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7月18日] -- 华商报 -- 版次:[B3]
盛会博览 礼赞新中国 书香新丝路

第二十九届书博会 西安等你来

第二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将于7月27日至30日在西安举行。本届书博会以“礼赞新中国书香新丝路”为主题,通过组织开展出版业成果展示、出版物销售、版权交易、交流研讨和全民阅读推广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促进出版事业和产业发展,让市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本届书博会由国家新闻出版署、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会场设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同时在延安市和铜川市设立分会场。昨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第2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执委会成员廉宏伟向媒体介绍本届书博会的主题和标识(LO-GO)设计。
   西安市曾于1998年举办第九届书博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书博会重回古都西安。70年来,新中国出版行业不断壮大,卷帙浩繁、蔚为大观的新中国图书记录历史变迁、见证人民的喜乐。第二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的举办,是向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丝路印记深邃久远、丝路情谊历久弥新。新时代,陕西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将借助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推动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版机构的交流合作,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作出积极贡献。 华商报记者 路洁
   第二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标识(LOGO)主体结构由汉字草书“西”字幻化而来,明确“陕西·西安”作为举办地的核心特征;巧妙融合拼音首字母“X,A”;包含了数字“29”和“70”,寓意第2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体色彩由5种构成,红色寓意向祖国70华诞献礼,黄色代表丝路精神,红、黄二色均由国旗色而来。蓝色象征书的海洋,绿色代表生机与希望,紫色代表典雅书香。主题创意宛如“一条彩练当空舞”“一道彩虹映八方”“一段城墙辉映古朴”“一幅卷轴延续书香”,寓意人文陕西、古都西安厚重的文化底蕴,彰显中华文脉的绵延赓续源远流长。艺术表达了本届书博会以书为媒、盛情相邀,礼赞祖国、沟通世界,传承文脉、促进交流的主旨,充分诠释了“礼赞新中国书香新丝路”的主题内涵。

  名家书房
  到陕西著名作家的书房沾书香
  华商报走进名家书房系列之一

  
高建群 书房里的故事王
   古往今来的作家,无一不是爱读书之人,而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书房更是令人分外好奇。然而,读书人的书房是不轻易给人看的,怕被旁人看去了心思。今天,我们有幸进入书房,开启华商报走进名家书房系列报道,带大家一起到陕西著名作家的书房里沾沾书香——
  高建群
   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著有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大平原》、《大刈[yì]镰》等。他的《最后一个匈奴》与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废都》等陕西作家的作品引发了“陕军东征”现象,震动了中国文坛。
   高建群的书房,位于丰庆公园一个僻静的角落,雕花的门楼里,是一扇宽木门。书房约百余平方,大大的书案上摆着他正在创作的画作,墙上悬挂着各种书画作品,靠墙的边上是一大排做到顶的书架,各类书籍都放在里面。

  《最后一个匈奴》在阳台上写完

   林语堂书房取名为“有不为斋”,梁启超的叫“饮冰室”,高建群先后有三个书房,其中后两个书房分别叫做“高看一眼”“高看两眼”。 他说:“把自己看低一点,把别人看得高一点。把世界上所有人都高看一眼。这是我的做人原则。”
   我们去的正是高建群的第三个书房,名字叫高看两眼。为什么不是高看三眼?说起书房的故事,高建群非常感慨。“写《最后一个匈奴》时,当年生活拮据,我是在阳台上支了个桌子写完的。后来出版后引发了文坛陕军东征现象,央视还专门来我家拍摄,正好也拍到这个书桌。我一直把它当做我的第一个书房,虽然没有起名字。”高建群回忆说,当自己拥有了真正独立的书房后,他命名:高看一眼。之后又有了这间面积大些的书房,他在房前栽了香椿树、葡萄树、白皮松,还有桂花树。这第三个书房,就叫做高看两眼。
   记者在这个书房中看到,除了书,还有画案和很多书画作品,说话间,高建群还会拿起笔来画几笔。他笑着说:“《文心雕龙》里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就是说写诗已经表达不了你的感情,才华涌出来,变成书法,我则在这话后面再加一句话叫:‘书不能达,变而为画’。当然,我以小说家立身,在书画界我给自己的定位是票友。”

  文化人在书房里度过余生

   跟着作家看书房,最有意思的环节是讲。而高建群无疑是一个太会讲故事的人。他的每一幅画作都能给你讲一个典故。
   比如,他墙上挂一幅字“星宿罗胸,山河寓目”,高建群说:“鬼谷岭的鬼谷子庙宇遗址上,有人找到石碑上有八个残缺的大字。意思是天上满天星宿,罗织于我的胸间,眼前无限山河,愉悦我的眼目,如此吞天吐地般的胸怀气魄,叫人咂舌。”
   墙上画着王阳明,高建群就跟我们讲王阳明的故事,画着张载,他就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是北宋一代大儒。我画了很多张载像,其实画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在古话本里找到资料来画非常好,不会画的千人一面。”
   而在对面墙上挂着一幅字“江湖居士闲处老、一生挣得五车书”,正是高建群的心声。他说:“我觉得文化人就是趴在书案上,相忘于江湖,归老于山林,在书房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书房里的“故事王”“歌唱家”

