这些文化体系为依托,针对不同特点,结合各自的发展脉络,建立整体视域下的分区保护制度,建立既有区别联系又相互依存的中华文化大系。
   他建议,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时,应建立以黄河流域为主,探索并建立与周边区域协同保护的机制,以及在其机制下的周边区域的保护范围。
   “黄河保护法的制定和实施无疑为黄河文化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而千百年来宁夏引黄古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泾阳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发展证明:聚焦于古灌区利益的水利共同体制度有力地将人的行为、权责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这里呈现出以黄河及其支流为依托的人地和谐景观。”李星认为,应建立法律框架下的水利共同体制。
   李星说,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从来不是无本之木、无泉之水,而是深植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中,镶嵌于中国式现代化从文化大国到文明大国的历史进程中,因而这两个方面应成为当今黄河文化传承建设过程中遵循的圭臬。 宁夏日报记者 王刚

  
江西
  全国人大代表于集华:
  传承千年瓷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

   若要晒一晒心目中的长江流域文化“宝贝”,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协会主席于集华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瓷画。
   大江奔流而磅礴,文明沉厚而隽永。长江文化,在灿若星辰的中华文化中如一条耀眼星河。这其中,长江水浸润着瓷土,景德镇熠熠生辉。“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唐代中后期开始,满载景德镇瓷器的货船自昌江乘流而下,从鄱阳湖入长江,踏上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展示中华陶瓷文化的魅力。千年后,窑火依然传承不熄。于集华称,因瓷而生的景德镇,正因瓷而变、因瓷而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谱写“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的新时代篇章。
   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的于集华,作为一名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艺50多年来,始终关注着中国陶瓷艺术和景德镇陶瓷事业的发展。
   “瓷画是陶瓷艺术家以瓷器为载体,运用陶瓷颜料进行绘画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有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于集华认为,瓷画作为新的艺术品种,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景德镇的瓷画艺术令世界瞩目,尤其是瓷画中的高温颜色釉绘画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据不完全统计,正在景德镇从事瓷上绘画创作的艺术家有近2万人,为中国瓷上绘画带来了崭新面貌。
   “瓷画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走向世界,亟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于集华建议,可通过成立瓷画协会和艺委会、推动瓷画成为全国美展的一个主要绘画形式以及大力发展以瓷画为重点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能积极助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 江南都市报记者 金路遥

  
湖北
  全国人大代表黄林:
  传承和保护好长江流域传统文化

   “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来凤县民族博物馆馆长黄林仍在持续关注着长江流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1991年起,黄林就开始从事文博工作,曾参加来凤县仙人洞崖葬抢救性考古发掘、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和麦茶墓葬区的考古发掘、清江流域考古发掘。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黄林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在更高层面呼吁民族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在日常履职过程中,他多次深入基层文博系统开展交流和调查研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生长在来凤的酉水河边,酉水河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我觉得保护和弘扬长江文化,是我们当前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黄林说,对于长江文化的保护,他思考了几点建议。
   “首先,要保护好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黄林认为,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要加强长江流域传统文化的教育,如将长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以此向公众传播长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培养青少年对长江文化的情感认同。此外,还要增加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投入,倡导绿色生活、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从生活中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极目新闻记者 王俐燃/文 赵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