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0年12月10日] -- 华商报 -- 版次:[B4]

何慧斌:“自在观照”与“审美愉悦”一样重要

成长·陕西当代青年水墨画家提名展·山水篇
   时间:12月12日—22日
   地点:X—MOCA艺术馆
  简历——

   何慧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在读博士,本科、硕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终南印社社员。学术成果曾发表于《艺术百家》《美术观察》《中国书法》《西北美术》等学术期刊。
   中国传统艺术诸门类多借景寓情托物兴叹,山水画亦是如此。画家在笔墨翻飞间状物写貌尽显才情的背后,更是强调自身生命体验的物态化过程。由外物追求表现到内化审美自觉,这是古代文人山水绘画的智慧。
   绘画本质是游戏,以及由此而获得审美自由与快感愉悦的过程体验。海德格尔所言的“诗意栖居”,强调“筑居”与“栖居”的区别,前者不过是人为了生存而奔忙,“栖居”则是对悠游物外的诗意游戏的向往,这种自在观照人、自然以及社会的方式,为审美愉悦的获得提供了可能。
   当代的山水画创作,在时代、环境、风俗等场域因素方面虽多有变迁,但这种主旨性观念在当下的纯粹性更加凸显,艺术家对客观物象的审美观照必须建立在一种无利害且自在的基础之上。
   艺术创作过程如此,欣赏主体的审美接受过程亦是如此。

  荐词——

   画有法而无定法,拘其法者能守家数,而不拘法者变其门庭自有新貌,然山水古今少有出格者,何慧斌山水能守其法的前提下进而做变化,也确实变出了自己之面貌。他现在常在法泥与不泥之间探究,对山川意趣,以形写意。于是意存笔先,就会有画尽意在的境界;进而笔意俱在,就会达到创新始出的目的。当下以山水画为题材作画者甚多,可惜少有何慧斌作品透露出来的真切和感动,山水画要画好,重在气韵,从来笔墨之研究都出于山川之写照,其写照不比画物,而写形不难,难的是能写出真心来,绘画只有一法也,此用心而已,画者,心画也。用山水以寄情,以笔墨托天趣,是他在绘画上的心迹。
   ——白龙(青年评论家) 华商报记者 吴成贵 整理

  
温中良:山水画“当代性”是方向和担当
  简历——

   温中良,1982年生,河南舞阳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在读,硕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九三学社社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国画院青年画院画家,西安市国画院特聘画家。有多篇学术论文及作品发表于《中国书法》《美术观察》《美术界》《美术大观》《书画世界》《齐白石研究》《艺术市场》等。
   固化的规则、概念、方式及标准都不应该成为创作的束缚。
   我们可以维护某种传统力量的强大与荣耀,可以汲取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精髓,但不妨碍拒绝用传统方式和标准来创作或评判,历史的发展或许就是在不断“破”与“立”的过程中实现更新与进步,每一次“破”都必须有拒绝固有审美的勇气,每一次“立”总会带来新的方式、概念及标准,艺术史就是在循环往复的“破”与“立”中成长,艺术史的生命也得以延长,并在延长中确立了一代代的艺术高峰。
   曾经的每一座艺术高峰都是一部独具个性和生命的当代史,而曾经的每一张经典作品都有它的“当代性”,也因此,它具备鲜活的时代性和感染力。基于以上理解,山水画的“当代性”,并非是一种样式或标准,而是创作者应有的方向和担当。

  荐词——

   中良一改以往形成的笔墨程式与构图方式,其笔端墨间不断涌现出凝重浩远、苍茫孤寂的独特格体,重构江山、以情写意的画面妙境让人耳目一新。甚至很多熟悉他以往作品的人都不敢相信是中良笔下的新墨迹。但在我看来这是中良做出的一种选择,是继承后的创新,是对传统的再延展。保持传统笔墨意韵,更迭艺术形式,构建画面意境,是对民族文化精神特征的体现与弘扬。
   ——陈辉(清华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美协理事)
   温中良人很聪明,又很勤奋,且能不断要求上进。近几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读博士,在新思维、新视野感召下,画风有较大变化。追求大块墨色与大块空白相激相生之境界,甚至尝试用抽象手法,营造不生不灭之形色,在客体与主体之外,形成本体形式构架,务求简易而通透,神秘而旷远,不失为某种探索成果。
   ——徐步(著名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