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1年04月16日] -- 华商报 -- 版次:[D4]

“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6.9%

先后迈上3000亿元和4000亿元两个新台阶
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全局,深刻洞察资源型城市发展普遍规律,深刻把握国内外宏观形势走向,深刻总结榆林转型发展实践,确立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主线,就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等重大问题作出部署,构建起新时代榆林发展的“四梁八柱”,开创了榆林追赶超越、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9%,先后迈上3000亿元和4000亿元两个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呼包鄂榆城市群首位、西部第7位、全国第57位。规上工业增加值稳居全省第一,“五上企业”较“十二五”末净增1021户。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6%。

  产业体系加快转型

   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能化产业加速向高端化终端化迈进,新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31%。新材料、智能无人、氢能、现代物流等一批非能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从“十二五”末的3%提高到11%。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高位推进,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6%,入黄泥沙量较新中国成立初减少58.7%。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全省第一。连续三年开展铁腕治污专项行动,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守护了榆林的蓝天、碧水、净土。

  城乡面貌深刻变化

   中心城市和县城发展能级持续提升,神木撤县设市,横山撤县设区,全市城镇化率从“十二五”末的55%提高到59.5%。建成30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广大农村群众吃上放心水、用上稳定电、住进安全房。建成“三横五纵”干线铁路网,机场航线直达24个省会城市,实现县县通高速。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民生支出年均增长10.3%,城乡居民收入从“十二五”末的27765元和9802元分别增长到35682元和14319元。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短板加快补齐,法治榆林、平安榆林建设深入推进。
   2020年是榆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战疫”“战贫”一体推进,“六稳”“六保”同步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06.2亿元、增长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2%和8.3%,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在重重困难中稳住了经济基本面

   及时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顶格落实中省惠企纾困政策,出台援企稳岗等一揽子帮扶举措,累计减免各类税费192.8亿元,清欠民企账款19.5亿元,极尽政策之能帮助企业渡难关。着力推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恢复,原煤产量、油气当量分别达到5.17亿吨和2729万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15亿元。组织各类促消费活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6%。实施现代农业“4+X”工程,有力应对近25年来最严重的春夏连旱,粮食产量居全省第二。2020年,我们抢抓国家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等机遇,争取各类转移支付、政府债券363.7亿元。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全面提速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核心地位,推开事关榆林前途命运的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院榆林分院落户科创新城,国科大能源学院榆林分院首批学生入学。深耕“12363”煤化工高端化战略,延长填平补齐、陕西精益化工等一批引领性项目建成投产,神府—河北南网扩建外送通道建成并网。加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政策,启动建设华秦氢能产业园;引入世界首条大型无人机货运超视距航线,投运高新区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园,获批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7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6%,增速居全省第二。

  改革措施的发展活力增强

   市本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完成两批328个审批事项移交,市县两级政务大厅入驻率和网办率均达90%以上。上线运行全国首个地级市营商环境监测平台,城市信用综合指数排名跃升至全国第22位,稳居全省第一。组建电力投资公司,府谷高新区、榆横工业区纳入增量配电改革试点。煤炭资源转化引导基金完成首个项目直投;组建榆林农商行,填补市级法人银行空白;北元化工主板上市,实现上市企业“零突破”。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涌现出横山北庄、吴堡前畔、清涧韩家硷等一批新典型,全省农村改革现场会在榆阳赵家峁召开。“榆西欧”班列首发,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分别增长26.6%和7.3%。

  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

   中心城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河道治理、管网改造等市政项目71个,完成投资36亿元,榆溪河生态长廊全线贯通,一批城市运动公园、绿地公园建成开放。科创新城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体育中心、会展中心、运动员村和市政一期项目全面推开。东线引黄干线工程开工,西线引黄提升改建和“绥米子”三县供水工程主体完工,区域协调发展硬支撑实现质的提升。神木跃居全国百强县第12位、府谷列第93位,榆阳机场T2航站楼建成投运,清子高速建成通车。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再上台阶

   强力推进铁腕治污三十项攻坚行动,完成“散乱污”企业专项治理和小火电升级改造年度任务,建立全省首个空天地一体化大气污染监测体系,榆林成为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大力开展水污染源头治理,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提升7.6个百分点。妥善处置一批政府债务风险点,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降至2.46%,为近年最低;严守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持续开展重点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8.2%和45.3%。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提升2.4个百分点,增幅全省第一。

  人民福祉持续增进

   去年全市民生支出达569.8亿元,把保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发放稳岗资金2.4亿元,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2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两保合一,城乡低保标准由每年的7632元和4310元提高到8880元5000元,救助保障困难群众14.8万人次。消除大班额,全市新建改扩建学校185所,新增学位1.9万个。启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与国内知名医院合作建立12个专科联盟,建成3个紧密型医共体。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完成,新增3个4A级景区,石峁遗址入选世界十年十大考古发现。
   在充分肯定5年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榆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创新和人才支撑不足,产业整体处于中低端,产业链和供应链竞争力不强;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亟待提升,中心城市建设和农业农村发展任重道远;优质民生供给不足,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我们将以坚如磐石的决心、改革创新的办法、务实管用的举措,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华商报记者 祁铭

  
“十四五”时期“三大目标”
  
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
   “十四五”时期,榆林市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和历史机遇期。榆林迎来了深度参与国际国内市场分工、全面提升供给体系质量的历史机遇;碳达峰、碳中和给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明晰了目标方向,将有力促动榆林市绿色低碳转型;国家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榆林补齐生态历史欠账,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带来重大契机。

  “十四五”规划核心:一个统领、三大目标、四个提升、一个推动、两个更好

   一个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
   三大目标——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
   四个提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从八个方面寻求突破
  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找准榆林服务和融入“双循环”的功能定位,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对接起来,打开大通道、做强大平台、营造大环境;发挥成长期资源型城市资本和资源优势,以资本引项目、以资源换产业、以上游补下游,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榆林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产业嵌入度和竞争力。

  锚定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转型升级

   以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引领,聚焦清洁低碳发展导向,开展从基础研究到中试再到产业示范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推动能化产业低碳化再造;按照世界一流的能耗和排放标准布局全产业链项目,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产能,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终端化迈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补齐创新和人才最大短板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科创新城,用政策创新引才引智引项目;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着力构筑高质量发展人才高地。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保生态修复力度始终大于资源开发强度,着力构筑黄河中上游生态屏障。

  建设区域最具影响力城市

   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加快人口向重点镇、县城和中心城区集聚;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推动古城传承文脉、老城提档升级、新城彰显现代风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以共同价值追求凝聚社会共识、化育城市精神。

  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增加优质民生供给,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推进共同富裕。

  统筹发展和安全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统筹抓好安全生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面治安管控等工作,持续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华商报记者 祁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