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7月26日] -- 华商报 -- 版次:[B4]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一批耳熟能详的名作出自这里


  华商报探秘陕西出版社系列
  
这是一个碎片化阅读时代,这是一个海量信息纷至沓来的时代,
   这是一个我们惶恐被潮流抛弃,“知识付费”大行其道,平心静气阅读一本好书却又显得奢侈的时代。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甘于寂寞,常常伏案多年,就为一套好书的诞生。
   近日,华商报记者走进我们身边的知名出版社,为您探秘编辑部的故事,探秘图书的诞生方式。
   书香致远,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书本背后,是出版人的坚守与匠心。
   陕西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是西北地区成立最早的一家出版社,60多年来,出版了4万多种图书,发行40多亿册。其位于西安市北大街十字一角,大隐隐于市,这栋大楼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精髓。

  好书云集
  《西迁人》《路遥传》等皆出自这里

   在陕西人民出版社陈列馆,副总编辑刘景巍向我们讲述了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原来从建社开始,陕西人民出版社就在北大街,只是不同时期的建设风格有所差异。陈列馆里保存了各个时期的照片和影像资料。记者意外发现了1960年的全社员工合影,很有年代感。
   在书籍陈列区,一部极具分量的《四部文明》摆在书架上,和一面墙一般,非常震撼。全书200卷,堪称展现中华文明前半期的集大成之作。还有一个大部头的书《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历时五年,将目前能收集到的延安时期珍贵文献档案史料俱囊其中而予以整理、汇编、出版的大型文献丛书,首批推出60卷。
   去年出版的《梁家河》一书也陈列在展示架上,这部书的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的反响,销售达数百万册。在这本书的引领下,陕西人民出版社又推出了一批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优秀主题出版图书,如《论中国法的精神》《话说延安精神》《理解马克思并不容易》《西迁人》《白浪村的中国梦》《国家至上》《索罗湾道路》等。
   此外,我们耳熟能详的《陈忠实传》《路遥传》《贾平凹传》也都来自陕西人民出版社。

  艺术感十足
  这家的图书设计太美了

   在编辑室中,记者看到了一摞摞的书稿,书稿中被红笔勾画出许多修改的痕迹。编辑手头都备着各种工具书。据悉,一本书的成型有的要经过三个多月的打磨,有的则要经过数年的推敲修改。
   这次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受就是图书设计太美了。艺术感十足,是这些设计给人扑面而来的感受。陕西人民出版社总编宋亚萍亲自抓图书设计,她说:“再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装帧设计,很可能失去很多读者,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决定的。”她要求设计人员向市场学习,从根本上更新设计理念,目前图书一改以往旧貌,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她提到陕西人民出版社的理念是“出好书,传播优秀文化;做精品,弘扬时代精神”。在主题出版、国家基金项目、十三五规划项目以及国家推荐书目等方面,目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全唐五代诗》《考古陕西》《延安曾经是天堂》《延安赢天下》《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等等一大批好书。同时创建了“饕书客”“延安地平线”“长安文心”等图书品牌,大众图书出版蓬勃发展,市场表现力良好。推出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有意义、有意思的图书。主动从以往只注重宏观中观层面向策划微观层面,面向普通读者、面向市场的主题出版物转变。
   宋亚萍说:“我从事出版工作已经20多年了,我也一直认为,从事出版工作是我一生中最好的选择。我是一个读书人,读书是我一直以来的爱好。我对读书有着强烈的渴望,越是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读书的愿望越强烈,越是觉得需要从读书中汲取力量,得到指引。”

  大数据等网络技术迅猛发展
  给传统出版业带来极大挑战

   在陕西人民出版社会议厅,华商报社副总编辑李明和陕西人民出版社总编宋亚萍进行了对话,探讨了出版行业的发展未来。
   宋亚萍谈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涉足过多的出版领域已经不利于做好做精选题,出版质量和出版效益无法提高。因此我们确定了以文史出版为主体,以通俗理论读物为支撑,以陕西地域文化为使命的战略定位。”同时,她希望引领编辑出版的大方向,让每个编辑室和每个编辑清楚自己的出版定位,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策划重点选题。
   她也表示,目前传统出版业还有发展的空间,但科学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融媒体等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面临这种挑战,我们传统出版单位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处在被动应付的状态。当然,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传统出版业积极探索。”
   对于今年在西安举办的书博会,宋亚萍认为这是一个出版社之间互相学习借鉴的好机会,更是和新兴媒体互动的好机会。“希望在这次书博会上,我们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为此我们不仅在站台布置方面突出了我们的图书亮点,还组织了3场图书宣介活动,包括《中国法的精神》作者俞中与读者见面会、《无处安放》作者许子东与读者见面会、《西迁人》读书分享会。”
   她认为本届书博会与21年前在西安举办的那届书市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代进步了,书市也升级为书博会。书博会不仅在规模、展销品种、图书品相等方面发生了巨变,而且在开展各种主题交流活动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各种论坛、发布会、读者见面会、签售等活动丰富多彩,新书、畅销书玲琅满目。特别是在容纳新载体、新业态、新技术等方面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为出版社开阔眼界、运用新技术、开发新领域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华商报记者 刘慧 王宝红

