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10月30日] -- 华商报 -- 版次:[B4]
华商文学院

西安城市复兴的文化准备

本期主持人
   高安林:西安叁和美术馆馆长,西安古代石刻艺术研究会理事,华夏石刻艺术研究院陕西院副院长。曾策划“狮吼长安”“佛光石韵”“石韵清华”“丰碑颜真卿名碑拓本特展”等展览。

  
本期嘉宾
   张宝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中国委员会高级顾问,一带一路国际智库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西安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陕西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王丽虹:西安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率领西安儿艺创排的《二十四个奶奶》代表中国参加在塞尔维亚举办的“第二十六届苏博蒂察国际儿童戏剧节”,获得最高奖项“最佳剧目大奖”以及两个表演奖。
   赵安:西安光中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公司出品的电视剧代表作有:《1·21枪杀大案》《关中匪事》《软弱》《双枪李向阳》《白鹿原》等。其中张嘉译主演的《白鹿原》揽获白玉兰奖、飞天奖、金鹰奖等优秀电视剧奖。

   城市承载着人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更新,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安历经浮沉,城市的记忆逐渐被放在博物馆中,而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当下提出城市复兴,是要复兴出一个怎样的城市?城市复兴,西安的文化准备到位了吗?本期“华商文学院”邀请到城市决策的高参、文化产业的精英进行对谈,希望通过不同角度的叙述,使我们能为地区更新的做法增添新思路,为城市的复兴做出个性化尝试。

  城市复兴
  历史文化不能成为发展包袱

   西安坐拥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对当下人们的生活来讲,它近在眼前又与我们的生活发生断层。城市复兴,城市的“历史资源”如何避免成为“历史的负担”?
   主持人高安林认为,西安好就好在历史根基很重,但同样也是它发展感到沉重的地方,“我们在如何去挖掘历史文化上迷茫了。周秦汉唐这么多历史遗迹从哪里下手呢?同时西安的历史文化能够吸引客流却不能留客,来西安的游客,到汉阳陵参观两个小时,到兵马俑参观五个小时,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一天,加一起两天就走人了。更多来‘打卡’的人见不到十三朝古都,见到的是灯火辉煌的表面现象以及乡俗,我们能挖掘的还有什么?是否能够再高层次一些?都是未来值得思考的地方。”
   作为陕西省和西安市决策层的参事,张宝通提出了“皇城复兴”计划。他在华商文学院的嘉宾对谈中再次阐述,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古都的标识应当是古城而不是兵马俑,“首先要为古城‘正名’。西安城墙多年来被定位为明城墙,实际上是‘降格’了。西安城墙原来是隋唐的皇城,唐以后被用做府城,明朝又将其修葺扩建,在外面包了一层砖。西安古城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原址改建的。我们有完整的皇城就该复兴皇城。欧洲一些城市,古城核心区转型做文化旅游,发展现代经济就到周边去。我们完全可以在城墙内对吃住行、游购娱进行仿古包装,到了西安等于进了历史。白天参观景点之后,一定要住一住皇城,感受历史文化氛围。”

