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2年06月30日] -- 华商报 -- 版次:[T4]
从“帮卖瓜果”到“直播带岗”

关怀和爱 我们一直在

“情怀”“担当”,这是在回访当年参与报道的老记者时听到高频词。
   今年是华商报改版25年,25年来,我们推出了一系列事关民生关怀、解决民生难题的报道。从多年前的“瓜果蔬菜帮你卖”,我们深入田间地头帮农户解决农作物滞销问题;坚持了20多年的“牵手行动”,我们帮助一个个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此后的“一元关爱计划中”,我们给了老年人最温暖的关怀;到现在还在进行中的“华商记者直播带岗”,我们从云端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平台牵手实现就业……
   “民本为魂民生立报”的办报宗旨刻进了每一位华商人的骨血里,用滴水之力抒写时代情怀,不改初心持续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媒体担当。

  ●那些温暖的时代印记一
  “瓜果蔬菜帮你卖”
  一次次帮农民朋友解决燃眉之急

   华商报从2003年起开始关注瓜果蔬菜滞销问题,此后十余年“瓜果蔬菜帮你卖”栏目多次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一次次帮农民朋友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也帮供需双方搭建起桥梁。
   2003年,得知部分农民因信息不畅导致农副产品滞销,华商报开通热线,创办《瓜果蔬菜帮你卖》栏目,版面上大篇幅刊登农民们生产销售农产品时的头疼事。报道之余,记者还帮农民们联系超市、企业等销售渠道,在报纸上呼吁市民“买菜帮农”。“蔬菜水果滞销,就给《华商报》打个电话吧。”那些年,这样的思路植根于许多农民心里。
   2006年7月,西安市长安、临潼等地的农民反映,西瓜一斤一毛钱都没人过问,眼看就要烂在瓜田里,《瓜果蔬菜帮你卖》栏目及时推出“拯救西瓜”系列报道。截至当年7月30日,该系列报道累计为长安、临潼、大荔、白水等地的近500户瓜农果农促销西瓜超2万吨,帮助瓜农增收约600万元。当年8月,华商报又推出“拯救芹菜”系列报道。“我们做梦也没想到,《华商报》报道刊发后,有客商来拉菜,有爱心企业预订,一天时间,300亩蔬菜被抢购一空了。”菜农说。
   华商报2015年6月一篇报道《西安周至县油桃成熟无人买果农倒进河道》,仅看标题就让人无奈难过,报道刊发后,华商报热线电话此起彼伏,滞销的油桃通过果商摆到老百姓餐桌上。

  记者回忆:很欣慰我们微小的努力帮助了他人

   时至今日,参与过多期“瓜果蔬菜帮你卖”的记者毛蜜娜依旧很感慨。她回忆:“‘瓜果蔬菜帮你卖’是华商报一个公益助农项目,我参与了连续几年的报道。印象最深的有几个片段,一个是一望无际的芹菜田里,菜农们在田头唉声叹气发愁芹菜卖不出去,有的甚至把芹菜毁在地里。另一个是在周至的油桃田里,果农们把卖不出去的油桃一筐筐倒进河道里,他们说没有客商来拉,在地里也是负担。好在,经过我们的报道,客商的车开进了菜农果农的地头,蔬菜水果卖出去了,农民们脸上愁云散去,笑容绽放。”
   “如果不是你们《华商报》的报道,我们这些菜农一年的辛苦就化为泡影了……”毛蜜娜还记得菜农们说的这些话,她说:“很庆幸我们拥有一个好平台,很欣慰我们微小的努力帮助了农民。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家受老百姓认可的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那些温暖的时代印记二
  “牵手行动”
  累计帮40071名寒门学子圆大学梦

   25年来,在华商传媒集团的引领下,华商报充分发挥媒体平台作用,多次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捐资助学、帮贫扶困、助农益农等方面发起、组织各类大型公益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牵手行动”就是每年六七月最牵动人心的报道,这是《华商报》实施的助学项目,通过新闻报道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手和寒门学子的手牵到一起,实现教育扶贫。从最开始对贫困学生的单一报道,到后来每年高考结束后开始募集社会爱心捐款资助贫困学子,捐助流程不断优化,只为帮助到更多的贫困学子实现大学梦。
   《新学期7000多元学费愁坏农家少年》是华商报2006年“牵手行动”的一篇报道。那一年,蓝田县小寨上湖滩村的高美以523分考上西安工业大学,这是小山村几十年来的第一个大学生。高美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都有残疾,家庭一贫如洗,那样的家庭出了一个大学生本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新学期7000多元的学费对他们来说却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励志的少年和贫困的家庭被华商报报道后,爱心潮涌,孩子最终走进了大学校门。
   而这,只是华商报“牵手行动”系列报道中的一份心动与行动。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开始,“牵手行动”在此后二十余年里累计筹集励志奖学金4051万元,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资助40071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记者回忆:搭建爱的桥梁 彰显民生情怀

