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2年01月20日] -- 华商报 -- 版次:[A4]

解决恢复性发展问题 让利实体经济保就业

报告摘要:务实高效推进复工复产。落实疫情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精细服务,全力保障防疫物资需求,有序让社会转起来,让经济活起来。实施一季度经济稳增长10条措施和支持西安加快经济恢复发展若干政策,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困难的省内企业,免征一季度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费。实施住宿餐饮、商贸零售、文旅娱乐等服务业激励计划,落实房租减免、增值税加计抵减、发放消费券等措施。加大重点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帮扶力度,积极帮助解决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返岗上岗、物流运输、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强化信贷纾困,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让企业的“血液”流动起来。
   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政策全部延期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积极为制造业和信息、科技服务企业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阶段性延续稳就业保基本民生的税费支持政策并放宽享受条件,以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产业升级、中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力争全年向实体经济让利超百亿元。
   报告解读: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任保平说,2021年陕西经济发展受外部影响较大,从夏季的洪涝灾害,到后半年的疫情影响,所以今年要解决的就是恢复性发展问题。为了让经济迅速发展,就要采取恢复性政策措施,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保经济主体。为了让经济主体活跃起来,就要采取减税、降费、减免房租等措施。另一方面,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政府采取发放消费券等一系列措施就是为了提振消费力量,让消费恢复起来,进而带动生产。
   任保平说,政府让利实体经济还有其深层次含义,因为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就业的主要力量,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解决就业问题。实现稳就业、保就业,人们的消费就活跃,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企业声音:王凯是西安市经开区一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企业主。去年年底刚好处于项目收尾、回款阶段,疫情影响很多项目不能如期完成,还有一些项目已走完回款程序但也拿不到钱,共计有110万元回款没拿到。公司资金不足,疫情这个月职工工资没法足额发放,只给每位员工发了1000多元的生活费。
   王凯说,社会停滞一个月,企业收入自然会受到影响。不过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优惠政策,王凯觉得很欣慰。“尤其是为我们这种科技服务企业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大概能省几万元。”王凯说,去年他一共交了十多万元的增值税,如果享受到这项政策,能给企业减负不少。
   在雁塔区某商场开饭店的张蕾则对减免房租这项政策期待较高,“我们的主要成本就是房租和人员工资,疫情停业一个月,没有任何收入。”张蕾说,如果真能落实这项政策,就能大大减轻他们的负担。 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多渠道解决“入园难”问题
  系统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改革

   报告摘要:持续增加经费投入和学位供给,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严格实施“双减”政策,稳妥有序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要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多渠道解决“入园难”问题,系统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质培优。
   报告解读:教育专家、西安交大韩城学校总校长刘鹏说,民生问题向来是两会热点,今年的民生改善新举措尤其引人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
   刘鹏说,随着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注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如何办优质均衡的教育成为各级政府急需解决的课题。办优质教育的三要素,第一,就是教育财政投入。只有充分的教育投入才是办优质教育的基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成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经济保障。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基础教育领域,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第二,通过深化办学机制体制的创新,一大批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新机制公办学校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办学效果。第三,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牢牢抓住“双减”和教育评价两个关键词。整个基础教育领域以减负为抓手,以发展为手段,以提质为目的。努力办好优质均衡的家门口好学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记者了解到,2021年1月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意见》从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和深化课程改革、强化教学管理等方面入手,统筹推进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意见》指出,我省将深化课程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各学校要严格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标准,科学均衡安排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严格按照科目设置和学分要求开展教学工作,不得随意增减科目教学时间总量;严禁超课标教学、抢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全省要稳步推进选课走班,统筹高考综合改革和新课程改革工作。
   陕西将进一步健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省级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及管理办法,将学生综合实践情况和成效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修订《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内容为必修。高校招生录取所需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选择性考试,考试内容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
   陕西将进一步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等学校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机制。 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
  逐步提高适龄人群生育积极性

