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2年06月30日] -- 华商报 -- 版次:[T28]

现在的也是未来的

面向未来的新闻业结构变革与能动创生 马锋
今天我们所谈的“新闻”还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语境、主体、手段、对象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结构性变革是新闻业必须接受与面对的现实,但在剧烈变革面前,新闻业也并非是只见“危”而无“机”。同样作为学界业界十分关注的、作为西北地区头部都市报的华商报将何去何从?还会有哪些面向未来的精彩实践值得总结?华商传媒以一种什么样的媒介存在于生活应用中,同样值得期待。
  重新理解“新闻”:告别“报道”与“告知”

   今天,当媒介成为人与社会的沟通装置,当新媒介被理解为普通人在场的“吟唱”时,新闻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报道”或“告知”,更多时候是以一种知识类型、生活资源或生活方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换言之,对新闻的理解已不能再延续旧有的“传者中心”下的“传递观”模式,而要建立以用户为中心、与互联网思维适配的新闻生产与传播观念。
   “以用户(关系)为中心”是互联网思维的关键要素,这就要求新闻实践要更加重视新闻与地方、社区、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加强“服务性”“关系性”在新闻产品及其价值中的比重,善于运用用户提供的信息与数据,为用户提供基于特定位置、视角与情境的定制新闻。数字时代的信息已不再是稀缺品,具有价值的是信息同用户、用户同用户之间的关系属性。
   什么是“用户”意识?如何践行“用户”意识?在这里以《华商报》为例进行简要说明:早在2008年前后,华商报每日固定版面《YOU新闻》,即以西北最活跃BBS——华商论坛上网友日更的新鲜事有趣事等为蓝本,经过采访提炼加工而成,成为国内“报网互动”实践的经典案例;“五星级周末”系列品牌活动,通过大量UGC内容,宣传活动品牌和商旅项目推广,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2012年,华商报奥运报道的“你问我访”,运用微博微信新手段,征集网友对伦敦奥运会中的关注细节统合成报道的主线,由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共同采访落实逐一解答,成为国内同主题策划报道亮点;也几乎在同一时刻,华商报办报理念中对读者的描述逐渐开始以用户的概念迭代,替换的不仅仅是词汇,更是一种工作流程,一种对受众的全新服务;直至2017年,华商报孵化成功华商网、华商头条之外,再次孵化出基于LBS定位,主要面向三四线城市新兴互联网资讯用户群,全天候提供专业、及时、精准的实时资讯和生活服务信息的二三里资讯平台。让华商与其用户共生长,这就是一种用户思维。

  从“中介”到“平台”

   目前,早期具有相对闭合性边界的职业新闻已经失去了内容垄断与渠道垄断的两张“王牌”,正在融进一个更为广阔的、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以各类行动者为节点的网络传播生态环境,新闻传播的基本模式与观念也经历着从大众传播到互联网思维的转型。在互联网思维下,媒介不再是连接传受双方的“中介”,而是为所有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所提供的空间与场所,“平台思维”在取代着“中介思维”。
   华商报自然也是这种“平台思维”的实践者,从华商网到华商头条到二三里,从微博官号到一直播,从微信官号到视频号到华商小程序,抖音官号及大风视频、头条号等,官号之外还有相对独立的各类垂直栏目号,不论是自有平台建设,还是顶流平台上的账号运维,华商报已经建立了能够互联互通的多媒体矩阵,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局域优势的多媒体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平台成为最重要与影响力最大的媒介,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生活服务、电商、教育、出行等各个领域都在步入“平台化”,失去了渠道垄断的传统新闻媒体必须加入并适应平台的游戏规则。虽然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实力的新闻媒体也在尝试建立手机客户端以试图重新建构渠道,但其传播力与影响力仍然无法和主流的互联网平台同日而语,新闻业的未来在更大程度上还是要思考同互联网平台的关系。融合时代的新闻业在盈利模式上越来越难以只单纯依靠某一种经济来源,必须要设法融合财政补贴、广告、付费、电商等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还需注意量体裁衣、因地制宜的原则,避免简单模仿与同质化的滋生,找到适合自己定位、风格、用户、内容所最适宜的运营模型与盈利手段。纵观媒介变迁,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媒介融合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泛化的边界:多元主体传播中新闻业的角色与担当

   现在,一个杂糅了普通用户、自媒体、职业媒体、政府、企业乃至机器人的多元主体传播时代已经到来。由多元主体构成的新闻生态既令人欣喜,同时也值得警惕,在互联网产生初期或许还有观点对网络社会的未来持有极为美好的愿景,然而随着现实中网络传播的群体极化、理性缺失、真相消解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个“人人皆有麦克风”的时代并非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越是众声喧哗的网络空间越需要具有社会担当的新闻业,职业新闻媒体虽不再是传播的“中心点”,但仍旧在社会传播网络中占据着重要的“节点”。
   此外,在过往的大众传播史上,技术仅仅被看作是新闻生产与传播中的物理性“工具”,这种媒介技术受制于人且完全凭使用者所“左右”的观念在互联网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被彻底打破,媒介技术之于新闻业的意义正在从“工具性”走向“可供性”。我们现在要思考的问题是:新媒体技术可以让新闻业做什么?甚至是“强求”新闻业做什么?面向今天的新闻传播实践,大数据、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定位系统改变着新闻信息的采集,AI写稿、AI主播、AI播报、AI视频编辑改变着新闻的生产者及其生产过程,算法推荐、用户画像改变着新闻的分发目标与分发过程,AR、VR以及当下热议的“元宇宙”改变着用户对新闻的感知与体验,技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已从简单的物理性效率的提升发展为占据基础性地位的底层逻辑。接纳新媒介的传播逻辑,学习与运用新兴传播技术,发掘新媒介的可供性价值是新闻业及其工作者不断努力的方向。
   在新的时代,新闻即事,《华商报》将围绕面向全网、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实现广泛连接、多元整合、持续发展,打造华商全媒体传播生态体系的目标,更加紧密拥抱互联网主战场,构建华商全媒体主阵地,持续实施主流化和走出去工程,升级以现代全媒体运营和超融合媒体解决方案为核心的全新逻辑,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打造四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智(智力生产、智能分发、智慧营销、智库服务)、四有(有用户、有黏性、有科技感、有现代性)、四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持续力)的新生代媒体。

  
从新出发……
   回望来时,展望未来,华商全媒体矩阵20大平台已经搭建,华小萌在媒体从业之路上依旧需要不断学习,在全媒体从业的道路上依然需要不断创新,锻炼“三头六臂”的本领,唯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策划撰文/王利民 王永华 绘画/张永文
  2020年

  
同学成为她的『腿』
   2020年5月6日,西安高级中学高一女孩田欣被同学们抬下轮椅。升入高中一个月,田欣突患疾病双腿瘫痪,虽遇不幸,但她仍坚强求学,高一年级的男生们组成了一个志愿队,轮流值班,每天都有志愿者抬着田欣上下楼,这也成了校园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邓小卫 摄

  
2021年
  
牵手你最爱的西安
   2021年6月27日,致敬建党百年“2021西安城墙大型公益集体婚礼”在西安永宁门举行,该活动由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陕西省总工会、共青团陕西省委等指导,华商传媒集团主办,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华商报》社等承办。爱党爱国爱西安,爱自己所爱的人,满满的正能量。 张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