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0年05月23日] -- 华商报 -- 版次:[A4]
财政政策

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0000亿元

【报告摘要】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报告解读】
   从质和量两方面下功夫,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在昨天举行的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面对分会场记者关心的财政热点问题,财政部部长刘昆第一时间给予回应。“我们将从质和量两方面下功夫,既做加法、也做减法,调整结构、有保有压,坚决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刘昆说。
   积极的财政政策一个表现是增支,在收入增速放缓情况下,就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刘昆算了一道加法题:财政赤字率计划提高到3.6%以上,比去年提高0.8个百分点,增加了1万亿元的财政资金;中央财政还将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并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方面调入近万亿元资金。此外,还将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1.6万亿元。他算了笔账,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预计分别超过18万亿元和24.7万亿元。一收一支,多出来的逾6.7万亿元就是释放出的财政资金,比去年加大了力度,做好了对冲,实现了积极。
   此外,刘昆说,去年我国减税降费规模达到2.36万亿元,这一制度性安排今年将继续实施。为应对疫情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预计今年减税降费新增规模将达到2.5万多亿元。
   受疫情影响,今年地方政府的日子不好过。针对媒体关心的地方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问题,刘昆明确回应称,总体看地方财政运行是稳定、正常的。他说,今年财政收入下降,中央和地方都受到影响,地方财政减收增支的规模在8000亿元到9000亿元,一些地方面临较大压力。不过,前几个月中央财政加快下达转移支付资金,增加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缓解了地方财政困难。
   “加强对地方的财力保障,是今年预算安排的重点。”刘昆介绍,中央财政今年提高赤字率增加的资金全部安排给地方,中央财政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的收入全部用于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这是对地方财政运转的强大支撑。
   此外,中央财政专门设立特殊转移支付,用于支持地方基层运转、保障基本民生,落实“六保”任务,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安排增长10%,还将专门安排对湖北的支持,并将全力保障地方财政正常运转。
   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将有效拓展财政政策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将有效拓展财政政策空间,积极对冲疫情影响。
   华泰固收张继强团队介绍称,特别国债是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需要而发行的国债。特别国债纳入中央财政国债余额管理,在发行时调整国债余额,但其纳入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不列入财政赤字。特别国债具有诸多优势,包括针对特定用途而发行,更加契合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政策目标;为中央政府加杠杆的直接手段,可避免地方政府债务过快上升;用途更加灵活等。我国历史上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1998年8月,财政部宣布发行期限为30年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2007年,共发行8期、规模1.55万亿元特别国债。
   为何要发行特别国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分析称,发行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这次为应对疫情,政府支出巨大。一是对控制疫情的直接支出,比如建医院、人员救治、测试和集中隔离等,都由政府埋单;二是疫情对经济构成了一系列影响,政府采取减税等措施,同时企业停工停产导致收入减少,进一步影响政府税收;三是给予一部分居民和企业补贴,特别是有些居民疫情期间没有收入带来的失业救济问题,都是政府支出。
   “即使国内疫情结束,但国际可能还没有结束,所以考虑到收支缺口的长期性。另外疫情期间曝出了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国家提出要加大医疗卫生领域的建设、防护材料的生产储备等,这也是一笔支出。这些额外支出的负担和收入减少的缺口,需要有资金来弥补。”赵锡军称。

  
投资预算
  中央预算内投资

  
安排6000亿元
   【报告摘要】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
   【报告解读】投资工作应该侧重于做好“三个精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在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今年疫情突如其来,给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也暴露出存在的许多短板弱项,需要继续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尽快予以弥补。今年的投资工作,意义非常重大,不同寻常,应该侧重于做好“三个精准”。首先是精准筹资。如果这次人大会能够通过,中央层面筹集的资金,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央预算内投资6000亿元,比去年多224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00亿元,比去年增加16000亿元;另外还有抗疫特别国债10000亿元,当中一部分也要通过转给地方用于相关的补短板强弱项投资。加起来,整个中央层面筹集的资金超过5万亿元,其中新增2万多亿元。最主要的是通过政府作为,带动和激发社会资本跟进,从而形成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融合。第二是精准项目。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医疗应急物资等领域短板,尽快给予弥补,尽快给予建设。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包括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从这次疫情防控暴露出来的情况看,有些要瘦身健体,大中城市和县城要进一步加强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还有医疗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要尽快补上。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一些跨行政区、跨流域的重大项目,包括川藏铁路、大江大河治理等,要抓紧建设。第三是精准施策。重点有几个方面:一是抓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不能含糊;二是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不能让项目等着资金。三是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包括土地、环评等,都为项目服务。