   报告摘要:实施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政策,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托育服务,多措并举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
   报告解读:关于鼓励生育三孩,从国家到省都在不断出台支持政策:去年12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了《陕西省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方案》要求科学把握全省人口发展规律,从扎实稳妥实施三孩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积极生育配套支持政策措施、加强政策调整有序衔接、强化组织实施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5条具体任务,部署了一揽子支持措施,提出了系列优化组合配套政策。包括生育三孩在产假之外给予奖励假期,减轻生育医疗费用负担,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多子女家庭置换房屋按刚需对待,贯彻执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按照国家要求对普惠性托育机构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有效解决“城镇挤”“乡村弱”等难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双减”工作,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等等。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又强调了要多措并举,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谢雨锋表示,曾有一次关于三孩的专项调查,不愿意生三孩的人群比例比较高,影响因素一个是教育成本,一个是养育成本,综合起来就是经济原因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也是一个长期问题。解决这个困扰,难度非常大,而且也是一个逐步的、综合的过程。推动教育政策的深入改革,从顶层设计上改变当前学生负担较重、优质资源不平衡、教育公平性有待提高的教育现状,是推动适龄人群增强三孩生育意愿的重要基础。同时从减税、工作、住房、养老等各方面辅助以科学合理的优待政策,逐步提高适龄人群的生育积极性。 华商报记者 李琳

  
因城施策
  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报告摘要: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坚持租购并举,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8.8万套(间),发展长租房市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192个。
   报告解读:西安交通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杨东朗教授表示,政府工作报告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陕西省情,提出今年房地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具体政策是:1.坚持租购并举的政策不动摇,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市场,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8.8万套(间),重点解决大城市年轻人和新市民的住房问题;发展长租房市场。2.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3.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192个。体现住房政策与城市更新结合,关注存量房的公共配套等完善。4.加强房地产风险防控,扎实推进问题楼盘处置。体现政策的问题导向,做好风险防控预案,切实维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5.因城施策,各个城市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问题不同,政策要因城而异。 华商报记者 毛蜜娜

  
落实好现有个税政策
  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红利

   报告摘要:落细落实“十四五”促进全省城乡居民增收推动富民惠民意见,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延续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大三次分配调节力度,在普遍增收、总量提升、分配合理基础上,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提升共享发展成色。
   报告解读:关于“富民惠民”“加大分配调节力度”“普遍增收”,华商报记者采访了陕西省税务局法规处相关负责人,他表示,针对报告提到的这些内容,省税务局将持续做好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好现有的个人所得税相关政策,包括落实好税前扣除标准、六项附加扣除政策(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尽量让个人减少负担,让人民群众能够切实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另一个方面是继续发挥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对过高收入增加监控和调节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华商报记者了解到,新个人所得税法和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自2019年起施行,已有不少纳税人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税收红利。 华商报记者 肖琳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省上会跟着国家政策走

   报告摘要:落实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报告解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主要是基于4个方面的考虑,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省人社厅养老保险处相关负责人对华商报记者表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省上会跟着国家政策走。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面,今年1月份人社部已经有最新方案推出,其中有针对不同省份的内容,但目前还是一个大的框架便于各省先了解,接下来人社部会有具体落地内容推出,届时,陕西将及时落地推行。
   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每年退休人员最为关注的消息,一般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在每年4月份左右,一旦有最新政策,都是按最新政策足额发放。华商报记者查询发现,去年7月底,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北京表示,到2020年底,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5万亿元人民币,整体收大于支,财政部有能力通过全国统筹安排,保证各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华商报记者 肖琳

  
报告摘要
  >>复工复产
  >>脱贫攻坚

   完善和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动态消除风险隐患,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加强劳务协作和职业技能培训,推动转移就业,促进持续增收。
   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小木耳、大产业”式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社区工厂,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深化苏陕协作交流,统筹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帮扶力量,推动项目、资金、政策等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乳制品、苹果、茶叶、猕猴桃等9个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力度,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3+X”特色产业规模,引导创建5个国家级、30个省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务实推进乡村建设,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发展乡村旅游,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200个,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扩大承包地30年整县延包试点范围,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试点,深化“三变”改革,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清零削薄”行动。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一定稳扎稳打、求真务实,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秦岭整治

   持续巩固秦岭整治成果。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强化产业准入清单管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人防、技防、物防结合,实施“网络化+网格化”监管模式,完善数据共享、天地一体、上下协同的视频综合监管系统,构建生物、大气、水、土壤环境监控网络和预警体系。持续开展秦岭联合执法检查,巩固提升“五乱”整治成果,高标准完成秦岭区域勘界立标工作。

  >>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促进增收。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调整完善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加大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的力度,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就业主渠道作用。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精准服务,完善灵活就业政策,重点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用好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和“秦云就业”用工平台,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强化城镇困难人员“一对一”就业帮扶,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积极为农民工就业创业创造更好条件,持续做好根治欠薪工作。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扩容提质,打造完善一批公共实训基地。落细落实“十四五”促进全省城乡居民增收推动富民惠民意见,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延续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加大三次分配调节力度,在普遍增收、总量提升、分配合理基础上,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提升共享发展成色。

