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0年05月23日] -- 华商报 -- 版次:[A8]
走进大美秦岭 探访金山银山 佛坪生态保护传承

大熊猫品牌促进生态产业发展

佛坪县地处秦岭南麓,境内植被丰茂、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90.3%,素有“生物基因库”“天然氧吧”之称,佛坪也被誉为“大熊猫的家园”和“中国山茱萸之乡”。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财富,而大熊猫的品牌也对当地生态产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40年来坚守保护区巡护工作

   58岁的熊柏泉是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古坪保护站站长。从18岁参加工作开始,他在保护站做过杂活,随时向老同事学习林业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1991年,熊柏泉被调到地处无人区的西河监测点工作,由于当时到西河监测点不通路,他和另外两名同事除了下山补给物资,几乎一直都是待在监测点,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93年西河保护站成立。
   熊柏泉说,刚开始工作的几年里,他主要是和雍严格老师学习保护生态、动植物方面的工作。最初他觉得很新鲜,但很快也发现周而复始地进山巡护是一件很枯燥的事,直到他在山里巡护时第一次见到大熊猫。从那以后,他的心便留在了秦岭深山里。
   在佛坪保护区工作的40年里,熊柏泉先后在保护区内的6个保护站(现已调整为4个保护站)中的5个工作过。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干着大体相同的工作:巡护、监测、防火、制止非法入区。
   熊柏泉说,在山里工作的时间越长,越觉得自己喜欢山里的一切。山里不仅有野生动植物,还有很多历史文化的痕迹,可能他走过的某条小路就是条古道,保护区内一些树木可能也有着沧桑的历史。

  年轻血液
  有望成为新一代“秦岭守护人”

   目前,即将退休的熊柏泉除了日常巡护工作之外,他的心思大多都用在培养年轻人的身上。
   2018年,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招聘了一批年轻人,他们大都是90后,其中4人被分到了大古坪保护站,这4名年轻人就是熊柏泉眼中的希望。
   熊柏泉说:“现在都是我带着这些年轻人进山巡护,我要像当初雍严格老师教我那样把专业知识教给他们。让他们学会爱岗敬业、培养安全意识以及森林防火、收集动植物数据等方面的知识,以便让他们尽快成长为新的‘秦岭守护人’。”
   1994年出生的刘坤就是刚到大古坪保护站不久的年轻人之一。刘坤说他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也为熊叔(熊柏泉)常年来坚持守护秦岭的精神所感动,每次在巡护过程中偶遇大熊猫或其他野生动物,他都觉得自己是同龄人中的幸运儿,会珍惜这份工作。

  保护区内村民成为大熊猫“专家”

   今年53岁的王小林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佛坪县岳坝镇大古坪村(大古坪保护站所在地)。
   5月21日,王小林回忆说,三四岁的时候,他就在村子不远处见过大熊猫,当时大家还不知道那是什么。上世纪70年代,专家来到大古坪村进行科研时,发现了一只与妈妈走散的熊猫宝宝,科研人员便把熊猫宝宝带回村子的住处进行喂养。在科研人员的解释下,他才知道这种动物叫大熊猫,是稀有动物。
   长大后,王小林在村里当起了老师,后来到保护区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多,需要有文化的当地人做向导,热爱自然和野生动物的王小林就辞了教师的工作,开始作为向导带科研人员进山做学术研究。
   王小林说,起初他只是帮科研人员做向导、背些东西,慢慢地,他从科研人员那里学到不少专业知识,逐步掌握了一些大熊猫的习性和特征,再加上他对保护区地理非常熟悉,渐渐成为民间的“大熊猫专家”,很多科研人员都喜欢雇他做向导。

