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2年06月30日] -- 华商报 -- 版次:[T9]
从“大图”到“视频”

记者依然在飞奔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都市报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图为主,号称读图时代,颠覆了传统的文配图办报模式。
  都市报以图取胜
  五步三秒引读者

   1995年1月1日,中国第一张都市报诞生,即《四川日报》旗下的《华西都市报》创刊;接着1997年广东《南方都市报》创刊;同年7月1日,陕西《华商报》改版后将报纸定位为综合类城市生活报。在用图上大胆创新,曾提出“五步三秒”的视觉秒杀策略,即头版用大图包装,悬挂于报亭,让读者在五步之远看三秒就被吸引。
   《华商报》改版前只有一名摄影记者。1997年改版后,随着报纸定位明晰、版面增加,逐步发展为日报,用图量大,专业摄影记者逐步增加到2名、10名、20名,鼎盛时期,摄影部人员达35人。
   这些摄影记者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共同特点就是敢打硬仗,只要有重大新闻发生,他们就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远至伊拉克战场、俄罗斯红场、巴塞罗那球场等;近至国内山西矿难、淮河洪灾、汶川地震现场;国家大事如全国两会、“神舟”“嫦娥”发射、青藏铁路开通等,处处都有《华商报》摄影记者镜头下的精彩。
   《华商报》改版之初,除了头版大胆使用大图突出视觉外,还开辟了“新闻摄影”专题版面,以国际国内本地新闻事件为主,从一周一期到一周五期。

  以发头版大图为荣
  以获中国新闻奖为傲

   那会儿的摄影记者,神经时刻紧绷,一有新闻事件发生,必是立即奔赴现场。很多记者都主动要求不回家,吃住在报社,一旦新闻热线响起,精神振奋,有了现场即刻手提相机飞奔而出。
   1999年,记者胡国庆拍摄的《24岁上小学》获得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01年,记者谢海涛拍摄的“暗访制假窝点”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02年,图片编辑孙进、巩志明同获首届中国图片编辑“金烛奖”银奖;2003年,记者宁峰拍摄的“人类母爱抢救金丝猴”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中国新闻奖虽然不是国内摄影界的最高奖,却是新闻摄影界的最高奖。在摄影领域,还有高级别的综合类摄影大赛,如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华赛大奖,《华商报》摄影记者也没有缺位,并获有奖项。2008年李杰的新闻摄影作品《地震来了》,获得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铜奖,2010年张宏伟的新闻摄影作品《玉树痛别亲人》,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年度大奖。
   1998-2015年这17年间,头版大图和影像视觉版成为都市报的显著特点,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摄影记者。大家以发头版大图为荣,以获中国新闻奖为傲。
   那时,摄影记者就负责拍照,招聘时主要侧重新闻专业有摄影特长的和美院毕业有摄影美学基础的学生。每次外出采访都是摄影、文字记者搭档,各有分工侧重,摄影记者把图片拍好了就是王道,文字记者把采访稿件写好了就是权威。

  摄影记者变身多面手影像记者
  ——孵化大风视频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新闻移动端的出现,都市报受到极大冲击,出门带张报纸嫌麻烦,有啥大事移动端早知道了,滚动的视频远比头版大图和视觉版更有看头,更有纵深的视觉化信息。
   2017年下半年,《华商报》在国内媒体逐渐涉足和尝试视频化时,也开始大胆尝试视频化之路。经过大半年的尝试,2018年8月,正式推出“华商报大风视频”。华商报现在的影像记者,既要会摄影、摄像、直播,还要会文字编辑、视频剪辑。都市报现在招聘记者时要看你是不是多面手,单单会摄影已不能适应岗位要求。总体来说,新时代的都市媒体人,不再是单纯某一项专长的人员,而是需要综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过硬的人。曾经,在数码影像出现之前,摄影专业是要学习掌握暗房技术,现在不一样了,暗房技术已被数码相机革新,相机自己就完成了。
   有人曾担心,如今人人都会拍照,摄影专业没有市场了。以我的自身经验来说,这是“杞人忧天”。摄影和摄像是相通的,现在不需要暗房了,摄影摄像的器材也不需要两套了,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属于大众普及型的,专业的一体机比比皆是,好一点的手机,影像配置都是万能的。在当下这个利好时代,需要的是我们睿智的头脑,把手头的成像载体玩转,能专业化地传播给大众、服务于大众,那你就成功了。你掌握了所有的专业影像拍摄、剪辑、传播——图片、视频、直播,不管到哪儿谋职都会有一席之地。
   现如今,经过三年多的转型发展,华商报大风视频也从蹒跚学步中成长起来,从当初月均发布30多条视频新闻到现在月均发布300余条,发布平台也从单一的一家发展到五六家,仅抖音平台华商报的粉丝量就增到了近100万。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增设了短视频新闻奖项。2019年中国新闻奖评选,《华商报》编辑报送的短视频新闻“陕西警方现场抓捕制毒嫌疑犯,查获冰毒107.52公斤,原料88公斤”,获得三等奖。这一奖项的获得,又一次给了记者们勇气,又一次树立了榜样。
   回想25年来我们和都市报一起走过的路,经历了从照片黑白时代到彩色时代,再从文字时代到读图时代,再到当今从读图时代到影像时代,是一个痛苦而快乐着的蜕变过程。只有顺应时代,才能适者生存。
   作为报纸,发展25年正青春;作为记者,从业25年后青春已逝,但,在我们热爱的新闻事业面前,新闻人永远年轻。 华商报记者 李杰

  
2004
   2004年,西安动物园在华商报上刊登了一个整版的广告,因为要迁到秦岭野生动物园,成了集野生动物移地保护、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实,此时的华商报可谓是广告铺天盖地,高速发展的西安房地产非常发达,整版整版的房地产广告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华小萌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房产部门同事的介绍买到了心仪的房子,只是生活压力变大了。
  2010年

  
有时,爱和悲伤一样,是黑白的
   2010年10月23日,这一天的版面,留给了前一天和前一天的前一天故去的两个平凡人。
   他们爱自己做的事情,爱家人朋友,也爱陌生人。他在岗位上“拼命三郎”式工作,他说要当一名好警察,他想给妻儿更好的生活;她是一个患有绝症的女子,她说要把遗体捐赠给交大医学院做研究,她更关注贫困群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努力为生命绘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有用向往美好的信念支撑着、前行着,一个个努力不放弃的平凡生命,汇聚成景,共同守护这座城市永不衰竭的精神家园。

  
2011年
  
你关心的就是我们关注的
   作为陕西的“南水北调”工程,引汉济渭将一江清水通过洞穿秦岭这样浩大的工程引入关中,解决长久以来制约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它的开工意义何在、与普通民众的相关性在哪里?再多的文字表述不如一张图更直观,将读者关心的新闻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灵巧的语言表达,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和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新闻理念——以读者为中心,民本为魂,民生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