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20年01月09日] -- 华商报 -- 版次:[C2]
百家专栏

怎么才能多增加一些年味儿?

许石林
每临近农历新年,各种有关年味儿的讨论越来越多,基本上不外乎三个问题:一是感觉物质越来越丰富了;二是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三是问:怎么才能让越来越好的物质生活再多增加一些年味儿。
   年味儿越来越淡薄,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
   有关物质,让你回到穷而有味儿的年,不可能,也没必要。那时候过年,旧衣服上罩一件新衣服,怀里多揣两块水果糖就陡然有了优越感,就高兴得大获年味儿……这个,不能用来要求今天的过年。贫穷才有味儿?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怎么讲?
   有的说不让放鞭炮,使年味儿越来越淡的——瞎说!没有发明出鞭炮的时代人就不过年了?无论如何,鞭炮是助兴的,你一点兴都没有,就是把你放到火药桶上轰到空中,你也没有年味儿。我是反对城市里过年燃放鞭炮的,人口密度大,居住的都是楼房,一旦发生意外,你就后悔过年了。
   其实,别瞎猜了,过年没年味儿,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联系关系的文化程序出了问题,一到过年,这个文化程序就不给力,就短路或死机。这个文化程序就是礼俗。你不遵守礼俗、不知礼俗,哪里还有什么年味儿!
   舍此,没有其他原因。
   曾经朋友圈疯传几个农村拜年的视频:山东、河南、苏北等地农村,大年初一,本村本族之间、不同宗族之间相互拜年,男女分别结队,行叩拜礼,有的还请乐队伴奏,受拜者为族中长辈。由于人多,拜年磕头就在庭院甚至马路上举行,虽然没有铺拜毡、整队、唱赞,而是随人随地而行,人多势众,齐刷刷地跪倒,礼拜如仪,长辈受礼,喜气洋洋,端出花生糖果散发,场面非常动人。拜完一家,又走到下一家,途中与别的家族拜年人群相遇,彼此朗声打招呼,显得非常亲热友好。我观此礼俗有如下好处:
   一、明父父子子之序,使人从每年的第一天,就强化自己的身份感:当长辈的德行事功要方方面面像长辈,当晚辈的楷模,配受晚辈这一拜;而当晚辈的要像晚辈,恭恭敬敬地叩拜下去,向长辈祝福,也是向长辈学习,因为晚辈有一天也会成为自己晚辈的长辈。
   二、敦亲睦族、善和乡党,磕头拜年,化解了一年当中许多避免不了却纷纷扰扰难以言说的尴尬和矛盾,亲族由此得以谅解、和睦;日常关系懈怠、彼此来往松散的,由此得以整饬紧密;邻里乡党,不同家族之间,彼此通好礼敬,不同宗族,在拜年中,攀比炫耀人丁,又竞争礼节礼数,颇有君子之争,揖让而已之风。于是,过年才有了过年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正是前贤不断丰富增饰过年的目的和意义。
   这些拜年礼俗,也许今日粗鄙浅躁愚顽之徒视之,或以为奇异,而不觉其礼乐的文化实质。
   传统的过年,就是礼俗过年,礼节往来,美而有序。
   今天,多数是新文艺过年、娱乐过年。
   过年,礼乐之外,辅以娱乐功能,是必须的,但娱乐无度,以为娱乐无尽就是过年,那倒未必。娱乐节目的制造者和表演者掷地有声地说:“我们就是给大家过年增添一点笑声、供人一乐。”但娱乐掩盖、排挤、干扰、覆盖礼乐,不就是“紫之夺朱也”“郑声之乱雅乐也”?
   礼俗之于人,是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的,而不是狂欢和放纵的,所以,礼俗一定会使人受拘束,避繁难而求便易是人性,所以,即使是在古代,礼俗也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人松弛、怠慢,正因如此,才需要不断地被人强调并整饬、申明、修复,犹如鞋带、腰带会松弛,因此才需要经常紧一紧。
   年味儿越来越淡,原因就这么简单,不执行礼俗,不受拘束,总想娱乐放纵还要有年味儿,汉代有人说,这种想法就是:“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不可得也。”
  
许石林专栏
   许石林,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理事、中国古琴学会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杂文奖。
   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桃花扇底看前朝》《清风明月旧襟怀》《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
   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