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1年10月21日] -- 华商报 -- 版次:[T1]

后全运时代 西安新机遇

——港务区新势能
一次体育盛会改变一座城,成就一个区域。
   举办1992年奥运会的巴塞罗那,因为奥运会的举行,从欧洲二流城市变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的举办城市南京,长江边上的奥体中心板块创造了“滩涂起新城”的奇迹。
   1987年和2001年,广州两次举办全运会后,天河区迅速崛起于广州东部,从一个传统的城市边缘区域,发展成为新的城市中心。
   这一次,十四运,让西安东部新城——国际港务区迎来蜕变与创新。正是有了全运会的赋能,港务区才有了短短几年区域焕然一新的蝶变,才有了港务速度。
   如今的西安国际港务区,“港务速度”正在加速:“港”的功能持续释放,“产”的业态悄然壮大,“居”的配套已经成熟,“商”的繁荣百花齐放,“城”的形态跃然纸上。
   “港务速度”的裂变,是“西安力量”助推的结果。西安能够承办高级别赛事并非偶然,它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绝佳体现。通过“办赛”与“营城”的充分融合,凸显西安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体育不仅是赛场的角逐,更是文化、经济、教育、商业、社会的融合体。西安借助全运会,极大提升了城市和民众风貌,这种精神层面的丰收才是最具潜力的西安力量。
  后全运时代 西安新机遇 西安担当
  后全运时代的西安
  繁荣一座城 更新一座城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已画上圆满的句号。依托这次体育盛会的参与契机,西安的城市发展正在踏上全新的征途。

  展现古都风貌
  全运会首次来到中西部

   办好一次会,繁荣一座城。
   全运会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历来扮演“风向标”角色。随着体育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其影响已不囿于竞技本身,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把赛会与城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全运会历史上,前九届由北京、上海、广东三地轮流举办,直到2000年以后,三地轮办限制被打破,开始允许有条件的省(区、市)申请举办。不过,由于全运会需要一系列体育场馆及配套基础设施,要想成功举办,经济实力不可或缺。
   2005年的江苏,2009年的山东,2017年的天津,都是国内经济领先省市。稍偏弱的2013年的辽宁,省会沈阳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5个分赛场城市之一,拥有大赛筹备基础。
   如今,陕西是全国第八个成功举办全运会的省份,这也是全运会第一次在中西部地区举行,体现出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西安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认为,全运会提升了西安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全运会这样的综合性体育盛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可能体现在投资、就业、消费,尤其是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方面。从社会效应的角度看,则是一次重要的城市营销。

  提升城市建设速度
  多维度影响城市发展

   一次大型体育盛会,之于城市的价值除了知名度,还在于提升承办城市的建设速度及区域发展,包括新建或更新机场、高铁、地铁、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相关场馆等利于全民健身的基础设施,还有商业、公园等造福城市生活的各项配套。
   体育盛会是城市发展助推器,这种红利效应将在较长时间逐渐体现。
   由市级统筹、以区为主的城市有机更新工作,让西安这一古都展露了新的姿容。此次十四运,西安相关建设工作总投资约2600亿元,涉及54项重点任务,共521个项目。除了场馆建设,还涉及老旧小区改造、地铁建设、断头路打通、公园建设等。
   据仲量联行发布的《“全运时代”下的西安商业地产市场》报告显示,全运会的召开从多维度影响城市发展,并重塑商业地产格局。对城市而言,基础设施的集中加速建设是推动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的关键;产业升级换代带给城市的不仅是经济动能的焕新。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城市扩张,商业地产与城市化进程相生相伴。

