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7月25日] -- 华商报 -- 版次:[C4]
P2P再引热议

私自收集个人信息作何用

最近,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火了,但该剧的中插广告里一则互联网金融类(简称互金)广告却引发了很大争议。众所周知,去年互金平台频频爆雷,至今很多网民对此仍心有余悸。去年开始,国家已经对该领域进行了整顿,最近,又有30余互金类App因违法收集个人信息而被通报。在行业还未规范之际,互金还能让人相信吗?
  互金类App私自收集个人信息

   读者叶先生向记者反映,最近看《长安十二时辰》,发现里面频繁出现一个P2P类的广告。自己前年在某P2P上买了理财产品,遭遇爆雷事件,钱一直没有追讨回来,如今这种产品又在做广告。由于《长安十二时辰》的影响力巨大,其中插广告带来的争议也被逐步放大,在互金还没有彻底规范之前,大肆宣传其理财和借贷产品,难免让人生疑。
   无独有偶,7月16日,国家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了《关于督促40款存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的App运营者尽快整改的通知》。其中,有16家互金类App违反《网络安全法》,私自收集个人信息而被通报。
   根据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此前发布的《网络安全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业务功能必要信息规范》,互联网金融借贷基本业务功能收集用户的必要信息包括手机号码、账号信息、身份信息、银行信息、个人征信信息、紧急联系人信息以及借贷交易信息等7项。
   但是根据大量用户投诉,不少互金类App存在强制读取用户通讯录的权限,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手机里的通讯录悉数获取。那么,互金类App获取这些手机通讯录究竟作何用途呢?

  私自调取通讯录为催债?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互金App中,国家规定部分权限是允许调取的,比如,身份信息仅用于对借贷用户进行身份识别和认证,紧急联系人信息仅用于金融机构在借款人逾期不还时进行催款。网络运营者应允许用户输入紧急联系人信息,但是绝对不应强制读取用户的通讯录。
   一旦强制读取了用户的通讯录,就可能存在一个问题,未来如果该用户欠款,可能会遭遇恐吓催债,这个用户的亲朋好友也会受到牵连,因为他的通讯录全部都被掌握了。此前曾经发生过类似事件,某用户因为遭遇了套路贷,不仅自己被催债,亲朋好友也遭遇了恐吓电话,导致自杀悲剧。
   当然,对于互金公司而言,他们要进行风险控制,风险控制的好坏取决于信息掌握。一般情况下,掌握关键信息越多,风险控制越好,坏账率越低,因此互金公司都想尽可能多地收集客户信息。但是一旦出现“群发短信”“恐吓催收”“爆通讯录”“给第三方打骚扰电话”就踩了红线,也是用户投诉最多的重灾区。
   专家表示,当前,我国的个人信息泄露比较严重,各种营销电话、骚扰短信,使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作受到影响,加强信息保护势在必行。未来很可能在信息收集、使用等方面出台更加严格的监管法规。因此,企业需要仔细研究征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收集客户信息时,要获得客户的充分授权,并告知客户收集信息的用途,在信息使用方面严格按照协议规定执行,坚决不能售卖客户信息。 华商报记者 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