  城市复兴
  历史文化如何照进当下生活

   我们希望城市的历史文化不要仅仅停留在博物馆里,让那些“死文化”能够盘活,成为当代人可以触摸体验的项目。被关在博物馆中的历史文化,是否能够与当下的生活发生关联,是这次华商文学院嘉宾讨论的焦点。
   赵安从自己熟悉的影视行业思考:“大家总是说西安是古都,唐朝以前是先进的,唐朝以后就没落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怎么把西安这个古老的城市跟现代时尚的生活结合起来,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作为影视从业者,就想着西安这个城市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介绍出去,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给央视电影频道定制《大西安印象》十部电影,选材的时候选到城墙马拉松,所有人都眼前一亮。马拉松现在是非常时髦的运动,中国到处都在办国际马拉松,但是在城墙上跑马拉松的只有我们西安。我们去拍《相约马拉松》的时候,六七千人在城墙上,画面非常漂亮。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所以特别希望找一个最响亮的IP,大家集中起来去包装,找到年轻人感兴趣的亮点,展现这座古城的青春。不能只表现宏大、厚重的主题,要选取在观众身边的,可知可感,随时能够体验到的东西来展现。”
   同样作为文化行业工作者,西安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王丽虹最近亲身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结合当代表达方式所展现出的文化传播力,“西安儿艺代表中国参加第二十六届塞尔维亚苏博蒂察戏剧节,有12个国家参与,其中不乏英国、意大利的剧团,我们创作的《二十四个奶奶》拿了唯一的剧目大奖。我们和评委交流得知,会把票投给我们,是因为他们觉得第一是原创的现实主义题材表现人类共通的祖孙情感;第二是中国非遗二十四节气铺垫得很自然;第三是行云流水地展现中国民俗。比如扯面、社火信子、石公石婆,平均五六分钟就能看到一个民俗文化。西安这座城市有太多可以挖掘的历史文化,就看怎样与现代科技嫁接、与当代社会接轨,这需要高人把关。”
   张宝通强调:“城市复兴是复兴什么?是要复兴历史上能适应当代、与时俱进的文化,不适应当代的东西去弘扬,反而对发展是障碍,不与时俱进不叫复兴,叫倒退。所以一定要筛选、鉴别,有所扬弃。”

  城市复兴
  文化发展与钱挂钩并不可耻

   复兴的是创造力,是生命力,是想象力,也是每一个西安人和这个城市交织越来越深的关系。我们应当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来实现对文化产业的促进?
   张宝通表示,过去老以为我们的历史文化深厚,瞧不起东南沿海城市,好像他们那里是文化沙漠。其实西安恰恰缺少商业文化。市场经济要尊重大众的选择,大众不喜欢,走不向大众就不叫文化。陕西最早有“陕商”,现在我们提出弘扬“西商”精神,就是要继承汉唐商人的开放精神,在文化和经济上重振汉唐雄风。
   高安林谈到最近接触到一些浙商,“他们认为沿海比内陆发达,过去发生的事情属于老祖先,而此时此刻要发展就要金钱支持,这种感觉让陕西人很不舒服。但我们也要反思一下,为什么人家这样认为?商业文化和文化根基是不冲突的。商业的表现有很多形式,电影、儿童剧、美术馆,都是商业模式,那么陕西建立在传统历史文化根基上的商业模式是南方商业模式无法叩取的,是我们城市复兴的特色所在。
   王丽虹谈到西安儿艺在文化传播上的尝试,“我们与曲江海洋馆合作排了儿童剧《哪吒》,合作第三年了,每年演200场,成为海洋馆的一张王牌。这个也是与时俱进。”对于文化产业如何包装宣传西安文化,赵安接着儿艺《哪吒》取得成功的话题说,传统文化要找到一个好的推广方式,如果像传统的思维放到剧场演出,效果不一定好。西安最应该解决的就是文化的商业化问题,“陕西人比较‘文化自恋’,说到文化商业化是看不起的,觉得文化和钱连一起不行。但不讲商业化、不讲商业的流通方式,文化企业活不下去,我们的文化就没有传播力。为什么浙江甚至南方能做好,我们也要想想人家的推广手段。我们不能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嘉宾观点

  
张宝通:从长安到西安
  这座城市联通欧亚的定位没有变

   这几年,无论陕西省还是西安市,“一带一路”宣传做了很多,也叫得很响。要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引领新常态,追赶超越。这四句话是“五个扎实”的“纲”。“纲举”才能“目张”,复兴就要朝这个方向去复兴。
   如何找准西安在“一带一路”的定位?十年前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就提到将西安打造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西安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怎么现代化、国际化?每个城市的现代化都各有特点,西安就是要做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一带一路”的重点是加强亚欧的合作交流。汉唐长安就是亚欧合作交流的中心。古丝绸之路就是古亚欧大陆桥。西安在亚欧合作交流上的区位优势是任何城市不可替代的,今天复兴城市,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西安仍然要作为亚欧大陆桥上的国际化大都市来发展文化。
   城市复兴,但不要复古,文人不要自娱自乐,要以文化人。