  以全运会为契机
  提升全民健身水平

   央视《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日前出炉,西安入选“全国最爱运动健身城市”。全民参与,活力绵延。实际上,全运会不只是专业运动员的竞技舞台,更是全民健身成果的展示平台。
   此次承办十四运,陕西在全省范围协同推进健身设施、组织服务、科学指导、体育赛事、健身活动、体育文化、场馆开放、智慧平台等全运惠民八大工程,取得良好成效。仅以体育设施来看,将在全运会后让民众受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如历次全运留下的宝贵“遗产”,兴建体育设施,首先是为全运会和其他大型赛事所用,但又不完全是为竞技体育服务,更重要的是用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在陕西各地,承办全运会赛事的无论新馆旧馆均面貌一新,以“石榴花”著称的西安奥体中心,不仅是西北唯一6万座以上体育场,也是国内首个“5G+智慧”国际标准的体育场馆。
   陕西还统筹资金启动渭河、延河、汉江全民健身长廊等一批重大健身设施项目,建设县级公共体育场馆87个,建成了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多功能健身场地81个,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工程、智慧社区等项目5117个。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增长到1.97平方米,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水平极大提高。

  体育不仅是赛场的角逐
  更是社会的融合体

   今年年初,西安《关于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到:“2023年,以举办亚洲杯足球赛为重大契机,把‘办赛’与‘营城’充分融合,发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直到2025年,世界赛事名城体系基本形成。”
   动员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是西安走向“2025目标”的必要条件。从十四运出发,所倡导的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则让更多观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在十四运筹办期间,西安组织了大量全民参与的重大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运动的乐趣。如,已举办了五届的西安国际马拉松,赛事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报名人数近三年来连续超过12万人。全运会举行的一系列群众体育活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为西安和陕西今后发展体育事业打下了基础,也值得以后承办城市借鉴和沿用。
   西安能够接连承办高级别赛事并非偶然,它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体现。通过“办赛”与“营城”的充分融合,将为西安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华商报记者 李程 摄影 张杰

  
第十四届全运会超12项世界纪录
   第十四届运动会在陕西举办的31个大项、358个小项的竞技项目于9月26日全部完赛,8个大项、82个小项的群众赛事活动于9月25日全部完赛。
   射击、举重项目9人1队12次超12项世界纪录,田径项目1队1次创1项亚洲纪录,射击、场地自行车、举重、田径、攀岩、游泳项目13人7队22次创22项全国纪录,举重项目7人10次创10项全国青年纪录。

  
后全运时代 西安新机遇 物流枢纽
  中欧班列“长安号”通达世界
  缩短西安与世界的距离

   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中欧班列长安号的风驰电掣,再度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物流奇迹。西安这座内陆城市,在中欧班列这一强大引擎下迈入外向型经济快车道,成为国际物流集散、国际产能合作、国际贸易协同发展的开放型经济高地。
   中欧班列长安号2013年开行,到2020再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全年质量评价指标位居全国第一。中欧班列辐射范围扩展,实现由“线”到“面”的转变;开行质量提升,实现由单一出口到双向互济的转变;产业带动效应,实现由运输通道到产业集聚的转变。

  创造多个第一,促进了沿线各地经贸往来

   2021年9月,中欧班列首列快速通关跨关区出口专列发车仪式在西安国际港站举行。搭载这列中欧班列长安号出口荷兰的600多台光伏并网逆变器,成为跨关区出口快通业务的全国首票。标志着海关总署推出的“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业务模式在西安率先启动。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充分发挥西安地理区位优势,积极探索构筑内陆国际贸易通道,开通中欧班列“长安号”。
   中欧班列(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是陕西省、西安市落实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重要抓手。
   其实早在此前,中欧班列(长安号)就已经创造了多个第一。
   2021年3月,西安市统计局发布的消息显示,中欧班列“长安号”2020年全年开行3720列,是上年的1.7倍,创历史新高;运送货物总重达281.1万吨,其中欧洲方向约占全国市场总量的20%,超过8万吨防疫物资运抵欧洲,为国际防疫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中欧班列长安号再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全年质量评价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西安高质量推动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长安号”不断提速、扩线,立体化物流大通道日趋完善,西安正加快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由“线”到“面”,实现由运输通道到产业集聚的转变