  
财政支出
  非急需、非刚性支出

  
压减超过50%
   【报告摘要】要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
   【报告解读】把该花的钱花在刀刃上
   近几年“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连年压缩,但财政部部长刘昆认为在预算科学安排、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及提质增效方面还有“紧”的空间。
   他表示,政府过“紧日子”和保障政权基本运转是没有矛盾的。今年中央本级支出中的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超过50%,但工资等刚性支出是有保障的,机关正常运转也有保证。铺张浪费的钱绝不该花,绩效不好的钱也不该花,花了将被依法依规问责。
   在政府支出管理上,他提出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严控会议、咨询培训、论坛展会支出,严禁新建、扩建政府性楼堂馆所。
   “当前还要严控非急需支出,把该花的钱花在刀刃上,做好基层‘三保’工作,落实‘六保’资金安排,兜牢民生底线。”刘昆说。

  
减税降费
  今年企业新增减负

  
将超2.5万亿元
   【报告摘要】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报告解读】系列政策帮企业渡难关
   2019年,我国减税降费达2.36万亿元,超过原定的近2万亿元规模,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受益最多。全国人大代表、辽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彬表示,去年企业减税超千万元,今年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为企业减下负担、加上活力。
   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看来,近年来,我国出台的减税降费措施是制度性、持续性的,叠加累积效应很大。“在此基础上,今年新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将给企业带来更多支持,帮助企业更好渡过难关。”

  
粮食安全
  着力抓好农业生产

  
确保14亿人饭碗
   【报告摘要】着力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增加产粮大县奖励,大力防治重大病虫害。惩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行为,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深化农村改革。恢复生猪生产。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报告解读】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确保老百姓碗里不缺肉
   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一些国家增加粮食储备,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我国会不会发生粮食危机?22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就粮食安全问题给出一颗“定心丸”。他表示,我国粮食已连续十几年丰收,2019年产量达13277亿斤,连续5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稻谷、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达百分之百,库存超过一年产量,够全国人民吃一年。“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
   韩长赋表示,当前生猪生产恢复势头不错,实现今年的生猪生产目标可以预期。“我们判断,随着生猪生产恢复,供求关系也会逐步改善,后市猪肉价格不会再大幅度上涨。”
   韩长赋说,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抓责任落实、抓政策扶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农户,共同补栏增养,提高防疫水平。在抓非洲猪瘟防控,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的同时,联合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防止疫情在生猪运输环节传播扩散。“通过努力,一定会确保老百姓的碗里不缺肉。”

  
稳定就业
  
39次报告高频提及就业
  
【报告摘要】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我国包括零工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数以亿计,今年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报告解读】岗位有保障 民生才托底
   稳就业身兼“六稳”与“六保”之首。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如何保障百姓的“饭碗”?如何让人们安其职、乐其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稳就业”“保民生”高度关注。

  稳就业是今年最重要的成就所在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介绍,就业成为报告的高频词,39次讲到就业可以说是首次。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稳就业是今年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成就所在,稳住就业就保住了基本民生。失业的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尽管中国作出最大努力,但是失业率还可能会略有增加,失业人数也可能进一步增加。对此报告提出,加强失业保障,参保人员应保尽保。中国有没有能力稳就业?黄守宏说,中国失业保险结余还有4600亿元,另有2万多亿元战略储备。此外国有资产不断充实社保基金。针对出现失业保障缺口的个别困难地区,每年提高中央调剂比例。“我们有能力把失业保障兜住,苦日子是暂时的。”

  让贫困人口就业得到更多助力

   一根普通的竹子,经过20多道工序就能变成精美的竹编艺术品。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向记者展示自己的竹编画“同心共筑中国梦”,作品的每处细节都蕴藏着竹子的纤柔。
   “疫情中我们企业没有一个人失业,还在研发新产品,还在生产,大家都有活干。”杨昌芹说。这位“90后”“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是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农民,她开办的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里,大部分员工都是当地农村的贫困户和留守妇女。
   杨昌芹介绍,企业有稳岗补贴资金纾困,有政府帮助对接市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我看到后,有信心打造产业链,让更多人端起非遗手艺的‘饭碗’。”她兴奋地说。
   引导农民工安全有序转移就业,加强困难人员兜底保障,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国家已经出台的一项项硬举措,强化了稳就业。截至目前,全国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已达去年外出务工总数的95.4%。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黑龙江省委主委赵雨森强调,这次疫情波及面广,对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部分群体的冲击更为严重。特别是一些贫困劳动力、贫困边缘户,因为不能就业,可能面临返贫风险。在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要把农民工和贫困人口的就业作为重点来抓。

