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8月18日] -- 华商报 -- 版次:[A2]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记者再走长征路

革命圣地的革命故事

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 扭转了中国革命的乾坤
在辽阔的陕北高原,有着许许多多的革命故事,而真正扭转中国革命乾坤的是中央红军的进入。他们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与敌军兜兜转转,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他们留下的光辉印迹和不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世代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陕北革命的摇篮”
  崇文重教 代代传承

   中央红军进入陕北之前,被誉为“塞上明珠”的榆林,就有不少人投身革命,而创建于1903年的榆林中学,116年来为陕北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更是享有“陕西文明的摇篮”“陕北革命的摇篮”的美誉。
   榆林中学63岁的退休教师刘世平是校史方面的专家。他说,20世纪初,当时榆林中学还叫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著名教育家杜斌丞担任校长时,先后聘请魏野畴、李子洲、王森然、呼延震东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来校任教,刘志丹、谢子长、刘澜涛、柳青、高景德等一大批在中国现代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都曾在榆中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这使榆林中学成为陕北最早传播进步思想文化的地方,成为陕北革命的摇篮和策源地,造就了一大批陕北革命的先驱人物。从此,一批又一批榆中学生从这里起步,投入到救国救亡的民主革命之中。
   在榆林中学校史馆的墙壁上,华商报记者看到“民族英雄”刘志丹、“革命英烈”谢子长等诸多榆林中学知名校友的英雄事迹。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积极投身人民解放事业,成为西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特别是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时,当时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硕果仅存”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

  中央红军长征路进入陕北纪律严明人民拥护

   1935年10月17日,中央红军全部进入定边县境内。部队艰难地登上木瓜城以东、张塬畔西北的山梁——大梁峁头。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排除干扰,红军战士头戴树枝帽圈,脚穿草鞋,沿着崎岖的山路疾走。天上有国民党军飞机袭击、轰炸,地上有国民党三十一军第八师师长陶峙岳率兵紧追不放,其先头部队追到大梁峁头与红一纵队遭遇。红军指战员机动灵活地抢占了有利地形,做好战斗准备,待机挫伤追兵。
   毛泽东与中央红军在定边行军、战斗、宿营4天3夜,经过了3个乡20多个村,所过之处,秋毫无犯。铁角城贺九林老人回忆道:“红军来了,睡的是草垛、打谷场,吃的是野菜、米糊糊;没水没粮,到百姓家买时要么给现钱,要么打欠条,第二年还会找上家门,按照账目将欠款还上。白军来了,却是拍门摔板凳,征粮抢水拉牲口。咱们打心里知道,红军就是老百姓的队伍,这样的队伍,老百姓咋能不拥护?”

  革命在这片土地上“扭转乾坤”走向胜利

   袁家沟革命旧址是清涧县著名的红色革命遗迹,“袁家沟村非常隐蔽,毛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16天,一方面要指导对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的统战工作,一方面要指挥东征。”清涧县党史研究人员邓世荣说,“1936年2月7日,毛泽东登上高家坬塬侦察东征黄河渡口地形,看到连绵的黄土高原被大雪覆盖,银装素裹,触景生情,当晚写下著名的《沁园春·雪》。”
   1947年,中国革命正在经历黎明前的黑暗,历史走到了敌我殊死搏斗的关键时刻。这一年,毛主席和党中央转战陕北,在佳县的16个村庄生活战斗了100个日日夜夜,尤其在神泉堡居住的57天里,毛主席起草了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也是在这里,毛主席修改审定并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揭开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序幕;还是在这里,中共中央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训令》,重新修订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毛主席为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并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

  从革命老区到“全国生态特色旅游热土”

   如今,神泉堡革命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而清涧也已经被打造为红色旅游胜地“北国风光景区”。
   华商报记者从榆林市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清涧县实施“举红色旗、打文化牌、走生态路”,将红色元素、路遥故里、驿站文化旅游带、黄土高原地质民俗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枣林则沟、徐家沟、高家硷留下了毛泽东等革命领袖转战陕北的足迹。清涧县有袁家沟革命旧址、黄河太极圣境、无定河曲流群地质公园、王宿里民俗文化村,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等一批旅游景点。
   从挖掘、传承传统文化到竭力培育文化教育基因,从保护、修缮革命遗址到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70年来,清涧县始终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视为老区发展的根基,开拓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着力促进文化旅游投资消费,举全县之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清涧的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陕北革命圣地里的革命故事还有许许多多,不怕苦累、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在这片黄土地上代代相传。 华商报记者 苗巧颖 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