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9月18日] -- 华商报 -- 版次:[B4]
华商文学院 究竟怎么看那些形色的展览?

多元语境下的都市展览

本期主持人
   王臻强:商业零售垂直自媒体商业新灵兽联合创始人、商业零售品牌顾问、五年商业零售领域招商运营经验零售人

  本期嘉宾

   吴克军:美术学博士、美术批评家、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副主任。
   白茜:西安美术馆执行馆长;陕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西安少儿艺术双年展发起人、总策展人。
   Callens Wong:西 美MOMO艺术中心主理人;西安边缘文化艺术科技艺术策展总监;策展人;跨界艺术家经纪人;参与艺术跨界合作《奇葩说第五季花字》《GUCCI联名香水包装》《拥抱展》。

   看展,成为都市时髦话题,除了传统的美术、雕塑、篆刻等方面的展览外,带有噱头的时尚文化展览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公共空间,最近的就有大悦城的漫威展、MOMOPARK的大白兔60周年巡展、WE·ME情绪交互艺术展、中大国际高新店的“知秋·宫廷点心艺术体验展”等,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年轻人观展。本期“华商文学院”聚焦都市里各种各样的展览。

  
话题1
  展览与城市气质:艺术展对于城市的意义

   十年一届的明斯特雕塑展和五年一次的卡塞尔文献展,让德国这两个并不著名的城市,拥有了自己的地位。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展览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安需要品牌展览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展览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品牌展非常重要。可惜的是,西安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城墙之外——2017西安当代艺术展》是西安美术馆开馆十年之后,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当代的一个展览。白茜认为:“我们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深厚的底蕴是有利的,但同时,它也是制约艺术发展的一方面原因。”
   吴克军的评价则更加犀利,“这个城市需要品牌展,但这个城市没有品牌展。比如说厦门,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西安没法比,但它现在成为当代艺术的重镇,为这个城市带来很多边际效应赋予的内容,打开的边界之大,是无法想象的。西安在当代艺术方面被边缘化,这和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艺术教育水平、理念,艺术下行的速度都有关。但令人充满希望的是西安在发展,过去的十年,西安很多艺术机构诞生了,群体开始有这种意识,可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变化是显而易见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前景是乐观的,明天会更好。”

  展览是一个城市的微表情

   谈到展览的历史,白茜说展览在中国是舶来品,“中国古代的画作都是卷轴保存,不是为了展览,欣赏的时候拿出来看一下,就卷起来收藏了。对大众而言,面对艺术展,很多人会在心里先问,展览的内容我能看懂吗?”消除这种障碍,是很多策展人的目标。西安美术馆《古城新脉——城墙之外2018西安当代艺术展》,提出了“1+6+36的概念”,即:一个主题大展馆+六个联合平行馆+三十六个遍布全市的联合展点,致力于编织一张牵动西安全城的艺术经络。参与其中的白茜说:“艺术本来就很多元,展览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重要的不是说在什么空间办展览,主要是让大家去接受它。展览不是只有在美术馆才能做,它可以发生在这个城市的各个地点,各个空间。可能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发声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观展者的变化也被职业策展人看在眼里。白茜说:“西安美术馆刚开馆时观展者里中老年人较多,现在观展群体年轻化了很多,80后、90后都有,甚至90后会居多一些。”
   在吴克军看来,展览不需要用规模来衡量和限定,它本身就应该是自由的、开放的,不同的城市群落需要不同形态、不同种类、不同样貌、不同规模的展览,“展览是城市的微表情,表情应该是多种多样,借助展览实现更多的艺术可能性。”