  >>医疗

   改善提升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服务水平,巩固增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快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优化居家社区和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稳妥推进“长护险”试点,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占比达到50%。

  >>医保

   及时跟进国家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和准入谈判结果,办实办好拓展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等惠民实事。
   加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与慈善事业、商业健康保险等分层分类保障力度。

  >>城乡低保

   加快推进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
   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归集住房公积金550亿元以上。

  
三条高铁去年开工
  今年推进延榆鄂高铁前期工作

   报告摘要: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轨道交通、西延高铁、西康高铁、西十高铁、机场三期、引汉济渭二期、东庄水利枢纽、榆林黄河引水、西安外环高速南段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和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报告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在开展项目攻坚战扩大有效投资中提到这样一句话:“今年是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我们一定努力打一个项目投资的翻身仗。”华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报告中的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全面推进中。
   去年12月27日,西十高铁陕西段正式开工建设,设计速度为每小时350公里,经由西安、商洛、十堰,接入既有武汉至十堰高铁十堰东站,新建正线255.7公里,其中陕西段169公里,计划于2026年开通运营,开通后西安至武汉的运行时间将由5小时缩短至2个半小时,进一步拉近陕西与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等国家级经济区的时空距离。
   西康高铁、西延高铁与延榆高铁共同构建起陕西省南北向的高铁主骨架。全长约300公里,建设标准为双线客运专线,设计速度为每小时350公里的西安至延安高铁,其重点控制性工程——太康隧道去年9月23日全面进入主洞口开挖阶段,线路建成投入运营后,西安至延安的铁路运行时间将从两个半小时缩短至一小时左右。
   西康高铁去年6月29日正式开工,新建正线全长171公里,设计速度为每小时350公里,建设工期预计5年,建成后西安至安康将由2小时缩短至40分钟。
   在陕西南北向高铁主骨架建设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持续做好项目谋划储备,积极推进延榆鄂高铁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实施滚动开工、全周期服务。
   去年12月22日,西安外环高速公路南段(高新段)路面工程全部完工,高新段全长16.7公里,设秦渡、五星、西沣3座收费站出入口。高新段的顺利贯通是西安外环高速实现环线通车的关键,是陕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6月17日,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在西安市鄠邑区的秦岭北麓甘峪河旁正式开工建设,这一工程是国家“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涉及西安、咸阳共计2市10个县(市、区)和2个新城,建设工期5年。目前,引汉济渭二期输配水工程的骨干部分已全面开工建设,确保2022年实现向西安先期供水,到2022年1月17日,秦岭输水隧洞贯通仅剩100多米,贯通在即。 华商报记者 李婧

  
近十年来首次
  将“粮食产量”提到发展预期目标

   报告摘要: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粮食产量240亿斤以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落实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做好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保供稳价,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国家级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培育“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持续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实施“田长制”,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快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五年行动和盐碱地改造利用,新增高标准农田300万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和播种面积只增不减,为中国饭碗装中国粮贡献陕西力量。
   报告解读: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根福认为,这是近十年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粮食产量”提到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这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有关。
   “一方面,粮食是国家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但随着全球竞争的激烈化,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党中央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将‘粮食产量’列入主要预期发目标,意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因为我们是全国粮食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冯根福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保证农业用地,同时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屈晓东认为,只有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和流通能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才能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同时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和播种面积只增不减,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为中国饭碗装中国粮贡献陕西力量。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秦岭国家公园创建正在推进
  大熊猫国家公园将成生态教育样板

   报告摘要:推行五级林长制,加快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区域建设。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的祖脉,我们一定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报告解读:华商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了解到,目前,秦岭国家公园创建获得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正式批复,秦岭核心资源将得到完整原真保护。
   目前,按照创建要求,陕西正推进重点工作,包括科学确定边界范围和分区;有序调处矛盾冲突;提出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社区转型发展;加强宣传凝聚社会共识。国家公园管理局也会会同陕西建立局省联席会议协调推进机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相关政策、资金项目和技术支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去年12月5日起,秦岭国家公园标志设计公开征集,征集时间2022年2月28日截止。
   关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华商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了解到,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保护面积2.2万平方公里,是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保护了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园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具有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和世界生态教育样板。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位于陕西、四川、甘肃三省交界秦岭和岷山的交汇地带,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镇境内,南北宽11.5公里,东西长16.8公里,总面积9772.3公顷。
   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我国正式设立的第一批国家公园,将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树立新的标杆,为全球大熊猫生态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源动力,将努力打造成全球大熊猫保护和世界生态教育的精品样板。未来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将成为万物生长的自然秘境,成为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华商报记者 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