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1年07月30日] -- 华商报 -- 版次:[A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刘克成

文化遗产是记录历史变迁的刻度

1980年来到西安的刘克成,在这个城市学习、工作和生活已经超过四十年,他说:“是西安让自己爱上了历史,并逐步成为一个善于与文化遗产打交道的人”。
   西安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生活在西安的人,对于自己的历史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作为一名建筑师,刘克成从年轻时就每每被这个城市的人拷问:你知道城市的历史吗?你的建筑与这个城市的历史有什么关系?长此以往,在西安城市的不断锤炼中,刘克成被训练成为一个善于与历史相处的建筑师。
   历史是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遗产则是记录历史变迁和岁月更替的刻度。在几十年的教学、科研和建筑实践中,刘克成将其大部分精力都贡献给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西安先后主持完成了西安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秦始皇陵保护规划、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唐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隋唐长安城保护规划、汉阳陵遗址博物馆设计、大唐西市博物馆设计、秦始皇陵百戏俑和文吏俑博物馆设计、碑林石刻艺术馆设计以及最近即将完工的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等重要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曾获得过多项国内外优秀设计大奖,设计作品也在国内外展览。
   2006年刘克成出任国际建筑师协会亚澳区建筑遗产工作组主任,2012年刘克成出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建筑遗产与文化特征委员会共同主席,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带到了国际社会,并为推进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克成说:“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觉得,面对文化遗产,就像面对家里的一个老人,尊重是一个基本的态度,保护是一项基本原则,而对话则是对历史的一种方式。“对话需要彰显智慧,一种体现自信、包容、创新的智慧。对话是历史城市建筑师的一种设计姿态。”刘克成如是说。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漪湲
  
情怀是支撑我走下去的动力
   秦绣是一种继承并发展了陕西民间古老绣种纳纱绣的当代刺绣。上世纪70年代,以张漪湲为代表的西安市的工艺美术工作者,对流传民间的陕西省古老绣种纳纱绣进行挖掘、整理并创作出《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一系列精美的秦绣作品,让秦绣成为具有陕西特色的新绣种。
   秦绣的由来其实缘于一个偶然。1977年张漪湲在西安工艺美术公司下属单位“西安锦江刺绣厂”图案设计室工作。当年为了筹备参加1978年的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西安工艺美术公司将所属的所有厂子的设计人员都召集起来,要求拿出最好的、最精的作品,同时还要具有陕西的特点。于是张漪湲创作出稿子,在考虑表现形式时最终选择手工刺绣,在参考纳纱绣残片的基础上,与工人们共同研制出了《夫妻识字》这一秦绣的代表作。
   在创作期间,其实也有很多困难不断涌现。回想起最初的经历,张漪湲采访时笑言:“最大的困难就是绣线的线色不全,无法满足刺绣过程中颜色的变化。”没有合适的丝线颜色来填充人物面部色彩,怎么办呢?没有别的办法,他们只能将红色丝线和白色丝线混合放到锅里去煮,高温的作用使得这两种丝线的颜色发生融合。
   除了线的问题,在绣制的过程中,针法的设计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有的地方绣出来不好看的话就需要反复地拆、绣,以确保最后的作品呈现出最好的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的成品《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在参加”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展”时获得评委的高度评价,让评委们刷新了对陕西民间刺绣的印象。作为优秀作品的《夫妻识字》也在当时的《人民日报》《美术》杂志刊登。
   作为一个新绣种,秦绣在近些年的发展也面临着困难。由于手工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工作量巨大、造价高等缘故,秦绣的传承和发展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张漪湲说:“招来的学徒学完就干别的了,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太慢,收入少。对于我来说,情怀是支撑我走下去的动力。”
   能看得出,刺绣对于张漪湲来说,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已经70多岁的她如今仍坚持亲自设计并制作秦绣,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能让这么好的东西丢掉了”。 华商报记者 张毅 实习生 陈青

  金泰恒业百年住宅 致敬守艺人
  “守艺人”征集令

   活动正式开启,请向我们讲出您的故事,传递手艺人的手艺温度。
   >>推荐形式:
   1.守艺故事(请注明姓名、年龄、人物故事以及联系方式等)
   2.所有来稿请发送至hsbfc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