  
话题2
  展览与公共空间:艺术走进都市商业综合体

   艺术展,已经不仅仅是存在于艺术馆内的活动,越来越多的艺术展走出艺术馆,走进公共空间,彰显了城市特色的同时,也给都市人以艺术熏陶。

  艺术介入商业空间难免被消费

   西安的商业综合体越来越多,有的商业综合体都会划出专门的空间,成立艺术中心。第四期“华商文学院”就是在MOMO PARK三层的西美MOMO艺术中心举行的,除此之外,还有曲江曼蒂广场的西安当代美术馆、SKP十层的文苑,这些艺术中心都会不定期举行各种艺术展览和活动。
   白茜表示,西安当下处于多元开放的状态,艺术发生的空间也是多元的、开放的,“不同的美术馆基于不同的定位,向市民和游客传递出不同的艺术形态。有文化情怀的商业中心、地产项目介入艺术是锦上添花的,它们想赋予项目更多的文化艺术的理念和概念。对于艺术而言,则属于当你不能靠近我,我能主动靠近你的一种选择。”但白茜也强调两者的诉求并不相同,“商业综合体追求的是流量,好奇、网红打卡的心理是一种潮流现象。但当代艺术它不属于网红展、流量展,当代艺术介入到商业领域还是有一定的教育性质的,但这些展览如果没有流量和网红属性,那么它即便放在新型的商业综合体,也可能达不到想象中的效果。”
   之前白茜曾参与西安美术馆的《古城新脉——城墙之外2018西安当代艺术展》,让当代艺术展走进了商业综合体,她形容这个过程非常痛苦,“虽然效果很不错,但过程太痛苦了。你不知道我们遭受了多少拒绝,有情怀、能接受并且支持艺术展的还是很少。我们现在还处在公共事业应该为艺术买单的时代,但平台考虑的更多是流量、是盈利,而我们的展览是非盈利的,是传递文化的目的。要保证艺术介入商业空间之后不被消费,保证艺术的纯粹性,这是非常难的。”

  不能只是把艺术作为一种噱头

   对商业综合体发展脉络非常了解的王臻强,对商业中心里面设立艺术中心,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因为它可以让艺术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不会像过去那么隔阂。同时,对于商业中心来说,大部分都是选择与策展人合作的方式运作,因此也需要对策展人和策展内容有明确的要求,提供给消费者真正有意义的展览。”
   而吴克军则提出,应该对在各种商业综合体中的展览进行学术上的归类,以便于有更加理性的发展,“如何在这样的空间里把艺术玩得更艺术一些,而不是为了追求某种现实的利益。相互利用是可以的,如果可以把大家的价值最大化也很好。但不能只是把艺术作为一种噱头,因此艺术进入商业空间,能否展开真诚的合作是第二步。”

  
话题3
  展览与娱乐属性:艺术展可有高低之分?

   近些年来,很多商业中心都会有各种新鲜的、有话题、有噱头的展览来吸引年轻人,例如北京、上海的各种奢侈品牌的展览,西安也有拥抱展、大白兔60周年巡展、漫威展等,网红打卡,娱乐感爆棚。商业展览的噱头之外,能否真的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滋养?什么样的展览才可以称之为艺术展?嘉宾就此展开了激烈讨论。

  艺术与娱乐有没有边界?

   近年来,一些奢侈品大牌将其历史、理念、作品等集结起来办展,观者如潮。今年4月在魔都上海举办的《走进香奈儿》大展,展示难得一见的香奈儿高定服饰、珠宝,把香奈儿在法国的工坊搬到中国,让观展者体验刺绣等工艺。这一类展览,从时尚娱乐升级到了艺术展。而更多的展览也在当代艺术领域延伸出了多样化的形态,那么娱乐和艺术之间,有没有界限呢?
   白茜认为,艺术在发生变化,展览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我不排斥非传统艺术展的展览形式。我对一些品牌也有自己的喜好,我在北京看过Dior展,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看过菲拉格慕展,我觉得非常好。大牌能够发展为大牌,背后有大师,有上百年历史,已经按照艺术品打造产品。这些展览的形式非常严谨,让人深刻了解品牌历史、做事态度、设计过程、品牌延伸。其中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白茜还观察到一个现象,“现在高端品牌喜欢和博物馆合作办展览,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可能有些设计灵感就来自中国的一些文物上的图案,比如宝格丽的珠宝蛇头设计就和中国的一些文物相似。选择和博物馆联合办展,也表现了国外品牌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
   吴克军提出一个需要警惕的倾向——展览的目的与艺术强行嫁接,“奢侈品被称为艺术,因为它是按照艺术品的标准来做的,经过百年历史,有自己的精神气质。但是我反对各种展览强行嫁接艺术,有房地产公司在楼盘开盘做所谓毕加索展览,只有一张作品,这对艺术是玩弄。我们对艺术应该保持最起码的敬意。”同时,吴克军表示,网红展不一定不是艺术展,“网红这个词本身是中性的,主要看展览的目的。如果目标是向艺术性发展,网红也有可能成为艺术。同样,如果艺术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也有可能成为网红。”

