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7月05日] -- 华商报 -- 版次:[C3]
打造城市名片

西安艺术区道阻且长

对于艺术区,通常理解是:“艺术家聚集区”,就是艺术家入驻多、画廊林立、艺术活动频繁。如同北京“798”、宋庄,像成都蓝顶,深圳的大芬、观澜……很多艺术区都成了知名的“城市名片”。相比之下,起步较早、文化底蕴深厚的西安艺术区,却始终没能火起来。
  餐馆、培训林立 艺术区名不副实

   目前,西安最大的艺术区有三处,分别是大华·1935、半坡国际艺术区和“老钢厂”艺术区。
   早在2007年,深受北京“798”影响的十多位西安艺术家来到纺织城,以西北第一印染厂工业厂房为“根据地”,从此这里声名鹊起。可惜,受环境所限,不久后艺术家纷纷出走,2012年这里更名为半坡国际艺术区。如今,这里招牌醒目的餐馆、咖啡馆、培训学校,一家连着一家。数年前还曾见到的一些画廊、油画工作室,现在均不见了踪影。走在艺术区内,就跟平常的商业街区没啥区别,矗立着的变形金刚既无个性,也乏创新,很难感受到艺术区应有的氛围。
   相比之下,“老钢厂”艺术区的商业气息更显浓厚。地处幸福南路上的这家艺术区兴起之初,也曾给圈内带来不小的震动。可随着近十年发展,这里也已被大量公司、餐饮店、便利店以及培训学校占据。粗略数来,上百家招牌中标着“工作室”的不到5%。更尴尬的是,推开一处挂着“XX绘画”招牌的大门,里面只是一家设计巧妙的餐厅。
   位于太华路上的大华·1935艺术区也不例外。除了一个南边的通道,艺术区大部分都被挡板隔离起来。而艺术区入口的指示栏,则充斥着各色餐饮店。顺着通道一直走到东边广场,一路上未见到一家画廊或是画家工作室。在艺术中心门口,又有一个变形金刚,丝毫看不到近期举办过画展或其他展览的迹象。据一位餐饮店工作人员介绍,来这参观博物馆的人比较多,小剧场也经常上演剧目,但驻区艺术家和画廊并不多。

  过度商业化 艺术区前途何方

   十年前已经大红大紫的大山子艺术区,就曾因过度商业化,导致一批画家离开。上海田子坊,本来是一条传统里弄,由于画家陈逸飞等艺术家入驻而名声大涨,于是商业日渐繁荣,随之而来的却是艺术家流失,艺术气息日渐稀薄。
   “艺术区过度商业化,会导致艺术家入驻成本高,环境太嘈杂,呆不下去,久而久之,艺术区也就会名不副实。”西安某资深画廊负责人朱启宇介绍,国内一些艺术区都曾面临过这样的问题。西安的艺术区,应该有一个明晰的艺术区建设理念,这样才能在艺术与商业的对立中,寻找到可行的发展之路。
   就拿闻名世界的巴黎蒙巴纳斯来说,这里聚集了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除了屈指可数的如毕加索这样的“大人物”外,绝大多数艺术家都挣扎在贫困线上。这里思想自由、生活俭朴,艺术活动异常活跃。二战期间,艺术家们生活难以为继,是靠法国政府的免费午餐才度过了艰难岁月。中国著名画家常玉、日本国宝级画家藤田嗣治,都曾长居此处直至大放异彩。
   “艺术区过度商业化,实际上是一种倒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赵淑珍指出,艺术为城市带来活力,艺术区的成长离不开艺术家;如果各种商业势力过度介入,虽热闹一时,但最终只会“昙花一现”。“目前西安正在打造丝路文化之都,在艺术区建设方面,应吸取现有的经验,限制商业的进入,按艺术区的发展规律来入手,尊重原创,多吸纳、扶持那些有理想的艺术家”。 华商报记者 江宁

  记者手记

  
艺术区亟需“有形之手”一扶一防
   一座城市缺乏个性与特色的时候,便意味着它缺少独特的魅力。30多年来,在我国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千城一面”已屡屡为人们所诟病。而艺术区的出现,为城市摆脱“特色危机”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
   有了丰富而活跃的艺术活动,城市的色彩才能变得灵动,而随着艺术区的逐步成熟和知名度提高,城市个性也会慢慢凸显。可惜,往往就在艺术区展现活力之时,由于商业力量的侵入,使得艺术家因为生存成本的提高而不得不选择离开,导致艺术区最终失血而亡。如何才能让艺术区在城市里扎根生长,避免过早、过度商业化?
   笔者以为,非政府给予一定的长远规划管理和扶持不可。这里的规划管理,是指划定一个区域,通过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招募富有理想的艺术家入驻,引入有实力的画廊、艺术交易平台(如宋庄);同时,给予艺术家有限的经济扶持,以确保他们艺术创作的自由与持续。在这个过程中,只要艺术家群体不松动,而又能合理限制商业业态渗入,阻止商业力量的野蛮侵入,便可以实现艺术区的良性发展。毕竟,艺术的生命力强悍,而商业的逐利性又无孔不入,一扶一防,才能发展无虞。 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