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2年11月14日] -- 华商报 -- 版次:[C3]
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系列报道 聚焦2022版语文新课标:

学生要从“会做题”走向“会做事” 从“会解题”走向“会解决问题”

相对于2011版课标,2022版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诸多新概念,如: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性评价等。新的理念引领着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变革,也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陕西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薛翰铭,陕西省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李琦,陕西省西安爱知中学教师吴春玲,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张明珠受邀接受华商报采访,聚焦语文新课标的变化以及如何应对,分享他们的见解。

  阐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要求课程载体形式丰富多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前言部分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进行了阐述。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和加强了学段衔接。
   谈及新课标中语文学科最突出的变化,陕西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薛翰铭表示,新课标理论性较强,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具体表现在育人立意更高远、学习过程更真实以及课程内容更系统等方面。“新课标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聚焦到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上来,强调基于真实情境的实践性、综合性甚至是跨学科的语文学习,‘六大学习任务群’分学段螺旋建构,促成了语文学习的整体化。”
   新课标阐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陕西省西安爱知中学的吴春玲老师表示,新课标强调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整体性,以及语言运用的基础性。“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此外,新课标明确了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吴春玲老师介绍,主题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主题,以及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等方面的主题。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要求课程载体形式丰富多样,除传统形式外,还应包括口头和书面交流与沟通、跨媒介阅读与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

  由“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
  创设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这个新概念的提出意味着语文教学观念和方式的转变。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真实且具有一定挑战的学习任务群。”陕西省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李琦表示,这和之前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有所不同,设计学习任务群,要整体规划学习内容,要围绕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有更加系统性、结构化的认识,研究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学习任务将以‘群’形式呈现,不再是一个一个,而是一组一组,且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呈系列化特点,对于学生而言,更加富有挑战性。”吴春玲老师表示,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线性的、散乱的,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用好现有的统编教材,对所用教学资源进行提取整合,不应再如以往一样执着于单篇教学,而是应创造性地提取关键内容及篇目,尽可能多篇章整合来设计教学。
   “新课程标准一直倡导由‘教师教’变为‘学生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群’概念的提出,促使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张明珠老师表示,真实的学习情境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是设计好学习任务群的前提,教师应围绕学习任务设计进阶型语文实践活动,并将单元学习任务有计划地分解到各项实践活动之中。
   “在任务驱动下,语文学习不仅是读懂一篇篇课文,学习一个个静态的语文知识,而是需要围绕学习任务,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从课文中汲取营养,在课外阅读与生活中搜集学习材料,进行综合性的加工与运用。”张明珠老师指出,学生要有更为积极自觉的态度、主动探索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调动各种资源的能力才能圆满完成任务,获得挑战的快乐。

  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新课标中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体系,重视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以及导向作用的课程理念等,这一切必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吴春玲老师表示,学生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都将发生变化。简单的知识识记与再现以及刷题式的技能训练,将逐渐被“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解决具体语文情境中的复杂问题”等所取代。此外,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将会得到关注,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将会受到鼓励。
   陕西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薛翰铭表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应认同中华文化,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弘扬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提倡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整本书阅读,更要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真实丰富的活动情境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李琦也强调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要从‘会做题’走向‘会做事’”,从‘会解题’走向‘会解决问题’,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也就是‘学语文,用语文’”。

  打开语文学习之窗
  与孩子一起阅读、讨论社会热点

   新课标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吴春玲老师对试题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出了分析,“命题的情境追求丰富多样化,既包括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包括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将会增加,材料的选取力争更加富有时代性、典型性。”她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参加实践活动,如课本剧表演、艺术节活动、新闻采访、研学旅行等。在阅读和活动中,在孩子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语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新课标详细规定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张明珠老师表示,读书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才是阅读的策略。没有量的积累,任何策略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都是微乎其微的。薛翰铭指出,家长应以身作则加入阅读行列,并给孩子创设便于阅读的机会和平台,还应和孩子积极讨论社会焦点、校园热点等问题,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分析力、思维力和表达力。
   “语文学习绝不拘泥于课本,禁锢于课堂,它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带有时代的烙印,家庭的色彩,这是学生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张明珠老师希望同学们关注互联网时代下自己的生活,学习跨媒介的阅读与运用,通过交流、调查、访问等多种渠道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打开语文学习之窗,看到生活的美好。
   (近期,华商报将联合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指导专委会共同推出“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华商报记者 锁铮铮 实习生 王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