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1年03月08日] -- 华商报 -- 版次:[B4]

少先队应成为少年儿童思政教育主阵地

2021年2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日前,华商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少工委副主任、西安市少工委副主任,全国少先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西安国际港务区陕西师范大学陆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罗坤,以专家型名校长的独到视点,与我们分享其内涵深刻新颖的精辟见解。
   华商报:作为陕西省乃至全国中小学少先队工作的专家和名师,您如何理解《意见》的出台?
   罗坤:《意见》清楚回答了“少先队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这一重要问题。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共青团、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的责任,全面加强党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全面深入学习和领会《意见》精神,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把《意见》的路线图化作我们的具体“行动表”,做好学校教育一体化设计,开展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适切性的教育活动;第三,要突出实践育人特色,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引导和教育好少先队员从小听党话,跟党走。
   华商报:少先队工作与思政教育有怎样的内在关系?如何推进与突破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具体工作?
   罗坤:长久以来,尤其是在中小学,提起思政课,大家会把目光更多聚焦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中学可能因为考试因素,道德与法治课程只是学生为了获取分数而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考试要点的记忆,并未实际理解消化,小学情况更是令人担忧,思政课教师严重缺编,课程教学边缘化,思政教育主要依靠少先队工作,少先队成为少年儿童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把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全盘工作中,而不是只把它割裂成单一活动。其次,要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着手进行整体谋划。
   华商报: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方式和形式?学校如何实现自我突破?
   罗坤:众所周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当前学校思政教育的关键,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思政课有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学校实现自我突破要着重凸显——小、近、新、深。
   小,就是主题要小,要从小处着眼,小事入手,让小事映射大道理;近,就是要符合“三贴近”原则,贴近儿童、贴近年龄、贴近生活实际。尊重儿童成长规律,以儿童视角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学会讲孩子的话,更应该学会讲儿童化的政治,这也是思政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新,就是要体现新奇性。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和年龄及发展发育规律,结合新形势、新内容、新途径,引导他们跟随思政教育的步伐,形成内在的品质;深,就是要有系列化、纵深化的设计。循环往复的螺旋式递进,让孩子们最终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
   华商报:未来,在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工作中,将如何解决与主课的矛盾,以及师资培训、课程设计和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罗坤:要做好思政教学与社会实践工作,要妥善处理好学科关系、队伍建设、课程设计、制度保障等问题。在学科的关系上要营养均衡,荤素搭配,在队伍建设上要专兼并举,就地取材,在课程设计上突出内外兼顾,整合融通,在制度保障上要长期规划,分段实施。
   同时要注意把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转化到日常教育工作中,作为考核选拔教师的重要标准。在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可以积极地多方挖掘学校辅导员、社会公益组织等宝贵资源,并为青少年选择青年科学家、创业者,英雄模范等身边的榜样人物,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他们成为思政课教育重要的“编外”师资,成为推进思政课社会化进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层学校要有机地整合和利用好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共享现有的科技馆、少年宫、博物馆、教育基地等社会公共资源,使其成为思政课程创新的基地。 华商报记者 彭宏 实习记者 李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