   随着“长安号”开行,一些企业在实际参与以后发现了很多优势。比如,辐射范围扩展,实现由“线”到“面”的转变。开行质量提升,实现由单一出口到双向互济的转变。产业带动效应方面,逐渐实现由运输通道到产业集聚的转变。
   中欧班列长安号已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开通运行多条干线通道,覆盖了欧亚大陆全境。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通过“干支结合”的方式构建了“+西欧”集结体系,相继开行了多条集结线路,辐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晋陕豫黄河三角洲等主要货源地。创新拓展的跨越里海、穿越土耳其马尔马拉海底隧道国际线路以及直达立陶宛维尔纽斯、斯洛伐克多瑙斯特雷达等线路,进一步提升了运行时效和辐射能力。同时,通过与中远海、招商局等大型央企深度合作,中欧班列长安号以海铁联运方式驶入全球港航体系,通过与日韩等国无缝对接,加速形成了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
   据了解,西安至欧洲往返的公共班列每天开行2去2回,回程班列开行列数逐年稳步上升,2020年达到1311列,是上年的1.7倍,其中重箱率始终保持100%;首创“舱单归并”申报模式,压缩企业进口申报时间和成本90%以上。开通“德国快线”,并将班列全程运输时间压缩至10-12天;加强海关和铁路互联互通,将货物运抵信息反馈时间压缩至5分钟以内,。
   有企业负责人表示,中欧班列“长安号”换装次数少、避免了传统运营线路的拥堵,节省了运输时间和成本,满足了当前跨境电商客户对快速交付的需求,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创新“物流+贸易+产业”模式,跑出互利共赢“新速度”

   西安市发改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长安号累计开行数量已接近3000列,在满足国际市场需要的过程中,持续开拓创新,开行西安至土耳其、至英国伊明赫姆线路常态化线路,开行西安至芬兰、至丹麦、至巴黎至北非三国线路,首发海铁联运过境进口专列,日韩过境货物测试专列等,不断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近年来,依托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创新“物流+贸易+产业”发展模式。今年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已累计向29家企业提供融资业务,加快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效率。
   目前,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中欧班列长安号,已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的重要支撑,运输货物中省外货物超过75%,进口货物65%以上由西安分拨至全国。“襄西欧”“冀西欧”“蚌西欧”“厦西欧”“徐西欧”“渭西欧”“安西欧”“汉西欧”等班列相继开行,和西安联合开行中欧班列的结对城市越来越多,西安已成为辐射全国、连通欧亚的货物集散中转枢纽,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全面提速。
   效率持续提高,开行质量稳步提升……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教授郝渊晓表示,陕西有关各方立足现有资源,加速物流资源整合,更加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国际商贸物流枢纽。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运用,提升物流的运转效率。立足现有高铁、航空、中欧班列长安号等各类交通资源,提高产业链的繁荣度,也期待跑出互利共赢的“新速度”。 华商报记者 黄涛 摄影 张杰

  
后全运时代 西安新机遇 港务力量
  全运赋能 价值显现
  “临港”产业成区域新看点

   今年,陕西成为全国第八个举办全运会的省份,也是西部地区首次举办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综合性体坛盛会。西安刮起“全运风”,国际港务区板块借势蝶变。

  地理坐标:全运会赋能港务区,完成蜕变

   今年9月中旬,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终于在西安开幕,十四运开幕式在被誉为“石榴花”的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震撼上演。作为西安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新引擎,“十四运”主会场所在地,西安国际港务区备受关注。
   近几年,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城市基础配套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越。不管是从交通配套、教育配套还是生态配套等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港务区已经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巨大的蜕变。
   据悉,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西安市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而设立的经济先导区,是省市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和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重要抓手和主要平台,是陕西自贸区核心板块,是大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东部新中心和第十四届全运会主场馆所在地。
   园区位于西安市主城区东北部的灞渭三角洲,浐河、灞河、泾河、渭河四水聚港,规划控制区12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89.89平方公里。区位优势明显,骨干路网与西安三环路、绕城高速无缝对接,距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8公里,西安高铁站7公里,距西安行政中心仅15分钟车程,穿区而过的西安地铁3号线、地铁14号线已建成通车。园区对外与陕沪、包茂、连霍、福银等8条高速公路通过绕城无缝衔接,是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基地。
   也就是说,因为有全运会赋能,港务区才有了短短三五年区域焕然一新的蝶变。