   高建群说,“拥书半城,既富且贵”“坐拥书城,面南而王”。在他书房的一片古色古香中,挂着两幅世界地图,显得尤为特别。
   他解释道:“这是因为我去年完成了一件伟大的工程,‘欧亚大穿越丝路万里行’。作为文化大使,从西安出发,走过了十八个国家,穿越了地中海,一直到大西洋边,在伦敦结束,行程两万两千公里。70天的时间,等于绕着地球走了大半圈。如果二十年前,我参加这个行走,那对我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即使现在到了我这个年纪,我依然觉得可以把我的生命分为行走之前和行走之后两个部分。”
   在自己的书房里,高建群显得更加游刃有余。他介绍旅行中带回来的马鞭,讲述行走中的故事。高兴的时候开口歌唱起来,“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在那清清的小河旁,长着两棵美丽的白杨,这是我们亲爱的故乡。”他唱的很深情,我们都被感动了。
   “这是我和白俄罗斯的作协副主席在河边对话时,我唱的。它的曲调是苏联的一首歌《第聂伯河的怒涛》,我国上演话剧《保尔·柯察金》时,用这首歌的曲调另填上新词作为话剧的主题歌。”
   在讲到行走到德国时,高建群朗诵起了德国诗人海涅的诗句:“再见了,油滑的男女,我要登到山顶去,从高处来俯视你们。”
   在讲到行走中从西班牙到葡萄牙时,看到路两边铺天盖地的橄榄树,他说:“我那时才明白为什么三毛对梦中的橄榄树有那么多的感触。”
   这个有着“一肚子故事”的作家,就是在书房里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了书香。 华商报记者 刘慧 王宝红

  
读书故事
  高建群:一本好书把人生分成两个阶段
  读书前和读书后
  
“1993年上半年,‘陕军东征’的冲锋号吹响了,一时洛阳纸贵,当时人们以阅读陕军东征的作品为荣,甚至有人不阅读,买回来把书放在书架上,以此当作有文化的标志。”谈起那段文学往事,高建群仍然会骄傲地微笑。第29届书博会即将在西安举行,华商报记者采访了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高建群,听他来讲讲自己的读书故事。
  两次签售
  收获最小读者“小仲谋”

   上世纪90年代初,书市异常火爆。签售是当时非常时尚的文化活动,钟楼书店是当时作家在西安签售的首选。高建群1993年发表《最后一个匈奴》,同年8月6日在钟楼书店签售,读者队伍顺着东大街排了500米,“我记得最清的是,有一对年轻夫妇,妻子是个孕妇,她说:‘你给我肚子里的孩子写一句祝福的话吧’。我写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希望她能生个有谋略的大人物。1998年,西安第一次办书博会上,我也在活动上给读者签名,这对夫妇又来了,还带了个5岁的孩子,‘这就是小仲谋。’我觉得很感动。你的书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东西,服务于社会,这是作家最大的快乐。”
   高建群说,书博会是读书人、爱书人、写书人最盛大的节日。1998年西安首次承办书博会,高建群回忆说:“外地人来到西安都惊呆了,这个城市的人都敬畏文化。希望今年的这次书博会能把西安人对图书的热爱、敬畏表现出来,推动我们的文化自信。”本届书博会,高建群也将携自己的书《游牧者简史》参加活动。这是高建群在参加2018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活动之后写的作品。他说:“我去年走了两万两千公里的路,来到欧亚大陆最西边,葡萄牙里斯本的一块石头上刻着‘路止于此,海始于斯’,我当时就想写一本游牧民族的文化史。”

  书是过去的人向现在的人留下的“遗嘱”

   大概出于对人类学相关题材的关注,高建群无论走到哪里,都善于捕捉文明的细节。他谈到世界各地对读书的态度。
   “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看到,他们对文化都很敬畏,我在莫斯科做演讲,向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传统致敬。我谈到我可以把普希金所有的诗歌倒背如流。当我演讲完走到走廊,俄罗斯的妇女把我围住,让我朗诵一首普希金的诗歌。我说我不会用俄语朗诵,叫翻译来翻译,她们说不用,她们就找那种感觉,希望听普希金的诗歌变成中文的感觉。在巴黎,很多人在公交车上静静地看书,下车时书一合,口袋里一装。这一点,我觉得我们的年轻一代还要学习。”而个人读书的感受,高建群却时而“后悔”,“我有时候遇到一些好书,就想我年轻时候为什么没有读过呢?如果我当时读了,我的人生就会发生改变。一本好书会把你的人生分成两个阶段,就是读这本书之前的阶段和读这本书之后的阶段。”
   对于书籍及著书的人,高建群有一种感悟,“书是过去的人向现在的人留下的‘遗嘱’,他们悟着世界的真相,‘年轻人,我告诉你们吧’。比如我写《我的菩提树》,我的孙女我不可能一直照看她,但是我想写一本书,像遗嘱一样告诉她,在这个世界上,当她遇到过不去的坎的时候,她可以打开书,寻找智慧,寻找解决的办法”。

  读书了解世界
  你就不恐惧了

   高建群说,他的创作是从土地、从民间汲取的养分。“我从小学二年级起拼命读书,书包装满了小人书。大一点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红岩》,都是我们那一代人必读的。”高建群郑重介绍了对自己最重要的一本书,“1979年陕西省作协办了一个读书会,第三期读书会必读的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它写一个人怎样脱离了低级趣味走向崇高的故事。我读了之后感受到,哎呀,原来这才是文学,它这样震撼你的心灵!”
   谈到现在流行的网络阅读,高建群认为它不啻为“新的文化启蒙运动”,“每个人都是写作者、评论者,这是进步。不足的地方是整个社会变得浮躁起来,每个人都不能深入思考。”同时高建群建议大家多读一些纸质书,“弗洛伊德说,‘恐惧来源于陌生’,因为你不了解就恐惧,你通过读书对世界了解了,就不恐惧了。” 华商报记者 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