  让800多万高校毕业生学成有出路

   每天早上8点半,“90后”大学生孙延婷都会准时打开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凤麟府小区的菜鸟驿站,打扫、盘点,等待来送件的快递员和取件的居民。
   1999年出生的孙延婷是南京溧水人,目前就读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孙延婷选择在家门口创业,在今年3月16日开办了菜鸟快递驿站。7月毕业后,这间快递驿站将成为她“事业的起点”。
   江西师范大学研三学生赵明举则在家坚持上网投简历。投递近百份简历,视频面试近20家后,终于获得了自己较为满意的岗位。“今年就业压力有些大,找工作的目标和现实情况存在一定差距。”赵明举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
   从“云招聘”、专项岗位、求职补贴,到国有企业今明两年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人社部等7部门部署实施部分职业资格“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各地各部门连续出台举措,打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堵点”。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说,不断优化的经济结构创造了更大的就业天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各方应引导毕业生关注挖掘新兴职业中的就业机会。作为求职者,要转变观念,抓住行业里的新机遇,做好职业选择。

  让上亿市场主体成为保就业的底盘

   聚焦此次疫情发生后商业企业面临的难题,首次设立“高级环境与公共健康顾问”职位;全面启动人才竞聘计划和“月星环球大招聘助力湖北再起航”专项招聘活动,拿出700多个岗位推向社会……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丁佐宏向记者细数企业携手共克时艰的努力。
   “实体商业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不小。”丁佐宏以集团旗下城市综合体项目为例说,各地“环球港”项目客流在疫情期间平均减少70%以上,从事实体商业的中小商户及其雇员的收入情况受到不小影响。
   丁佐宏说,助企纾困政策频频出台,许多企业的困难得到缓解。通过科学的市场调研分析,既对疫情过后的消费恢复充满信心,对于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坚信不疑,这是稳企业、保就业的“底盘”。
   但在现阶段,新的挑战依然层出不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说,当前,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要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的精准滴灌作用,研究更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阶段性举措,帮助扶持在疫情中受到冲击的中小微企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养老保险
  我国今年上调退休人员

  
基本养老金
   【报告摘要】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报告解读】进一步健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网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说,牢牢守住民生底线,才能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保基本民生,要强化对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扩大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并提高救助水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说,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养老保险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截至2019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09万亿元,总体支撑能力较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近日明确从2020年1月1日起,为2019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19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
   王一鸣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贫困户生产经营受损,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就业,做好因疫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在农村地区,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网,提高低保水平,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医疗卫生
  推进科研攻关

  
向科技要战斗力
   【报告摘要】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
   【报告解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杰认为,从信息报送、流行病学数据分析到分级分类管控,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这样可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多位代表委员提出,推进科研攻关、向科技要抗疫“战斗力”,正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说,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对于提振公立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心尤为重要。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说,下一步将推动加强公共卫生的组织领导,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

  
脱贫攻坚
  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

  
加大攻坚力度
   【报告摘要】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要在就业地稳岗就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报告解读】四项举措推动扶贫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现在贫困地区产业整体水平还不高,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从提质量、抓产销、促衔接、带农户四方面发力,推动扶贫产业持续稳定发展:(1)要发挥产业技术专家组作用,帮助贫困地区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作用,带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使整个产业发展水平真正提高起来。(2)进一步把产业链真正拉长,把批发市场、电商平台、龙头企业等都和贫困地区连接起来,同时抓好消费扶贫。(3)把扶贫产业发展同乡村产业振兴衔接起来,使扶贫产业能够久久为功地抓下去。(4)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作用,把这些主体和农户连接起来,使农户能够进入产业链,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增加收入。

  
民生保障
  扩内需终极目标

  
就是改善民生
   【报告摘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推动消费回升。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报告解读】今年扩大内需含义比以往丰富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和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情况。孙国君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表示,扩大内需是中国一直坚持的战略举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多角度、综合地去看待认识扩大内需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扩大内需要与供给侧改革结合。供给侧改革既是满足需求的升级,也是在创造需求。我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后,对一些中高端产品有很多需求,需要整个产业供给体系与之同步提升,使经济进入一个高水平的动态平衡。第二,扩大内需终极目标是改善民生。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一种体现,如果内需上仅仅为扩大而扩大,就失去了扩大的意义。中国发展是为了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也是为了改善民生,所以《报告》中提到的扩大内需举措是围绕着改善民生来做文章的。第三,扩大内需要找好投资和消费结合点。包括“两基一重”。第四,扩大内需要与外需结合起来。现在,中国的进出口已经占到GDP的30%左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国所扩大的内需市场,实际上是面向世界的一个市场,扩大内需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给国内人民带来福祉和机会,也是给各国企业带来机会,中国扩大内需在今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新京报》等 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