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3年04月02日] -- 华商报 -- 版次:[A6]
读书月系列专题之一:

人间四月天 正是读书时

让秦腔传承有序
  秦腔名家李小锋推出《粉墨春秋》电子书

   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时!我们迎来读书月,在“4·23世界读书日”前夕,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小锋推出别具特色的新作《粉墨春秋》电子书。随着数字阅读走入大众的生活,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阅读方式,如今戏曲艺术也通过数字阅读飞入了戏迷之“家”。4月1日,众多秦腔名家与戏迷齐聚一堂,进行了一场有关秦腔的交流和探讨。

  元宇宙时代
  秦腔艺术以数字方式的一种留存

   《粉墨春秋》以电子书的形式问世,被认为是世界进入元宇宙时代秦腔艺术以数字方式的一种留存。让秦腔传承有序,后继有人。从这个意义上看,李小锋有心将他艺术之路上的代表作品结集成册,对后来的秦腔传承者是一件有益之事。
   记者了解到,在《粉墨春秋》中,李小锋收录了亲自整理、改编、主演的新版秦腔全本戏《劈山救母》《金榜题名》;折子戏《平贵别窑》《寇准升堂》《吕布戏貂蝉》。此前他上一部著作《艺海“锋”光》则收录了他亲自整理、改编、主演的秦腔全本戏《周仁回府》;秦腔折子戏《白逼宫》《打柴劝弟》《花亭相会》《四郎探母·坐宫》。难能可贵的是这两部著作对李小锋戏曲生涯中的代表作品——三个本戏和七个折子戏的音乐乐谱都做了精心呈现。同时,书中还收录了李小锋改编、创作和演戏的艺术个体体会以及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为年轻一代秦腔演员和众多秦腔爱好者无私地提供了表演依据。
   《粉墨春秋》是李小锋在传播秦腔美学,传承秦腔经典,创新秦腔艺术道路上的又一艺术成果。他说:“我从艺40多年的戏曲生命里,一直就是一个在艺术上永不满足、勇于创新和探索的人,我希望自己的艺术生命可以常青,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艺术,认真无悔地传承下去;同时,也要把秦腔艺术的改进、创新和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保护秦腔经典剧目
  创新秦腔艺术形式

   众多名家对李小锋此次创新秦腔艺术形式的做法给予支持。
   歌唱家、新艺术音乐创始人龚琳娜说:“这部秦腔艺术专著收录了小锋的代表作品,相信他在保护秦腔经典剧目、创新秦腔艺术形式的道路上,不断为传统戏曲艺术注入新鲜活力!”
   西安青曲影视文化传媒董事长苗阜说:“李小锋的电子书名叫《粉墨春秋》,‘粉墨’是职业,‘春秋’是人生。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需要共同融合,共同进步。要倡导融合文化,文化融合。这方面我觉得小锋老师往前迈了很大一步。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不忘初心,来日方长。”
   著名音乐人王建房说:“我喜欢秦腔艺术家沙哑苍凉的声音,李小锋演的周仁在西北五省家喻户晓,我曾经唱过这一段,全场给了我热烈的掌声,秦腔对我的影响很深远。”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说:“四十多年来,小锋以秦腔为载体,为人民而演。书中收录的经典剧目,是他深入践行‘艺术家的人生价值是要看作品’这一理念的成果展示。”
   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李宏图表示:“他是一位优秀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多年来致力于秦腔的发展和弘扬,这次他把《劈山救母》《平贵别窑》《金榜题名》《寇准升堂》等优秀的传统剧目,通过自己亲自加工整理成为范本,为将来的秦腔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成都川剧院院长陈巧茹说:“这是他传承戏曲艺术的使命担当,他是一位有责任感的艺术家。”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表示:“这是对戏曲事业秦腔事业的一个非常好的传承工作。电子书中收录的虽然是秦腔传统剧目,但这些戏都深深融入了小锋的思考,进行了自己的独特创作。有继承才有发展,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
   台湾当代传奇剧场导演、影视演员吴兴国认为李小锋一直坚持在秦腔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上。这次继《艺海锋光》后又发表了《粉墨春秋》。不仅一生投入的舞台生涯记载了精彩的足迹,也为戏曲艺术留下了珍贵的资产。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表示,秦腔作为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剧种要传承下去,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正创新,奉献更多艺术佳作。

  
名家谈秦腔传承
  让戏曲鲜活地驰骋舞台

   秦腔作为陕西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我省和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广泛影响,随着社会发展,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秦腔也被越来越多人关注。

  用现代审美眼光和艺术方法来创造新剧目

   谈到秦腔传承的话题,著名文艺评论家孙豹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秦腔传承要遵循“传承、创新、繁荣”的理念和主题,对传统戏加以继承,赋予创新。“我们希望年轻一代喜欢和学习秦腔,因为观众最终会集中在青年人身上,传统剧目要创作出更符合时代审美,同时能代表秦腔特色的新剧目,从而得到年轻一代的关注和认可。”
   孙豹隐表示艺术都是相通的,戏曲的发展要从年轻人的审美出发。比如昆曲推出了靓丽鲜活的青春版,受到年青一代的喜爱而广为流传。“我们需要用现代的眼光审美和艺术处理方法来创造新的精品剧目,着眼于戏曲的未来发展和探索创新,从长远角度规划创作剧目。让戏曲鲜活地驰骋舞台。”
   他认为李小锋借助数字化方式传承经典,开辟了比舞台上更为直接广泛的传播途径,对秦腔艺术在新时代传承,特别是吸引年轻观众方面,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这将成为振兴秦腔、做好秦腔传承的一种新手段,也可以启迪更多优秀的艺术家——毕竟,文化传承也需要与数字时代并轨而行。”

  数字化记载
  让秦腔表演增添依据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齐爱云提到,秦腔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创新应该是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创新中有引领。“要真正做到守正创新,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整理,为传统剧目增添了新的活力,对传统剧目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资深媒体人马越川表示:“要让秦腔传承有序。我们需要通过越来越多数字化的记载方式,让后代、后世学习秦腔表演的人有了可表演的依据。这些依据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出它们的价值。”
   作为拥有四十多年的从艺生涯的秦腔名家,李小锋在秦腔创新传承上有很多尝试。他挖掘整理、改编演出了大小十多个代表剧目,通过对台词和戏情进行了一些重新创作,使其更符合时代的观赏习惯。他的经典代表作《周仁回府》还拍成了秦腔数字电影。他在《劈山救母》中,受到德国国际戏剧节的启发,创新性地选择了“一赶三”(一人分饰三角)这样的表演形式。文化学者肖云儒曾评价从中可以感觉到梅兰芳表现型表演理念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再现型表演理念,东、西方两种戏剧观之间的某种融汇。在谈到秦腔传承的话题时,李小锋表示:“作为一个秦腔演员,不光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作为支撑。通过不断地学习钻研,推动秦腔艺术改进、创新和发展。这对今天做好我们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华商报记者 刘慧 王宝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