  区位价值:价值显现,成未来西安新看点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需要依托现代化的体育设施,而这些设施的建成与运营,对提升区域硬实力、打造软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眼下的西安国际港务区,“港”的功能加速释放,“产”悄然壮大的同时,“城”的形态已经显现,这些也是“港务速度”的最大表现。西安国际港务区将以全运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区域价值的同时,为城市的发展带来长远影响,增添城市活力、魅力和影响力。
   据悉,“大西安”规划有两条“新轴线”,是未来城市代表性的形象带和看点。目前风头正劲的港务-浐灞是东轴线——国际文化交流轴的重要组成,也是东部新中心的主力阵地。如果说,沣东新城大轴线所在是未来西城的看点,那么港务-浐灞则将是东轴线的价值高地。
   当然,一个区域的发展,不仅需要产业,还需要人才的进入。全运会落户港务区不仅给港务区整体的规划,还有道路,以及相关产业配套也会落户于此。六大央企总部落户港务区,不仅带来相关企业进驻,也吸引高端人才的进驻。
   高端人才进驻,对于居住品质也有高的要求。因为全运会,使得TOP房企进入片区开发高端人居,目前绿城、华润、绿地、高新地产、陆港地产、西安万科等十多家房企已入驻于此。港务区也成了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型宜居城市的示范区域。

  产业优势:五大产业引领,临港成“王牌”

   当然,在看到全运会给港务区城市建设带动作用的同时,也要回到区域发展本身,来看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这就是产业。
   自2008年组建以来,港务区按照“港-区-城”发展路径,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西安公路港”三大核心平台,形成了以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西安港”、一类开放口岸、多式联运监管中心、跨境电商综试区等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格局,创立了“港口内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内陆港模式。
   园区四度写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提出要“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支持西安陆港建设”“打造中欧班列品牌”“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级广告产业园”等15个国家级称号,形成了临港经济、现代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新金融、文体健康等五大主导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上最大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商贸物流集散地和大西安东部城市新中心”。
   特别是临港产业,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西安公路港”为三大核心平台,这也是港务区五大主导产业体系中最大的一张“王牌”。
   总体看来,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腾飞,一是自身埋头近十年的发展,二是体现在环境改变上,三是全运会及奥体中心建设的拉动,四是浐灞核心区置业的外溢影响。 华商报记者 李王艳 摄影 赵彬

  
GDP年均增速30%
  港务动能凸显

   过去港务区主要以产业发展为主,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港务大道沿线及以东区域,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三大核心平台,而随着区域建设的不断推进,目前已形成国际物流、跨境电商、现代金融三大支柱产业。有怡亚通供应链(西安)整合基地、美国布隆太阳能、大疆智能手机、北京博创力讯科技等155家知名企业入驻。
   数据显示,港务区主要经济指标近年来实现了年均30%以上增长,GDP年均增速达30%,地方财政收入是设区之初的41.5倍。
   随着十四运的举行,以全运会三大主场馆落户西安国际港务区为契机,港务区在城中村拆迁改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再度升级。三年多的时间,三大场馆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并成为西安的地标建筑。同时,在城市基础路网、教育配套、地铁建设等配套方面,港务区的完善更是不断加速。现在的港务区已经是集体育、文化、商业、休闲、健康、办公、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西安城市新中心。
   近年来,港务区以“做实开放通道,做优开放平台,做大开放经济,加快建设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目标,坚持以港为魂、以港兴城、港城一体、融合发展,已成为陕西、西安万亿级商贸物流大产业的核心承载区、追赶超越发展的排头兵。
   可以预见,后期港务区作为交通枢纽的发展周期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也就是说,借着全运会“东风”,西安国际港务将展现自己更多的力量和格局。 华商报记者 李王艳

  
后全运时代 西安新机遇 民生工程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出行快捷配套全面
  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和满意度

   “真没想到港务区的风景这么美,在这里住着很舒服。”一个晴朗的午后,家住西安国际港务区的90后上班族李旭,开着车带朋友游玩,朋友感叹这里真美。
   刚刚过去的9月,华灯璀璨的西安奥体中心,让我们看到了运动健儿们的拼搏,也记住了位于西安东北部,灞渭三角洲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全运会为大家带来一场体育盛宴,让一些以前不了解港务区的人看到了,原来港务区的发展这么快。

