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0年08月01日] -- 华商报 -- 版次:[A4]

大校政委扶贫四年 赢得百姓口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走过93年峥嵘岁月,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
   今日是八一建军节
华商报推出几位军人的故事,让我们通过这些故事,感受军人的情怀谨以此向中国军人致敬
   7月28日,华商报记者来到联勤保障部队驻陕某部扶贫点华阴市罗敷镇竹峪村,几十名贫困户,已早早来到村委会文化广场,翘首期盼部队扶贫政委大校高海科。

  协调23户贫困户入股村办企业
  上半年共发放分红7万多元

   看到高海科来了,七十多岁的村民王友姐,就把自己做好的一面“解放军好高政委亲”的锦旗送给高海科。
   竹峪村党支部书记刘松说,当天村里炉具厂共为23户贫困户发放分红金7万多元,根据家中人数,最少的能分到2800元。
   竹峪村地处华山脚下,310国道旁边,虽有着便捷的交通,但在4年前,全村仍然有23户贫困户共47人未脱贫。2017年,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把它作为定点扶贫村,高海科被上级指派负责督导帮扶驻地3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
   高海科带着大家一起外出调研,协调村里炉具厂将部队帮扶资金以硬化生产路面的方式入股,定期给贫困户分红,同时吸纳农户进厂务工。
   罗敷镇党委书记李小波告诉记者,高海科工作扎实,想尽一切办法帮扶贫,现在村里产业、村貌变化大。

  帮助村民立大志 想尽办法拔穷根

   华州区高塘镇柿村是渭华起义发源地,多年来受耕地资源少、基础设施差等限制,帮扶之初,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446人。
   高海科带领120名官兵在渭华起义的烈士纪念碑前宣誓,并立下军令状: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掉队。
   在高海科的主导下,因地制宜确定了帮扶项目,其中,167亩清水蓬菜种植吸纳60余户贫困户自愿参加,项目建设中,他还亲自设计规划观光旅游和农家乐等配套设施;由军委后保部扶持建设的500W光伏发电站,吸纳100户贫困户参加,当年建成当年收益,平均每户年增收4000元以上。
   为了帮助贫困村提升村民精神面貌,他筹措资金在竹峪村、柿村建起了文化广场,建设了农家书屋、器乐室、网络信息中心,村民闲暇之余有了休闲娱乐好去处。
   康宁村是高海科所在部队的又一帮扶村,泥泞的道路制约着村民的生产生活,他主动协调资金20万元为该村修建了新路。

  扶贫4年来赢得百姓口碑

   目前,3个定点扶贫村均已脱贫,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干群关系都焕然一新,柿村一跃成为渭南市“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高海科个人也因扶贫工作成绩突出,去年被郑州联勤保障中心评选为“出彩联勤人”,获陕西省“脱贫攻坚创新奖”。面对这些荣誉,高海科最喜欢的还是柿村村民给他颁发的“荣誉村民”和竹峪村村民颁发的“永久村民”荣誉称号。
   在谈到对扶贫工作的感情,高海科说,36年前,从陕西长武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步入军营,家乡的贫困让他深深懂得了农民生活的艰辛,更懂得了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期盼。多年来,不管身处何地,都没有忘记自己来自农村,尤其是担负了扶贫任务后,时时牵挂着定点扶贫村的父老乡亲,把贫困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帮。 华商报记者 魏光敬 文/图

  
空军级专家破解飞参密码
  被官兵誉为守护战鹰的“110”

   不是空军飞行员,却时刻关注着空战;没有驾驶过战鹰,却始终守护着战机;未曾翱翔在空天,却不断判读着空中态势。专业同行叫他空中战鹰的“健康医生”,部队官兵称他为守护战鹰的“110”,但他更喜欢别人称他为倪教员。
   倪世宏,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飞控与电气工程教研室教授,空军级专家。2020年3月20日,倪世宏因病去世,年仅57岁。