   曾经参与过“牵手行动”系列报道的段晓宁,如今已转行多年,但至今都能回想起自己去高美家庭采访时的场景:“因为当时采访的一个细节,至今印象深刻。我去采访这个孩子时正是暑假,那么热的天,这个孩子却穿了一件毛衣。他说他只有一件短袖,那个短袖要留着,可能要在其他场合用。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帮到这个孩子。”段晓宁陷入回忆里。
   段晓宁说,在华商报民生新闻部那些年,高考、卖菜和“牵手行动”已成为民生新闻部记者标配的“夏季三件套”。“我采访过几十个贫困生,但那个高美至今想起来还心酸得想掉眼泪。也不知道时隔这么多年,小伙现在在哪儿发展。”
   回忆这些往事时,段晓宁有些感慨地说:“多年后再看,一家媒体能坚持这么多年,搭建爱的桥梁,真正彰显了民生情怀。”

  ●那些温暖的时代印记三
  “一元关爱计划”
  商家奉献了爱心 老人也不失尊严

   2012年初,西安市碑林区菊花园“广东味之郎私房菜”经理何卓远用“一元爱心套餐”帮助孤寡老人崔育英的事迹经华商报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系列报道结束后,“一元关爱计划”这个慈善品牌交由陕西省慈善协会继续完善、发扬。
   “一元关爱计划”还得追溯到2008年。一个偶然时机,“广东味之郎私房菜”的老板何卓远看到一位老人总是独自来往店里吃饭,知道老人是孤寡老人后,连续多年提供送上门的“一元餐”,并推出“一元爱心套餐”,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均可支付一元享受套餐。经华商报报道并发起倡议后,西安越来越多的商家加入“一元关爱计划”,提供一元就餐、一元理发、一元购药、一元打车等爱心服务……商家奉献了爱心,老人也不失尊严。
   自2012年2月省慈善协会和华商报联合启动“一元关爱”活动以来,已有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延安、榆林、安康等市开展了此项活动,全省有一千三百多家爱心店加入“一元关爱”计划中。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全省有3万多人次关爱对象享受到“一元关爱”服务的温暖。
   那些年,约有172个“一元关爱”爱心店受到省慈善协会的表彰,74名个人被评为“一元关爱”优秀志愿者,西安“一元关爱”发起人何卓远被评为全国优秀志愿者。2014年该项目获得中华慈善总会“慈善项目突出贡献奖”,2016年获得“三秦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记者回忆:公益有时是一种传承

   当年,以职业的敏感性慧眼发现这件“小事”,首推和持续报道“一元关爱计划”的是记者贾晨。他说:“转眼十年都过去了,我还记得是2012年1月的一天,我去西安市公安局碑林分局柏树林派出所采访时,与时任派出所所长王苏宇聊天时得知,菊花园有家饭店老板一直在照顾一名孤寡老人。与其他‘照顾’形式不同,这名老板给老人送饭,每顿只收老人一元餐费。这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贾晨还记得采访时何卓远说过的一句话:“收了钱,便不是‘施舍’,意味着我与老人产生了购买行为,这既能帮助老人,也能让老人享受到有尊严的消费。”后来就有了“一元关爱计划”系列报道。“一元关爱计划”的核心理念就是:既奉献了爱心,又不失老人尊严。报道和项目推出后,数百家商家参与,明星、企业家、各个区县政府发声支持。《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了此事。
   贾晨说:“人会慢慢变老,有的商业项目也会更替……但不变的是‘给孤寡老人以有尊严的关爱’这一信条会传承下去。公益有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传承。”

  ●那些温暖的时代印记四
  “华商记者直播带岗”
  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双选平台

   2020年初,针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对人员聚集的限制和对复工复产的要求,《华商报》和西安市人社局联合推出了“华商记者直播带岗”,仅2020年全年“华商记者直播带岗”活动就举办了22场,总点击8600万人次,参与单位累计收到简历超过39600份,带出岗位近两万个。
   这个栏目其实也是华商报品牌栏目“牵手行动”的一个创新之举,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华商报对“牵手行动”做了一次全新尝试,那就是为毕业大学生找工作、为更多有需求的求职者找工作,实现双方更高层次“牵手”。通过全新的“直播带岗”方式,一手牵着企业,一手拉起求职者,促进各个群体在西安更充分、更高质量精准就业。
   现如今,直播已成为媒体及企业向外宣传的窗口。除了本身的广告效应,直播内容的新闻效应往往更明显,引爆性也更强。以往的企业招聘主要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而我们创新招聘方式,借力火爆的网络直播,尝试全新的直播带“岗”。利用华商报的影响力,西安市人社局的号召力,企业自身的吸引力,“三力合一”,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招聘企业和应聘者双向互动,求职者在看直播时可随时在评论区提出疑问,主播和公司相关负责人现场答疑解惑,求职者可以通过直播放出的二维码链接和联系方式对接公司招聘部门,投递简历,提高双方匹配效率。