  交通运输体系缩影:一座网红桥看尽灞河景

   交通出行是一个区域发展最重要的硬性指标和首要条件。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通勤效率,有助于提升经济运行速度。
   国际港务区区位优势明显,骨干路网与西安三环路、绕城高速无缝对接,距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8公里,西安高铁站7公里,距西安行政中心仅15分钟车程。园区对外与陕沪、包茂、连霍、福银等8条高速公路通过绕城无缝衔接,是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基地。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辖区常住人口13.59万人。
   在奥体中心南侧,地铁十四号线奥体中心站成为出行的重要枢纽,14号线实现了与主城区、北客站、机场的快速高效联结。西安市首条下穿灞河隧道的通车,成为连接国际港务区与浐灞生态区的快速干道……在奥体中心四周,四通八达的立体路网将构建起完善、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
   港务区的网红桥刷爆网络,在各大社交视频平台甚是火爆。站在西安奥体中心跨灞河慢行桥上,放眼望去,灞河的景色尽收眼底。这条宛如绸带的大桥便是火爆网络的“高颜值”大桥,引得游客纷纷来打卡。
   2021年4月,西安奥体中心跨灞河慢行桥“高颜值”亮相,提前完成了桥梁主体施工。这座“高颜值”的大桥成为灞河上又一美丽的建筑,不仅方便了行人,还串联起十四运会主场馆西安奥体中心、光影文化公园等景观。
   这座跨灞河慢行桥,只是港务区内联外通、打造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个缩影。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被称为“森林公园”

   随着十四运会盛大开幕,外界不仅看到了港务区在城市建设上的飞跃式发展,更通过奥体中心的灯光秀、光影文化园的音乐喷泉等文化表演看到了这里日新月异的生态环境与人文气质。
   “这边环境好,还挺方便!生活配套设施越来越多了。”家住附近的老李高兴地说,以前,这里被当地人叫作偏远“北三乡”。如今,这里高楼林立,公园遍地,生活越来越方便。
   老李的感觉来自当地的持续建设。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国际港务区在公园绿地设置了多个休闲健身、儿童活动空间,新建公厕、驿站、母婴室20余座,完善多杆合一果皮箱、座椅等城市家具设施,对公园、广场进行无障碍改造,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
   园区及周边布局有全运湖公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奥体中央公园、新寺遗址公园、陆港足球主题公园、市政公园等八大公园,有着灞河岸线、全运湖为代表的“一湖三园一岸线”景观资源,提升了市民生活的舒适度。这里,不少地方郁郁葱葱,被称为“森林公园”……

  教育医疗品质提升
  人们生活向舒适型迈进

   随着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建设加快,港务区的区域发展潜力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
   2021年7月1日,十四运主场馆西安奥体中心“一场两馆”全部竣工交付,标志着西北地区最大的体育中心全面建成。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绿化美化等整体提升,为西安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蓄积了更多发展动力。
   为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近年来,国际港务区通过建立新校、提升原校,引入陕师大、铁一中等优质教育资源,组建陕师大陆港小学和国际港务区实验小学(原水流中心小学)、铁一中陆港中学和市七十七中教育共同体等方式,促进园区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近三年,国际港务区将累计新建、改扩建学校18所,计划新增学位17670个。还持续引入优质教育人才,为园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注入了新活力。
   陆港一幼一小,铁一中陆港中小学,陕师大陆港小学,六十四中优质教育资源;三甲级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陆港分院医疗配套……如今,家门口的好学校,家门口的好医院,家门口的健身去处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
   港务区优美人居环境的提升,出行,教育、医疗配套的改善,与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一系列民生工程建设加快,居民的工作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生活向舒适型迈进。
   在未来发展中,区域进一步完善城市宜居环境,配套生活设施,提供更多的文化项目,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盼。
   就像一位西安网友所说,十多年前,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让我们记住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十四届全运盛会和美好的体育记忆,让我们记住了“相约西安,筑梦全运”。
   如今,一系列民生工程和产业布局,给居民带来了获得感、幸福感。随着产业的日益兴盛与后十四运会的强力引领,港务区加速推动高质量发展,正全面变成一座宜居宜业的幸福新城。 华商报记者 黄涛 摄影 邓小卫

