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2年06月30日] -- 华商报 -- 版次:[T14]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西引力”持续释放 西安凭什么?

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动力。积极的人口发展战略是增强城市人口流入吸引力的关键。25年间,西安以“西安欢迎你”“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等姿态迎接四方人才。据统计,整个“十三五”期间(2016年-2020年),西安常住人口由2015年的988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296万人,年均增量达60余万人。2021年末,西安全市常住人口(含西咸共管区)1300多万人。这些不断增长的数据,印证着持续释放的“西引力”。
  20余年间
  西安户籍制度多次改革

   2000年到2010年,西安常住人口增加105.64万人;2010年到2020年增加448.51万人。西安有经济、区位、人文等资源优势,但人口持续增长更与20余年间西安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息息相关。
   起源于1950年代、最初为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户籍制度,随着城镇化发展,城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普遍低于常住人口,影响非户籍人口的各类生活保障。促进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旨在推动城市常住人口落户,提髙城镇化质量。
   2000年至今,西安市户籍制度有三次较大变革。2001年,全国正式取消粮油关系制度,西安的城市人口落户基本采取登记的方式。
   2006年2月,西安市发布《西安市迁入市区人口户籍准入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借鉴部分大城市发展提出户籍准入制度,外来人口需通过人才引进、投资纳税、本市购房等方式落户西安,且不同落户形式对家庭落户也有不同程度限制,例如配偶、未婚子女等的随迁落户往往门槛更高。
   2016年2月,《西安市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发布,落实国务院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对户口迁移、人口管理等提出新政策,同时提出建立积分落户制度和居住证制度作为落户和保障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
   随着城市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人口作为区域内重要的发展资本,2017年1月,西安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吸引人才放宽我市部分户籍准入条件的意见》,3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这一被市民称为“西安史上最宽松的户籍新政”接近零门槛落户,同时出台大力度人才扶持政策。当年常住人口增量达到104万人。
   2018年末,西安常住人口总量突破千万,此后三年(2018-2020年)时间,西安常住人口增量保持着较为稳定且相对高速的增长。

  真金白银留住、培育、引进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人口红利”不单指向人口规模,更指向通过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本积累形成的“人才红利”,这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高质量增长。
   2022年6月,华商报记者在西安市人民政府官网上搜索“人才”,弹出相关搜索3986条,其中有189份市政府发布的正式文件,足见西安市政府对人才的重视。
   早在2003年3月,西安市就正式实施人才强市战略。2004年3月20日,西安市委、市政府再次出台相关实施意见,确定要将人才强市战略的高效实施作为推动西安市发展主要驱动力,积极抢占西部人才制高点。
   从2017年开始,西安市更是在日渐白热化的“人才争夺战”中表现抢眼。2017年5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3条人才新政举措,计划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2017年11月,西安市成立“招才引智委员会”,发布《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的十三条措施》,宣布升级版人才引进政策,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购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园)、医疗保障,甚至在提供旅游服务方面都给出了优惠待遇。
   2018年5月,市招才委有关要求,西安市人社局、财政局制定印发《西安市进一步加快人才汇聚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十三条措施”),用各种“真金白银”帮西安引进并留住人才,包括设立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奖”、西安高校“留才奖”、大学生创业补贴奖、灵活就业补贴等政策。也有向大型企业下放高、中级职称和高、中级技能人才评审权,将公务员、文化创意人员、自由从业者等更多领域人才纳入DE人才分类认定范围,大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取得证书获得补贴等培养人才的政策。
   更有高水平大学硕士“免笔试”招聘,提高安居补助费,放宽外国人才准入条件,创建外国人才工作补贴制度,聘请知名专家、社会知名人士、知名高校校友担任“西安招才大使”“校园引才特使”等吸引人才的政策。