  
西北大学出版社:
  天猫店、数字化老出版社悄悄在变

   陕西高校众多,而各大高校的出版社各有所专,是陕西出版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西北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是我国西部地区成立最早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出版社。

  广阔的学术视野与时代同步

   进入西北大学,联大路畔,翠色掩映间西北大学楼宇古朴,沿梯而上,出版社分布在三层楼里,各个办公室内均是书籍堆叠,书桌上编辑正纸上耕耘。
   华商报记者看到一张办公桌上,仅辞典工具书就有3本,各类历史研究专辑、经典史料著作、历史事件年表占据书桌大半。据西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萍介绍,这是即将出版的书籍《秦史与秦文化》,而经常为了一个细小的问题,编辑会查阅数十本资料,其中包括一些外文版的研究,甚至还要寻访多方面的专家来确定,所以一本书最快的编辑过程也在3个月左右。在看到传统出版编辑认真严谨的同时,华商报记者也感受到新型电子阅读、网络营销这些时代元素的融入。据介绍,西北大学出版社天猫店从2018年7月至今,已经上架了300多类教材、历史类书籍。后台维护编辑正在录入的资料是《史记研究集成》,将与书博会同期推出。这些趣味与学术共存的好书,在网销折扣活动下,销量颇高。而数字出版部的设立显示着出版社新时期的转型方向。张萍介绍,这是整个出版行业的趋势,教材会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入多媒体内容,使得呈现方式更为立体化,开发互动性,专业书也放入数据库中,这样不但受众更广,检索使用更便捷,甚至其中一些读者喜爱的书目会做成有声书,扩大阅读方式。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新书170多种,包括好书重版共约300种书推出,在文史研究方面承载一份担当。
   墙上一幅镜框中英文签名引人注目,据介绍,这是西北大学出版社成立35周年时,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的致贺信,因为该社曾连续引进其所著《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黎明前一小时——我的童年回忆》等三部书的版权。同样,国际视野也一直是西北大学出版社的所长,引进版权并翻译出版了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例外状态》、乔治·康吉莱姆《正常与病态》、马丁·海德格尔《以莱布尼兹为起点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等,以“精神译丛”命名的系列图书二十多部,为我国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
   在即将启幕的书博会上,《海外中国研究·日本学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也是西大出版社的重磅力作,日本素为国际汉学研究的重镇,唐代文史研究则是日本中国学研究关注的重点,相关学者多有创见。此书汇集日本唐代文史研究领域八部最具代表性的学术力作,内容涉及唐代政治、经济、军事、礼制、文学等方面,系统展示日本学界唐代文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煌煌47册《关学文库》历经8载问世

   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马来是陕西著名的出版人,在喧嚣的出版市场中对于学术上有自己的一份坚持,马来社长与华商报社副总编辑李明共同谈到《关学文库》一书。这套丛书历经8载问世,煌煌47册,据马来社长介绍,《关学文库》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和西北大学出版社组织编撰的、我国第一部对关学基本学术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大型丛书,共40种、2330万字。“它不只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文献整理项目,也是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是重大的文化建设工程。关学,亦称关中理学,由北宋张载创立,历经宋元明清八百余年,是陕西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要学派,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几千年三秦文化精髓的扛鼎之作。”谈及关学,李明感慨陕西人在历史上可谓人才辈出,“关学与产生它的陕西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时候开始有陕西关学这一概念,那是因为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的积淀久远深厚。长安,长期作为都城,它是政治、文化中心,形成了陕西地域文化的一些特点,影响到陕西人长期以来有着强烈的社稷观念、家国情怀、气节精神。张载推崇君子理想人格的思想,应与陕西的这个文化积淀、文化环境有关。关学精神影响深远,一千多年来对陕西文化、陕西人文化性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如今,传统出版传统平媒皆遭遇不可回避的‘冷冬’,以陕西人的执著和胸怀,跨界的扶持联合将是共同发展的新尝试。”
   除了《关学文库》外,《世界毒物全史》《西北联大与现代文明》《宋明理学史》《中国现代出版家论著丛书》《寒武大爆发时的人类远祖》等多项“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陕西出版基金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中《世界毒物全史》尤为吸睛,这是一套以毒物为主题,全景式展现人类文明进步与科技发展史的科学普及丛书。“毒物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先生专门为我们这套书写了一个推荐,认为这是中国学者从事的一项有世界意义的事情,其中蕴涵巨大的科学潜力。”马来说。 华商报记者 王宝红 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