  
后全运时代 西安新机遇 总部经济
  央企入驻 产业加持
  总部经济助推港务区新裂变

   从2017年全运会主会场的正式奠基培土,从西安东轴线的提出,到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国中铁、中冶集团、中国电建、中粮集团六大央企、中国500强企业的纷纷进驻……区位优势,兼产业加持,总部经济赋能的西安国际港务区,一次次悄然实现升级。

  “自贸区+内陆港”集一体
  区位门户效应成吸引力

   “自贸区”“内陆港”“奥体中心”等一系列大动作的推出,让国际港务区聚焦大众视野,国际港务区因全运会区域开发建设得以快速推进。
   作为国内最大的内陆港,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大西安国际文化交流轴核心位置,是“一带一路”综合改革试验区、中欧班列长安号始发地,将国际交流、国际物流、金融、生态、体育、电子商务、人居融为一体。
   在政府的宣传中,国际港务区的目标是:对标雄安新区,以西安奥体中心竣工为契机,以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建设推动港城融合,全面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区域承载能力、升级城市功能,全力打造生态、绿色、开放的现代化国际示范区。
   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三大核心平台,西安国际港务区创立了“港口内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内陆港模式,为陕西、西安打造了“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西安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多个对外开放平台,使西安港融入全球港航体系中,构建起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大通道。
   西安国际港务区有区位、人才、能源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汇聚,因此“自贸区+内陆港”的优势不断叠加,生动诠释了高质量、市场化、可续持的发展理念。

  央企聚集效应凸显
  为区域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区域价值不断升温,表现在楼市上就是品牌房企的大手笔入驻,国际港务区成为近年全国房企争相进驻的热点板块。当国际港务区的所有建设都以2012年全运会为节点时,“总部基地”的抢滩和呈现为其更添助力。
   早前,包括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国中铁、中国中冶、中国电建、中粮集团等六大央企区域总部集中“落户”西安国际港务区,为西安高质量发展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能。
   据悉,落户的六大央企总部项目,涉及港口建设、产业引进、贸易发展、金融创新、城市运营等方面。业内人士认为,六大央企的落户带来了多重正向效应,带动西安国际港务区临港、电商、类金融、文体等产业高速增长,将促进西安高校毕业生“属地化”就业、创业,加速推动西安人才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吸引带动产业链关联企业投资,从而推动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
   中国电建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将充分利用西安国际港务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桥头堡优势地位,利用中欧班列“长安号”大宗物资快速物流承载优势,整合并发挥中电建的海外项目资源和经验优势,引领关中城市群装备制造业抱团出“海”。
   随着央企的纷纷入驻,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更加体现出总部经济的特点,从产业角度来看将更加高效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为西部地区沟通全国、联通世界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助推西安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形成。

  提升产业水平 优化产业结构
  “总部经济”引领大格局

   在十多年的发展后,西安国际港务区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机遇。六大央企的入驻不仅帮助其形成集金融、商务、信息、流通、商贸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聚区及城市核心商务功能聚集地,同时对于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聚集功能,加速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促进中小企业产业聚集,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区域总部落户,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腾飞。
   站在城市维度看,尤其从北上广的先进经验来看,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离不开总部经济的引领和辐射,总部经济发展也只有在具备良好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条件的城市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快速腾飞。在这个意义上说,站在“一带一路”新起点上,不仅仅是西安国际港务区,总部经济正快速成为西安经济建设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宏观上讲,这些企业总部在西安落户有助于增强西安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投资潜力和城市魅力。从微观上讲,总部企业所投资签约项目大多与全球高科技、网络化、信息化的高精尖技术水平相关联,对优化升级西安产业结构,开拓西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就西安国际港务区而言,总部项目涉及港口建设、产业引进、贸易发展、金融创新、城市运营等。这不仅是对区域实力和未来的看好,同时也为这片区域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未来的国际港务区,产业与规模有望呈现裂变式增长,以更为璀璨的姿态展现总部经济的魅力。 华商报记者 李王艳