  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聚集科创人才
  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1年,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秦创原在西咸新区创立,从创立初,该平台就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人才聚集上打造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三支队伍。
   通过参与秦创原建设,西安可聚集科创人才形成新的城市创新集群。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李巾看来,“近期,西安都市圈的批复,实质是期望提高西安城市影响力,辐射带动都市圈内1800多万常住人口区域的均衡发展。以西咸一体化的力量带动西安都市圈发展,从而推动关中平原城市圈发展,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发展平台聚集科创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从这个层面上看,未来生态环境良好、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产业布局优化、科技智能创新的城市开发区,或许成为吸纳新增人口的重要区域。因势利导将过度集中在主城区的人口向外圈层疏散,从更普遍的人口发展角度布局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西安也在相关实施方案中明确将在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全面支持。
   2022年5月,西安市高新区针对秦创原发布“人才新政”,包括薪酬、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比如,面向全球实施“百万人才计划”,用3年时间支持用人单位在光电子、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领域,分层次引进12000名硬科技创新人才,从业人员总量突破100万名,集聚各类人才载体超过5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0家。
   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新区在顶尖人才招引方面,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支持,同时以创建市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积极争取人才优先购房等试点政策;在紧缺人才招引方面,定期发布“百万年薪求贤令”等人才需求目录,精准引才;每年遴选20个破解“卡脖子”技术的科研团队,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等。还将实施“青年英才计划”,给予每个项目最高10万元支持,同时进一步提升硕博人才租房补贴;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并给予设站奖励,进站博士后可享受生活补贴等。
   李巾认为:“强化人口流入,吸引人才持续为城市注入正向循环活力;更重要的长远任务是留住人才,从抢人大战落户到留住人才,从降低落户门槛到住房政策优惠、扶助创业、提供高质量的生产生活条件等各种人才利好政策,从吸引人口的绝对数量,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因为,西安未来发展需要不断丰富产业结构、改善公共服务、科学城市管理,更多就业选择机会,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

  发展经济
  推动人才红利进一步释放

   人口流入意味着发展、就业、消费。
   从2015年到2019年,西安常住出生人口数量由8.8万人增加到12.45万人。李巾认为,这一方面是国家二孩政策调整变化的激励;另一方面,西安市宽松的户籍政策使得青年落户人口增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按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西安市近10年新增448.51万人口中,15-59岁劳动力人口224万,占到新增劳动力人口的50%,排名新一线城市首位。新增劳动力人口中约150万是外来人口,占到了2/3。同时,人口平均年龄37.1岁,低于全国平均1.7岁;18岁至59岁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0岁和65岁以上占比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每10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达30999人;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年。整体而言,西安市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每10万人口拥有大学学历人口、以及高学历人才占比和增速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认为:“就西安来说,过去一段时间,受益于陕西省、西安市一系列政策,如落户政策、人才政策等,西安市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数量在持续增加,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收获人口红利。而且,得益于西安雄厚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西安市人力资本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未来人才红利是推动西安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引才方面,西安市已经颁布多项具体措施,未来还要更进一步加大引才力度,尤其是人才住房、配套教育和医疗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西安市要发展经济,提升收入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达到人口、人才和城市的相互促进和高质量发展。”

  政策吸引人才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西安高质量发展

   诚然,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安并无更多得天独厚的引才优势。因此,除尽最大努力提升人才各方面待遇的同时,西安通过给予用人单位充分自主权,为人才营造成长的自由空间等政策优势,吸引了很多优秀人才。
   2014年,马伟放弃留美和沿海多所高校伸出的橄榄枝,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从事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方向,在学校资金支持下组建有机光电子材料实验室。他说:“尽管在交大从零做起,但交大给我充分学术自主权,比如直接从海内外引进高水平人才等。”
   2015年,龙晓平离开工作多年的广州来到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工作,他也是看重学校给予的充分学术自主权。他说:“刚到西安,学校就提供了5年100万元的生活补贴,帮我申请入选陕西省‘百人计划’,还允许我根据兴趣确定研究方向,灵活自由的学术氛围非常难得。”
   2016年,游历欧美多年的武汉人叶凯加入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我喜欢西安浑身散发的厚重历史味,喜欢西安人的热情好客;王树国校长支持我在交大成立‘叶凯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打破学科壁垒,有利于开展综合交叉研究,这种创新研究模式和体制机制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叶凯说。
   2017年9月,留学德国的聂鹏加入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回国相关材料是我坐动车跑到领事馆走‘绿色通道’拿到的,算是我迫切归国的一个写照。待遇以及在西安学习工作十余年的爱人的召唤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交大和学院提供的大平台,让我能继续从事自己的专长健康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2017年,留学加拿大的蓝田人贺力加入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我是陕西人,我对家乡有感情,但回到西安、来到交大,肯定是结合自身作出的最优选择。出国才更爱国,离家才更想家,多伦多的月亮没有比西安的更圆,汉密尔的拌面没有西安的更燃,安大略湖的水没有比黑河水更甜。交大社会学学科带头人边燕杰教授的鼓励和前瞻性规划为我探索前沿问题提供了重要保证。我目前主要开展空间社会计算、社会治安治理方面的研究,希望用我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为西安的建设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应届硕士生龚丽鑫在西安市政府赴京举办的人才双选会上,选择西安作为未来奋斗生活的城市。她说:“从开始洽谈到敲定工作、拿到事业编制的岗位,我用了不到一个小时,感觉双方都很诚恳,很真心。未来我还将享受到人才公寓和人才补贴等。”
   2020年,留学加拿大的辽宁沈阳人刘哲教授加入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他说:“近年来,西安交大推出诸多引进选拔人才的新政策,西安市的城市面貌和城市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是我综合考虑下的最佳选择。”
   像他们这样来到西安、定居西安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很多。感谢他们来到西安,感谢他们为西安的发展作出贡献。未来,他们将成为西安“西引力”的一部分,为西安招揽更多人才,一同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西安的高质量发展。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实习记者 杨芷瑶 摄影 邓小卫