  
赵安:能否给西安打上“情感之都”的标签
   对西安城市复兴的文化准备,从影视角度来考虑,就是如何把西安这座城市宣传出去。大家一说西安都是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大气厚重。那么究竟如何找准一个在老百姓中具有传播度,又代表西安现代化的标签?现在是网络时代,有个IP就容易推广、有个标签就容易传播。
   三年前市委宣传部和陕西电影家协会,就如何宣传西安做十部电影,叫《大西安印象》,现在已经做了几部。在探讨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想法,北京是首都、上海是“魔都”,如果给西安打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标签,能不能称为“情感之都”?理由是什么呢?中国最著名的神话爱情故事是“牛郎织女”,故事诞生地就在西安昆明池;中国最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是“薛平贵和王宝钏”,相传故事发生在西安的寒窑;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爱情故事是“杨贵妃和唐玄宗”,也发生在西安。中国人对情感理解的几个重要符号都发生在西安,我们能不能把这个IP做起来,做成宣传西安的亮点?文化是研究人的,文艺学艺术研究的就是人类情感,“情感之都”这个主题特别适合作为西安城市复兴的文化准备。而且给全国人民休闲、旅游、度假,找一个非常现代化、契合每个普通人的文化表情。
   西安应该早一点把传统和当代结合起来,用文化名片让古老的城市青春起来。

  
王丽虹:真害怕对着辉煌历史顾影自怜
   一个城市的变化和发展从未间断,复兴在一个城市也从来没有间断。在十多年前人们就意识到,居住的环境要有可持续性,让人觉得舒服和美好。如果复兴不以这个为根本,就不会长久。前两年的网红摔碗酒能有多大的生存空间?我们不能急于看这些东西。西安的文脉从周秦汉唐延续下来,像我们这样一个城市,就应该认认真真、具有长远眼光地慢慢发展,不要着急。
   西安在周秦汉唐的文化非常繁荣。在谈到文化复兴的时候,我真害怕大家对着这段历史顾影自怜。西安比其他城市有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怎么从历史文化中提炼出跟现在生活有密切关联的东西?我们后人做得并不好,原因我觉得还是缺乏文化。举个例子,西安儿艺去年排儿童剧《我们是秦俑》,我去临潼采风,感觉俑坑里很美好,但是博物馆周边的村舍、绿化、饮食、旅游产品都没有美感。外地人到临潼为什么没有多待一晚上,自然有原因。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城市旅游?不仅仅是因为历史,还有人文、设施,让你觉得很舒服。西安儿艺今年九月参加塞尔维亚苏博蒂察儿童戏剧节,那个小城市的历史没有西安悠久,但是一样具有人文气息,建筑伫立了一二百年,餐厅、咖啡厅都有户外坐椅,安静舒适。我们不应该只盯着历史遗迹,周边有太多东西可以挖掘。

  
高安林:我们要做的是让文化活起来
   文化应该是植根到全民的,现在全民素质都有所提高。陕历博门口每天排队的人,来大唐不夜城游览的人,以年轻人居多。我们作为文化工作者,能做的是更好地将文化普及出去,让老百姓文化修养略微提升。
   我们西安在文化消费中欠缺什么?灯光绚丽、博物馆人很多、泡馍很好吃,游客看完之后就完了。走的时候能带走什么?是西安管理者要思考的。现在到处都在打造袁家村,这样的模式能把大众留住,但是它传递出的信息是什么?我们不光是有乡俗文化,不光是有凉皮肉夹馍,还可以有一些更高层次的文化欣赏,可以有一些实景演出、华服表演,可以有让游客迅速回归汉唐的街区,才能把人留住。多留一天,二次消费随之就产生了,经济增长量就不得了。
   文化和经济剥离不开,我们要做的是让文化活起来。这十几年间,西安有100多家非国有制博物馆成长起来,它们的投资人都是各大企业的老板,当他们挣到钱之后,用自己喜好的方式回归到文化上。而他们缺乏的是宣扬和推广文化的窗口。
   我们从踏进西安的一刹那,都可能在空间上和无数历史人物重合,这座城市的伟大就在这里。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挖掘、开发、推送这些历史文化,相信政府力量、学者、文化工作者、艺术爱好者拧成一股绳,西安这座城一定能够重新走向辉煌。
   嘉宾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版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路洁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