  记者回忆:我知道该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记者

   作为一手策划和跟进“华商记者直播带岗”的记者,转型兼做主播对肖琳来说可能是最大的挑战,“我不知道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主播,但我知道该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记者,那就是把求职者最想知道和最想看到的通过镜头介绍给他们。”
   回想起做这个栏目,最初只是单纯想做一个有关“六稳六保”的策划,但策划写了几版都没通过,部门领导说了一句话“哪怕我们这个系列报道最后只帮一个人解决了实际就业问题,那也是成功的”。就这样,这个策划在反复修正论证后出炉了,“华商记者直播带岗”团队也迅速搭建起来,由华商报社总编辑杨君牵头,采编中心主编邓光明担任总策划,时政新闻部具体执行,两位主任全程参与,执行直播任务的三位记者肖琳、强军、王智均有十多年丰富的一线采访经验,对直播中的各种突发都有预见和准确判断,团队成员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华商记者直播带岗”项目除获得省市各级宣传部门高度认可之外,也获得西安新闻一等奖和陕西新闻一等奖。“直播带岗”帮助了数以万计的求职者找到心仪的工作。直至目前,这个栏目还在继续。 华商报记者 肖琳 摄影 强军 邓小卫

  
1999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空军1999年5月8日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新华通讯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当场牺牲,华商报积极策划推出号外,第一时间发放到大街小巷。华小萌和他的同学们手持华商报在钟楼盘道示威游行,抗议美国的暴行。
  2000
   世纪之交的这一年,对于西安来说有很多大事值得纪念:西二环通车、北二环通车、绕城高速通车、地铁一号线通过评估、省图书馆基本建成……这一年对于来到华商报实习的华小萌来说,也有很多大事值得记忆:跑现场、拍照片、写稿子……
  2000年

  
一个中国是底线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从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有人却在危险边缘试探,踩着冰刀在底线上跳舞……这一天的报纸,之于一国,忧思;之于一城,欢颜。
   这一天的明天,是台湾新一届地方领导人就任的日子,大事件前夕风云变幻,作为李登辉接棒者的陈水扁,上台后是继续李登辉“台独”思想跑偏,还是在遵守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发展前行,这一点备受关注。当时那一刻,知道台湾不会安宁,却也希望台湾能不触底线安稳前行。
   这一天的昨天,西安西二环、北二环通车。
   华商报将一远一近两件事突出处理,从热点和民生角度双管齐下,选点兼顾家国情怀与身边人身边事,让报纸成为读者了解大事小事身边事的窗口。

  
2001年
  
那一刻人类悲喜相通
   摩天大楼在飞机的撞击下轰然崩塌,烟尘弥漫中避险的人们脸上写满惊恐。恐怖分子以一场震骇世人的袭击,在美国纽约撕开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近3000人死亡,6000多人受伤。9·11事件成为美国民众的梦魇,阴影至今仍挥之不去,而这无疑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
   没有大厦将倾的震撼画面,我们将目光投注到身处灾难中的普通人身上,惊愕、恐惧、无措……所有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情绪通过一张非常视角的大图得以精准传递,“美国被炸”,那一刻,我们不是旁观者,我们和那些因恐怖袭击无端蒙受伤害的人悲喜相通。
   经年之后,那片遭受重创的废墟上长出了新的建筑,一切伤痛终会过去,生活也在滚滚向前,但对和平的祈愿将长久地留在报纸上,刻在我们的心中。

  
2002年
  
爱你不跪的模样
   热血、激情、尊严、梦想、拼搏、荣光……都是绿茵场上的关键词。中巴之战的荣光,无关输赢,而在敢于踏上追光旅途的勇气。这一天的华商报头版镶嵌着中巴气质的色彩符号——从中国国旗的颜色过渡到巴西国旗的颜色,中巴共有的颜色是明度最高的黄色,正如这场球赛一样耀目。2002年世界杯C组第2轮第1场比赛——中巴之战,一场结果没有悬念的比赛。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预料到输球结局却一往无前”的勇气鼓掌。“承认差距、期待奇迹、奋力拼搏”是那天的报纸上让人动容的几个字。正如一首流行歌里唱到的“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爱你破烂的衣裳/却敢堵命运的枪”。
   愿我们都能为了热爱而努力,为了美好而前行,哪怕沿途步履艰难,也有勇气微笑前行,向阳而生。这,也许就是旧时光赋予我们的礼物。

  
2003年
  
为梦想与荣光喝彩
   从壁画中的飞天幻想,到实现航天领域的真正飞天,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仰望终于由隆隆升空的神舟五号搭载着,冲出大气层,冲向无垠的宇宙,书写下中国航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的杨利伟亦以先驱之姿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崭新的一页。
   这对于中国航天乃至中国都是历史性的一刻,那种自豪、那种喜悦透过鲜红有力的四个大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英雄,我们也以“中国太空第一人”的称谓来颂扬他的历史功绩,而他身后的国旗更昭示着这一梦想实现的背后有着祖国强大的支撑。
   火箭喷薄而起,那是神舟五号,也是中国航天力量在一飞冲天,更是所有执着的探寻、艰苦的付出在熠熠生辉。而我们愿为所有伟大而光荣的梦想成真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