  >>胸怀使命
  笃定报国强军的远大志向

   1963年,倪世宏出生在江苏南京。1979年,倪世宏以物理单科满分的优异成绩,超过全国重点高校录取分数线,成为原空军工程学院一名航空机务特设专业本科学员。
   “世宏上学时除了练体能,其余时间基本都在学习。”本科同学王伟平深情回忆。大学四年,倪世宏没有一门课低于90分。
   1991年,刚硕士毕业的倪世宏接到上级关于学习深造的通知,他安顿好妻儿,打起背包就出发。国外学习期间,面对语言不通、饮食不适等诸多困难和技术难关,倪世宏迎难而上,向全新的学科领域发起冲锋。在飞参数据处理领域一步一个脚印,学习攻关、研究创新,逐步成为军队飞参领域的专家,率领团队创建国内最早的集本、硕、博于一体的飞参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执着飞参
  破解守护战鹰的制胜密码

   1991年,第一次接触飞参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的倪世宏,见到外军飞行员可以通过判读飞参数据改进飞行动作,那一次他深受震撼,从学习借鉴起步,扛起空军飞参人的使命责任,开始了一场奋斗长跑,这一“跑”就是29年。
   不久后,倪世宏开始了飞参地面处理设备国产化研究。可一无现成教材、二无实践经验,倪世宏带领团队对着密密麻麻的参数代码,逐个字节、逐个位数进行跟踪分析,终于摸清了数据结构和译码机制,实现三代战机飞参地面处理设备国产化,完全掌握保障战鹰训战安全的“制胜密码”。
   “你们有问题,24小时内我一定会给出解决方案。”这是倪世宏对部队的承诺。2006年,某部执行重大演习任务,一台飞参处理器出现故障,维修过程中又出现“并发症”。部队想起了被誉为“飞参110”的倪世宏。深夜,电话响起,倪世宏立刻赶到教研室,进行长达4个小时的技术指导,听到军线电话那头战鹰顺利腾空的消息,倪世宏蜷缩在沙发上进入梦乡。

  >>扎根教研
  书写为战育人的奋斗人生

   倪世宏为了当个好教员又当起了学生,他搬出被褥,住进航空兵部队,把飞行保障的每一个细节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回到单位,他对课上的每一句话每一张幻灯片都反复打磨,从实际案例到教学大纲编写。因教学成绩突出,倪世宏先后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
   2018年,上级组织空军级专家评审,本可以续任的倪世宏却主动放弃,还申请把名额留给他人。躬耕教学37载,倪世宏为空军飞参领域培养带教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才:空军飞参首席总师杜军、全军优秀教师董文瀚、飞参学科带头人谢川、青年教学骨干张鹏……
   2018年初,倪世宏感到身体不适,医院检查发现已是肺癌晚期。
   他藏起诊断书,偷偷进行治疗。病情刚刚趋稳,倪世宏就迫不及待返回岗位。那段时间,倪世宏一边整理自己手中数据资料,为青年教员进行技术攻关做准备;一边继续担负新学期教学任务,积极录制视频公开课,留下教学经验…… 华商报记者 魏光敬 通讯员 陈卓 文/图

  
不爱红妆爱武装
  男兵堆里的“女教头”

