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0年11月22日] -- 华商报 -- 版次:[A5]
脱贫攻坚代表担当

送技术包销路 品牌力量带动一方致富

凤翔泥塑、眉县猕猴桃,这两个宝鸡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名,省人大代表们充分发挥品牌力量,为所在区域的贫困群众解决资金、技术、销路等问题,让他们在产业发展中脱贫致富。
  为村民培训泥塑技艺
  带领乡亲们实现脱贫致富

   产品品质不过关,再好的招牌也无法获得收益。看到这一点,省人大代表、凤翔县西府巧女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敬萍一方面创新泥塑造型,一方面为村民提供培训,让凤翔泥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也带动乡亲们实现脱贫致富。
   凤翔县六营村自古以来就有从事泥塑等手工艺生产的传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生产理念、工艺等方面的制约,泥塑工艺在这里逐渐没落,百姓生活也十分艰难,敬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村民做的泥塑样式单一、品质也无法保证,我就做好模具和造型,接了订单交给大家去做。”敬萍说,造型创新、品质保证是泥塑工艺走向市场的重要基础,2014年,有顾客订了200个生肖马,她把这个单子交给村民去做,村民着急出活,产品质量不过关,200个生肖马全都返工重做,直接损失十余万元。
   于是,敬萍开始给村民进行培训,来一次补贴50元,这样的培训办了七八年,村民的工艺提高了,有人还办起了工艺坊。
   为了让凤翔泥塑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敬萍和丈夫不断提升泥塑工艺,他们一起试验攻关,历经三年时间,800多次的实验,终于研制成功了摔不烂泥塑生产工艺,破解了数百年来凤翔泥塑易损难运的难题。针对凤翔泥塑传统的泥模具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易变形等缺陷,她刻苦钻研,大胆创新,采用石膏模具替代原有的泥模具,使泥塑生产周期比原来缩短80多倍,效率提高60多倍,产品的完好率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让凤翔泥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她的带动下,六营村民间工艺生产从业人数达300多人,安置劳动就业岗位180多个,年产各种传统手工艺产品15万多件,产值7000多万元。如今的六营村不仅仅是泥塑制作村,而是一个泥塑艺术村,村子建设富有艺术气息,村民家都开起了工艺坊,供来往游客欣赏、了解泥塑工艺。

  托管贫困户果园
  让他们的果子品质保证卖上好价钱

   作为眉县猕猴桃龙头企业主,齐峰在做好品牌的同时,不忘履行代表职责,主动帮助果农尤其是贫困户,解决他们的资金、技术、销售问题,让他们的果子也能卖个好价钱。
   从事猕猴桃产业23年,齐峰也摸索出产业发展的关键:品质保障。为了做到这一点,他积极引进新品种,加大农资农肥的投入,果品质量不断提升,品牌也越做越大。
   同样是种猕猴桃,果农为何会贫困,他们缺什么?齐峰思考后发现,果农缺的是资金、技术和渠道。而这三样,他都有。于是,他开始给贫困户提供这些帮扶,发放农资农肥,进行技术培训,帮忙到地头去修剪树木,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但不捆绑销售,贫困户可选择出价更高的买主。
   截至目前,齐峰在22个贫困村共建立农技农资服务站65个,为273个贫困户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服务。2017年以来累计举办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50场,为贫困户免费修剪果树3000多亩,免费发放有机肥700多吨、生产资金140万元,垫资供应有机肥、花粉、农药等农资270万元。与140户贫困户签订订单生产面积500亩,优先优价收购贫困户猕猴桃500万斤;与45名贫困户签订长期就业合同,累计发放工资210万元。
   对有产业、无经营能力的贫困户果园进行托管,合作社负责组织人员集中作务管理,统一收购产品,实行保底分红。采取猕猴桃果园菜单式托管,组织服务队统一开展机械化耕作、病虫害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果树修剪等,推动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提高果品质量。2019年在眉县汤峪镇新联村、梁村、郝口坡村,首善镇王长官寨村、金渠镇红星村、田家寨村共6个村,投资236万元实施社会化服务,托管面积510亩,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帮助170户贫困户脱贫。 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