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10月09日] -- 华商报 -- 版次:[A3]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他们发现天体物理奥秘 照亮寻找外星人之路

当地时间10月8日,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揭晓。百年前,物理学曾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学科,也是诺贝尔在要求设立五大奖项的遗嘱中最先被提到的领域。
   三位科学家吉姆·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米歇尔 麦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兹(DidierQueloz)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奖励他们在天体物理学方面的发现。
   获奖者吉姆·皮布尔斯着眼于拥有数十亿个星系和星系团的宇宙。他的理论框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了我们对从大爆炸到今天的宇宙历史的现代理解的基础。
   米歇尔·麦耶和迪迪埃·奎洛兹探索了银河星系,寻找未知的世界。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是一对师徒。1995年,他们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颗行星,一颗系外行星(系外行星即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目前来说绝大部分已发现的系外行星都在银河系内),围绕着一颗太阳型恒星——51b,从此开启了一场天文学的革命。
   有网友表示,这次诺奖颁给了对宇宙历史的新理解,这些发现永远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观念。
   三位获奖者将分享9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其中一半奖金授予吉姆·皮布尔斯,因其在“物理宇宙学的理论发现”;另一半由米歇尔·麦耶和迪迪埃·奎洛兹共同分享,以表彰他们“发现了一颗围绕太阳型恒星运行的外行星”。

  
了解一下他们
   ●吉姆·皮布尔斯
   吉姆·皮布尔斯1935年出生于加拿大的温尼伯,是美国物理学家和理论宇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他对原始核合成、暗物质、宇宙微波背景和结构形成等领域做出了理论贡献,为宇宙学几乎所有的现代研究奠定了基础。
   ●米歇尔·麦耶
   麦耶1942年生于瑞士埃沙朗(Echallens)。他和迪迪埃·奎洛兹于1995年一起发现了第一个环绕类太阳恒星飞马座51的行星飞马座51b,是继太阳系外首个被证实有行星的恒星。2013年,他的团队发现的编号为“Ke-pler-78b”的行星,密度和大小上都与地球接近,但这颗星球表面已经熔化。麦耶认为,找到真正的“孪生地球”只是时间问题。
   ●迪迪埃·奎洛兹
   迪迪埃·奎洛兹1966年出生于瑞士。他在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和日内瓦大学求学期间都致力于发现太阳系外行星。他和他的博士生导师米歇尔·麦耶发现第一个环绕类太阳恒星飞马座51的行星51b。

  
物理诺奖得主掀宇宙学革命,正一步步解开人们对宇宙的无限好奇
  
宇宙大爆炸后发生了啥?有外星人吗?人类能冲出太阳系吗?
   今年的获奖者革新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吉姆·皮布尔斯的理论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宇宙在大爆炸之后的演化,米歇尔·麦耶和迪迪埃·奎洛兹则在寻找未知的行星。
   ●好奇1:大爆炸后发生了啥?
   大爆炸模型描述宇宙的演化始于约140亿年前,那时宇宙非常炽热密集。从那时起,宇宙一直在膨胀,越来越大,越来越冷。大爆炸后约40万年,宇宙变得透明,光线终于可以穿行。
   ●好奇2:已知的宇宙有多大?
   利用皮布尔斯的理论工具和计算方法,能够解释宇宙初期的这些痕迹,发现新的物理过程。结果显示,我们已知的构成恒星、星星、树木、人类等等的宇宙物质只占到5%,其余95%是未知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好奇3:已发现多少系外行星?
   1995年10月,米歇尔·麦耶和迪迪埃·奎洛兹宣布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该系外行星绕着银河系中的一颗太阳型恒星运转。在上普罗旺斯天文台,他们用特制的仪器看到了行星51b,这是一颗巨大的气态行星,大小接近于太阳系的气态巨行星木星。这一发现开启了天文学的一场革命,此后人类在银河系中发现了逾4000颗系外行星。
   ●好奇4:外星人存在吗?
   目前,人类启动了无数寻找地外行星的计划。未来,可能终将能回答那个永恒的问题:是否有外星生命。
   皮布尔斯在获奖后接受现场记者的连线采访时表示:“目前我们已经确认地球之外会有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那里会有我们可以称之为生命的存在。但我们也几乎可以确定永远也不会看到其他星球上的其他生命。”
   ●好奇5:人类能冲出太阳系吗?
   系外行星的发现为天文学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角度为人类开启了一扇认识宇宙的大门。
   长远来说,人类的终极目标将是星辰大海,我们的足迹最终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冲出太阳系。系外行星的搜寻和研究,或许是在为数千年后的人类寻找安身之所。

  
他们与诺奖“擦肩而过”
   提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遗珠”,不得不提的就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因为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而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而他提出的非常著名的相对论,动摇了牛顿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但在其有生之年,因没给出有效论证导致未能因此获得物理学奖。
   因为同样原因“错失”诺奖的还有霍金。1974年,他提出了通过“霍金辐射”来观察黑洞的方法,但也因为理论“过于超前”,尚未被证实。
   拉尔夫·阿尔珀自1948年起研究宇宙大爆炸理论,但因条件限制,其观点未被证实。随着当代研究进入更深层次,越发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可惜,他已于2007年过世。
   此外,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利用实验方法,验证了“宇称不守恒”,但因未能提出该理论,错失诺奖。

  
“数读”诺贝尔物理学奖
  ●25岁与96岁

   1915年,年仅25岁的劳伦斯布拉格与父亲一起摘得桂冠。2018年,物理学奖一半授予时年96岁的阿希金,他成为诺奖史上最年长获奖者。

  ●1人2次得奖

   在1901年至2016年间,奖项共颁发给了204人次,但却只有203人获得过这一奖项。其中有一人两次获奖,他就是约翰·巴丁。这位来自美国的物理学奖因晶体管效应和超导的BCS理论在1956年和1972年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座物理学奖杯

   在这张“星光熠熠”的成绩单中,华人占据着重要位置。在百余年中,物理学奖是华人拿奖最多的奖项,共6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包括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3位女性

   有3名女性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她们分别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MarieCurie)、德裔美国物理学家玛丽亚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和2018年的得主唐娜斯特里克兰。 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新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