   30岁的华晨阳身高163厘米,脸庞清秀,一头乌发,是标准美女。她身怀绝技,也是男兵堆里的“女教头”。
   华晨阳出生于河北,从小对军装有特别的情结,2016年来到武警榆林支队。如今任职武警陕西总队榆林支队供应保障中队指导员,是“总队十佳参谋”、“军事训练尖子”。
   作为一名女同志,如何融入充满阳刚气息的军营?“你的心情是什么颜色,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颜色。”华晨阳说。
   新学员岗前培训后,当所有人都认为唯一的女干部就该留在机关时,她却主动请缨到基层。因岗位需要,支队将她分配至参谋部通信岗位任职。虽说学的是通信专业,但现实比想象相差太远,看着眼前的工作她显得一筹莫展。
   “不管什么困难,我都能克服。”华晨阳带着“干就干出彩”的斗志,投入了一场通信线路连接的攻坚战中。面对实战岗位需求,华晨阳没有因为自己是女同志而降低要求,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熄灯,每天十几个小时里,她眼前、耳朵里、脑子里全是线路和代码。
   付出就有回报。2017年7月下旬,子洲、绥德两县突发特大洪涝灾害,她担负抢险救援通信保障任务,连续五天五夜始终身处一线。
   2018年,她主动请缨参加总队参谋业务比武。为了练习上肢力量,她和男兵们一起训练;面对完全陌生的软件,她从网上搜索教程,查找操作快捷键,一遍一遍记,一遍一遍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比武的赛场上,华晨阳所有考核项目全优,最后荣获全总队个人第6名的好成绩,并代表陕西总队连续参加了武警部队2018年和2019年“运筹”大比武,取得了优异成绩。
   2019年年初,华晨阳再次向上级请缨,要去最艰苦的中队当一名一线带兵人。支队领导把她分配到离机关较近的供应保障中队任指导员。这个中队作为新成立的单位,官兵都是从各单位抽调来的“特长兵”,专业技能个个一顶一。编制仅12人的“小单位”能不能干出大成绩?“到处都是施展才华的舞台,主要看你有没有决心和本领。”她信心满满。
   为提高中队实战化保障能力,训练场上,华晨阳创新“联合闯关”训练方法,将物资快速收发,油料快速补给和装备快速维修与机动演练捆在一起,训一项考一次,过一关才能进入下一关。室内训练中,她发挥自身曾经当过参谋的优势,给战士们教拟写地形分析报告,战术计算,识图用图等。政治教育中,她坚持部队训练什么,就围绕什么开展课堂教育。
   目前,中队许多男兵向华晨阳请教带兵技巧,有的视她为榜样。她却微笑着说:“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别,备战打仗不分男女,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一线带兵人。” 华商报记者 魏光敬 通讯员 张继文 文/图

  
退伍老兵搭帮战友
  打造“网红”面馆

   7月27日,西安市大雁塔广场,一场大雨后的天空清澈湛蓝。当日中午时分,“大嘻咹biangbiang面”面馆里客人满座。店内“光荣之家”的小牌匾,宣告着店主人是退役军人的身份。
   面馆老板王兴卫来自宝鸡凤翔,2003年入伍,2019年退役,服役火箭军某基地16年,曾获得七次优秀士兵,七次嘉奖。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对退役军人安置政策的不断提升,身边战友大多数选择了政府安置工作,他却选择了自主创业。
   王兴卫之所以决定创业,离不开战友韩婷婷的大力指导。2019年王兴卫到了服役年限,当时韩婷婷正好来到他所在驻地旅游,在谈起安置和创业时,已有多年创业经历的韩婷婷帮他分析了创业的好处,并主动让他加入自主品牌“大嘻咹biangbi-ang面”。
   韩婷婷,2007年入伍,2009年退伍,现服役于预备役某高炮师。2010年退伍后到一国企单位待了两年后辞职创业。在选择项目时,考虑到关中地区百姓主要以面为主食,加之西安是著名旅游城市,游客来到西安必然会品尝陕西的“biangbiang面”、“油泼面”等,因此开始了“大嘻咹biangbiang面”的创业之路。
   自韩婷婷创业第一天开始,王兴卫就是见证者。因此,当在退役前处于两难抉择中时,跟韩婷婷一合计,王兴卫便坚定了放弃安置就业、去开馆卖面的主意。
   随后,王兴卫利用休假期间,在大雁塔旁边定下门面房,打算退役后开店。2019年12月份他的“大嘻咹biangbiang面”面馆开业。
   开业之初,王兴卫和韩婷婷专心研究,如何使得面馆广为人知,他们想到了以唐装制造的穿越感,让顾客如临唐朝“客栈”。这波操作,让他们一度成为“网红”。
   和王兴卫合作、由王兴卫负责的这家面馆,已经是韩婷婷在西安开的第三家分店。
   韩婷婷说,除了西安的四家店面外,在黑龙江、河北等地还有10家加盟店。大雁塔分店开业不久,凭借军事化管理,服务、卫生、质量等都独树一帜。不少游客也由食客成了王兴卫的朋友。
   一名青海游客,跟他结交为友。疫情期间,正在防疫物资紧俏之时,这位朋友千里迢迢地给王兴卫寄来了口罩……
   如今,韩婷婷、王兴卫和他们的面馆已是小有名气的“网红”。
   韩婷婷和王兴卫商量,要继续壮大“大嘻咹biangbiang面”事业,等到时机成熟时,他们还要打造退役军人创业基地,让广大战友加入他们的团队。 华商报记者 魏光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