  
总部经济是什么
  总部经济形成有什么意义

   总部经济(HeadquartersEconomy),是伴随着商务园区、中心商务区(CBD)出现的一种经济模式。它因为某一单一产业价值的吸引力,而出现众多资源大规模聚合,形成有特定职能的经济区域,在此区域高端集合,成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模式,在中国称为总部经济,该区域也相应地被称为总部基地。
   总部经济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而来的,经济全球化要求“最经济原则”,即对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通讯、交通、金融、物流等系统高度发达,许多公司的办公场所都倾向于生态型的绿色办公,既有充分的绿地、优美的景观,还有各种分工细致而高效的社会及物业服务,这种BusinessPark的总部楼已经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同时因具有较大的规模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平台。构建一个统一开发、统一物业服务等会迅速构建企业运转的低成本平台,这对国内企业总部及跨国公司总部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总部基地和总部经济的概念由此而诞生。

  
后全运时代 西安新机遇 历史人文
  从灞桥折柳到广运千帆
  四河汇聚的繁盛之地

   随着十四运在西安的举行,西安国际港务区备受关注,随河而上,我们探寻这个四河汇聚之地的历史与人文。内陆港、奥体中心、中欧专列、全运村……一个个时代标签,如磁石般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年轻的开发区与大西安发展脉搏同步,拥有追赶超越的现在,更在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脸孔背后,富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秦时古邑到汉朝宫苑,从灞桥折柳到广运千帆,悠久厚重的人文积淀,正承载港务区的走向明天。

  秦朝古邑 汉时宫苑

   国际港务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为浐河、灞河、泾河、渭河四河交汇之地。由于陆路、水路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这里从古至今都是宜居之地。据历史记载,秦时,区内设有芷阳县(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西汉汉文帝时期,因在县内白鹿原东北隅修筑霸陵,芷阳县又被改作霸陵县,而该县的管理机构,也在今天的国际港务区内。
   霸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寝,而港务区内,还有汉成帝的昌陵。此外,西汉长门宫、“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墓的遗址也在这里。其中,长门宫原是西汉馆陶长公主刘嫖所有的私家园林,后献给汉武帝,遂被改建成了一座供皇帝祭祀休息时的宫苑。
   围绕长门宫,流传着一段伤感的历史往事。早在刘彻幼年,一天,他在长公主刘嫖处玩,长公主问他,长大了愿不愿意娶妻?他说愿意,于是,长公主就指了指身边站立着的几位宫女,问他是否满意,他却摇摇头,见此,长公主又指着自己漂亮的女儿阿娇问他,那阿娇怎么样呢?刘彻一听,高兴极了,说:那最好了,如果能娶阿娇为妻,我将来一定要造一座金屋给她居住。这便是成语典故“金屋藏娇”的由来。
   两千年过去,汉家陵阙早已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作为珍贵的汉代宫殿遗存,长门宫所在的新寺遗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确定为了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又被西安国际港务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文物普查资料记载,该遗址核心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遗址不仅出土有简瓦、板瓦、鞭形方格纹铺地砖,还有陶五角形管道、二层台式方形柱础石以及云纹瓦当、陶盆、罐、瓮等残片。其中,“长乐未央”瓦当面径达22厘米。