  大熊猫品牌促进当地生态产业良性发展

   现在王小林已经是大古坪村的党支部书记,除了偶尔进山外,他主要关注村里生态农业的发展。
   王小林说,追溯到很久以前(没有设立保护区的年代),由于大古坪村交通不便,村里条件很艰苦,有些村民为了生存成为猎户。保护区设立后,在官方大力宣传下,打猎的没有了,但村民种植庄稼经常被下山的野生动物破坏,一般都没有太好的收成,村民颇有怨言。现在,村民基本没有人种庄稼了,几乎所有村民家都在养蜂、种山茱萸,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主要取决于大古坪优良的生态环境。
   在大古坪村民观念转变的同时,保护区也为当地生态产业的良性发展作出了努力。保护区注册了“熊猫家园”的商标,并提供给当地村民使用,让村民产出的蜂蜜贴上“熊猫家园”的商标,成为大古坪的一个品牌。
   长角坝镇沙窝村也是熊猫品牌的受益者之一,沙窝村紧邻佛坪熊猫谷,再加上沙窝村曾是红军长征期间的驻地之一(红二十五军长征旧址),到熊猫谷游览的游客,不少人都被吸引到了沙窝村。
   除此之外,沙窝村也是秦岭四宝之一——野生羚牛的聚集区和最佳观赏地。每年6月至9月,羚牛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在一起。摄影爱好者们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只为留下秦岭羚牛的珍贵影像。
   见到商机的当地村民,不少都经营起了农家乐、民宿,还有一些村民借机向游客销售当地土特产,这让沙窝村逐渐成为颇有特色的旅游村庄,村民收入普遍提高。 华商报记者 张成龙

  
请与我们分享
  你眼中的最美
秦岭
   5月19日起,华商传媒集团旗下华商报、华商网、华商头条、二三里手机App等全媒体平台,策划了以“走进大美秦岭 探访金山银山”为主题的大型采风活动。华商全媒体记者从周至县出发,一路沿着秦岭山水出发,沿途将经过汉中、安康、商洛多区县,看山看水看风土人情,实地探访绿水青山给老百姓带来的美好生活。
   同时,此次大型采风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你眼中的最美秦岭”,以及你与秦岭美景之间的故事。
   无论你是登山爱好者、拍客,还是路过秦岭某处的游客,只要你发现了秦岭中的美景并记录下来,都可以参加本次活动,华商全媒体平台将把这些美景向更多的人展示出去。
   活动征集支持图片、视频的形式,一旦采用将给予一定奖励。
   活动邮箱:2151290277@qq.com(请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方便沟通)

  
88岁老人为秦岭写诗作画
   5月21日上午,88岁的赵家骅拨通华商报新闻热线,说看到《走进大美秦岭 探访金山银山》报道后很有感触,他曾去秦岭写生并创作了很多与秦岭有关的诗词书画。
   华商报记者来到位于西安市北大街的赵老先生家,了解到他和87岁的老伴李玉琨十几年前在老年大学里学过书画摄影。
   “我是陕西人,对秦岭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之前在老年大学时经常和同学们去秦岭写生。”赵老先生一字一顿地说,并用微微颤抖的双手翻开子女帮忙制作的秦岭诗词书画集《诗赞大秦岭丹青写龙脉》。记者看到,这本诗词书画集的前半部分为赵家骅老人写的诗词,后半部分为《秦岭大熊猫》《秦岭峡江两相连》《雨后青山无人迹》《秦岭深处》等山水画作。
   赵老先生家客厅挂着一幅山水画,李玉琨介绍:“这是去年老伴身体还利落时画的一幅大的山水画,他断断续续画了快一年。”
   赵老先生说,画中山顶上有两棵长在岩石上的松树,代表着他们老两口,也寓意着这几十年来他们生活的不易以及彼此的陪伴。
   “我平时也画画,每次画好后他都会在后面附上诗词。”李玉琨笑着说,3个子女都很支持他们画画。“他们还把这些作品做成了册子,现在一共有4本。”
   记者注意到,赵老先生创作的最后几张画从山水画变成了彩笔画。李玉琨说,老伴年近90岁,因生病手颤,不适宜再用毛笔作画,他便用彩色铅笔等作画。“他现在每天都要画好几个小时。每次看到那本秦岭画册,老伴都要翻看很久。” 华商报记者 田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