  
2009
   我的西安,我的城,品质西安在百姓生活上也有所体现,例如公厕免费、公交五毛等,伴随着美好生活,华小萌也迎来了人生的大喜事,儿子小小萌出生了。外出采访、单位写稿,回家带娃,闲暇了在QQ里偷个菜成了他的日常……
  2010
   郑西高铁开通,郑州至西安的距离由6小时压缩至2小时。爱凑热闹的华小萌带着一家人体验了一次现代化速度。从兵马俑到少林寺,逛完景点一天足够打个来回。这年,华小萌买车了,每逢节假日,带着家人到近郊旅游。但同时,他也有了堵车的烦恼。
  2020年

  
抗疫『战损妆』
   2020年魔幻开局。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肆虐,1月23日,武汉封城。那时的我们没料到,与新冠病毒的抗战会断断续续3年还没结束。中国人讲究春节团圆,但这一年春节,人们停下了回家的脚步、停下了走亲访友的冲动,电话里叮咛“做好防护”“别乱跑”“注意安全”代替了日常问候,家里年货比往年多了口罩、酒精、消毒液……
   华商报疫情防控期间坚持出报,用最大的声量传递战疫的信心,用最勇敢的行动报道一线的努力。海报风格的头版,一线的逆行英雄,背后是无数的支持者,是可以撼动天地的人民的力量。大大的“战疫”两个字上下两部分红与黑之间形成的地平线,是全民参与凝聚起的防护屏障;斑驳泛旧的效果,是字体的战损妆,也是抗疫艰辛的写照。华商报用自己的力量,为抗疫蓄力、出力、凝聚战力。

  
2021年
  
筚路蓝缕至正当风华
   从承载救亡之愿的红船到引领14亿人走向复兴的巨轮,中国共产党用百年答卷来回应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有太多词藻可以形容这百年的波澜壮阔,然得以概括的唯“信仰”二字。
   是的,信仰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是使命、也是力量,是基石、也是方向,是传承、更是未来。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赓续着红色基因,高擎红色旗帜,带领中国人民阔步向前,这信仰于百年中历久弥坚,而这百年也因着信仰熠熠生辉。所以我们将两者融为一体,一首《满江红·信仰》慷慨激昂,回望历程,更加从容坚定、信仰如磐。
   从筚路蓝缕到正当风华,华商报亦在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做时代的记录者、做城市发展的推动者、做为民生鼓呼的奔走者,我们始终从容坚定、勤力不怠,廿五载青春有为,为信仰再启征程。 本组稿件撰文/高雅梅 刘艳峰

  
一年一图
  看三秦律动

  
时间是记忆的窗,
   相机是记忆的显影剂,
   瞬间定格是隽永的记录。
   25年25张老照片,
   记录着牵引人心的新闻,
   也记录着快节奏现代城市发展,
   以及生动美好的市井人情。
   浮光掠影,回首筛取,
   曾经的当下于此刻已是年华旧事,
   却勾起关于那年的感慨。
   且静下来,
   和我们一起,
   从一年一图看三秦律动。
  1997年

  
巨笔书回归
  
1997年6月28日,巨幅“华商报头版”悬挂于西安南稍门十字,高约十六层楼,气势恢宏 长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