  折柳送别 漕运争帆

   处于四河汇聚之地的国际港务区,在拥有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港口文化”基因,在这里,有过古丝绸之路驼队远去的身影,灞桥桥头的如烟杨柳,更有过广运潭漕运的千帆竞渡,它们无一不与这块充满魅力的土地紧密相连。
   穿过国际港务区的灞河,是古长安“八水”之一。在灞河入渭的中下游地区,史称“灞上”。灞河河面宽阔,自春秋时便有桥建于其上,连接着东西多条道路主干线,宋《雍录》称,“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唐朝诗人王昌龄也在其《灞桥赋》中说:“惟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横曳,若长虹之未翻”,可见灞桥的重要性。
   正因为是交通要冲,桥的存在,才让古人对离别有了特别的人生感悟,也由此令“灞桥折柳”的场景成为穿越历史时空的共情一帧。据史书记载,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一座新桥在老灞桥以南的灞河上被建了起来,史称“南桥”,那时,桥头两边广植杨柳,到了唐朝,灞桥两岸“栽柳万株……为长安之壮观”(《西安府志》)。自唐代起,无论亲人出京,朋友远行,通常都会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
   同时,由于河流自身融汇贯通、奔流不息的特性,从而令港口蕴含了“活力”“生机”“连通”“汇聚”等衍生意义。其中,连接灞水漕运的广运潭,渭水边的新筑古镇,便均打着“港口”的深深烙印。
   广运潭位于“灞上”的浐灞之滨,是我国盛唐时期的主要港口之一。唐时,为了把江南和中原的粮食财物顺利运往长安,保障京兆供给,唐玄宗命令重新疏通汉武帝时期开凿的“漕渠”,并于东郊望春楼下,建设了著名的水陆码头——广运潭。史书称,自广运潭后,每年从江南、中原运到长安的粮食由120万石增加到400万石,最高达到700万石。正是有了通畅的漕运,运转良好的广运潭码头,唐长安才真正将军事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合二为一,极大地增强了国力。
   而西接灞河、北眺渭水的新筑古镇,自古以来便是南北物资的集散地与交通要冲,相传,这里曾建有周幽王为宠妃褒姒修建的行宫——龟背梅花紫金城,春秋时期齐国军队和卫国军队的“新筑之战”也发生在这里;宋时,新筑称官喂店,元时被称为新店,明代这里建有屯兵寨,清时改为新住镇,为咸宁八大镇之首。据称,镇中曾有钟楼一座,为关中三大钟楼之一。

  传承历史 再翻新篇

   往事越千年。弹指之间,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历史已翻开新的篇章。
   伴随建设步伐的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始终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文物考古勘探优先、文物保护为本的理念,扎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今天,新建设的广运潭景区业已成为大西安的“后花园”,不仅新增水面6500亩,还增加了3500亩绿地,并设置有诸多码头,站在码头上,临风而立,几乎可以遥想千年前漕运时这里船帆林立、人声鼎沸的景象;而诞生于长门宫遗址之上的,是一座向世人展现大遗址保护的新型公园——西安新寺遗址公园。
   作为被划入西安市中心城区的新筑,则利用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发展空间,按“一城一区三园”规划,重点建设新筑物流园、灞柳生态园、民营电器工业园。其中,物流园区既是陕西省三大物流园区之首,也是西安现代物流产业规划中唯一的综合物流园区…… 华商报记者 江宁

  
在遗迹中寻找时光的剪影
   据史料记载,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王朝,国际港务区所在地就被称之为“天下的陆海之地”。纵观古今中外,获得这一美誉的,只此一地,别无二致。悠远的历史在这里造就了无数的人文遗迹。
   ■大唐“天下第一仓”渭桥仓遗址
   渭桥仓遗址位于现今新合乡马坊村西侧。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由监察御史王师顺奏请兴建,是大唐的重要国库,东南贡赋租粟运到京城的聚储中转之地,也是渭河与关中漕渠沿岸之继运站。该仓长官为东渭桥给纳使。仓贮最多时可达六百多万石。被誉为大唐“天下第一仓”。
   渭桥仓遗址国之廪积在焉。“广积粮”是安国之本。唐代的渭桥仓储量几乎是太仓的近百倍,可见其对社稷之重要。据说,这里还有布帛、食盐、茶叶、各种器具等生活必需品,是大唐国都的“粮油大库房”。
   ■“祓禊”之礼暨“上巳”节起源地
   位于今杏园村灞河东岸段,起源于西周,传承于秦汉,盛行于唐宋。是古代于农历三月在水边举行的一种消除不祥、祛病消灾、带来福祉的祭祀活动。
   上巳节起源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