  艺术展如何吸引更多关注度?

   传统的艺术展曲高和寡,时尚网红展艺术价值有限,那么如何让传统艺术展跟上时代潮流,被当代年轻人所接受,也是艺术工作者探索的新领域。
   作为文艺理论研究者,吴克军说:“西方优秀的艺术家很关注传统。有一种说法是,你不关注传统就不是高贵的人。那么时代在发展,如何将传统艺术进行当代化转型,和当下发生关联、和普世价值发生关联,值得思考。艺术发展的道路不是凭空想象,一方面要仰望星空,一方面要脚踏大地。大地就是传统。西安有非常传统的文化底蕴,也有当代性,如果两者能够结合,就有可能产生非常优秀的当代艺术。艺术也不必太过严肃,严肃艺术放博物馆去就行了,要有新的艺术不断涌现。”
   策展人Callens在世界各国看过很多展览,她认为一些艺术展收获了关注度,马上被跟风复制,拉低了艺术价值,“早些年,很多展览往慈善上去靠,现在往艺术上靠,‘艺术’很快被玩坏了。我第一次在上海看‘失恋博物馆’时,并没有特别多的人来看。而到西安后商业目的变强,复制的成本比较低,只要有空间就可以举办。而‘拥抱展’,本身也没有定义为一个网红展,成为网红俨然是环境促成的。我和‘拥抱展’创作者KEN LO交谈过,他说希望持续创作,而不是复制成为商业产品。年青一代从手机、电脑上接受信息,他们接受的是一些引领话题的人群总结出的结果,而少了自己的思考和创造,这一点还蛮可怕的。所以KEN想用自己的艺术告诉大家要有爱、有包容的情感。艺术要吸引关注,不能以降低艺术性作为牺牲。”

  
达人教你怎样挑选有“营养”的展览
   吴克军:有一个小小的技术判断,特别小的馆办的展可以不看,因为它很难完成策展人的投入。展览是需要被创作的,不同的展览针对不同人群,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
   白茜:我更加倾向参考艺术史背景。如果已经载入艺术史的艺术家作品展,毫无疑问具有很大吸引力。也许一些艺术家没有载入艺术史,我也会选择有一定的艺术史价值、研究价值,带来思考、能够指引我们的展览。
   Callens wong:2018年我看了100多场展览,自我喜好比较重要。香港皇后大道的H Queen's艺术大厦,每一层都是一个顶级画廊,常年免费开放。还有一些集合性艺术博览会,比如香港举办的Art Basel HK等,汇聚240多家全球艺廊,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比如日本的白石画廊、Hauser&Wirth,可以看到各个艺廊签约的艺术家的新作品。
   王臻强:我一般会选择比较有知名度的展,例如Team Lab、草间弥生等,沉浸式和科技感的展是我现在比较喜欢的类型。另外像K11、侨福芳草地等几个比较知名的商业项目里的艺术空间内的展我都会关注。
   (嘉宾发言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栏目立场无关) 华商报记者 罗媛媛 路洁
   特别鸣谢MOMO艺术中心场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