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7月01日] -- 华商报 -- 版次:[A2]

脱贫攻坚 他们这样做

我省23县去年退出贫困县
   标志着延安、西安、宝鸡、咸阳实现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
   华商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
   为您详细展示各地群众脱贫致富奋斗历程和精彩故事
  

  开栏语
   5月7日,省政府发布公告:周至县等23个县2018年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也标志着延安、西安、宝鸡、咸阳4个市率先在全省实现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
   为展示我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近期,《华商报》记者走访了这23个脱贫摘帽县,深入一线采访调研,推出《脱贫攻坚他们这样做》大型系列报道,集中重点宣传脱贫攻坚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今日推出首期报道。

  
周至
  连遭变故 脱贫攻坚让他重拾信心

   58岁的孟升旗,是周至县二曲街道下孟家村4组村民,2010年起家庭接连遭遇变故,随后被认定为贫困户,现已脱贫。
   儿子高烧致智力受损、二老瘫痪、妻子被害等曾让孟升旗一蹶不振。无法外出打工的他,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选择留守家中种植猕猴桃脱贫致富。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孟升旗换了猕猴桃品种,又学习了更多种植技术。他说:“我先在精神上脱了贫,然后才在生活上脱了贫,我相信未来日子会越来越好。”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脱贫故事

  
1头变8头 贫困户养肉牛乐呵呵
   周至县集贤镇赵代村村民周思红,因家有常年患病的父母,加上女儿上学,2017年被评为贫困户。
   2017年6月起,帮扶干部——县农业局干部赵立军多次上门,给周思红宣讲扶贫政策,鼓励他继续种植桃树和猕猴桃树,建议他发展肉牛养殖,并帮助他申请产业帮扶资金购买肉牛。2017年,在赵立军的鼓励下,周思红参加职业农民培训班,学习了很多专业农业技术知识和农业信息,顺利拿到初级职业农民证。
   2018年,在赵立军的帮助下,周思红再次利用政府产业资金购买种牛,扩大养殖规模。现在周思红家肉牛从1头发展到8头,种植和养殖经营收入分别过万,家庭年均人收入已远超脱贫标准3070元。周思红介绍,肉牛养殖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而桃园和猕猴桃的质量、产量也逐年提高。

  >>返乡创业典型

  
从猕猴桃微商到创办供应链 帮助村民就业
   赵永秋,周至楼观人,现任兄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陕西省电商协会副会长、陕西电商协会供应链专业委员会主任、西安外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客座讲师。
   2015年,赵永秋回到周至老家,因为他从刚兴起的微商中发现了猕猴桃的商机。那时赵永秋家中有5亩猕猴桃地,他一直琢磨着把猕猴桃在网上卖掉,增加收入。刚好赶上微商的早期红利期,通过朋友圈、微博、淘宝的方式,他的订单从每天几单逐步增加到几百单。
   之后,他又通过社群营销,实现2000订单的业绩。直到一个非常信任的客户打款20万,让他发货时,他才意识到大批发货的难题。为了不辜负信任,他没日没夜地催促印刷厂要包材,安排分拣、包装,并寻找靠谱的快递公司,完成了那笔订单。
   但这段经历,让他深刻地意识到供应链的重要性。同时,陕西最大包装企业的董事长李总也适时出现,他拿出400万和赵永秋一起作为兄弟供应链的启动资金。现在,兄弟供应链与陕西当地5家大型的包装厂、多家快递企业都有深度战略合作,确保包装、物流成本的可控。
   2017年9月初,公司计划启动猕猴桃项目,投资百万在周至筹建仓储中心,场地总面积2000平方米,专业冷库500平方米。仓储中心承担了陕西西部及中国西北部产品的冷藏、储存、分拣、包装、运输等,日雇佣工人最高峰达200余人,解决了附近百余村民的就业问题。

  >>优秀第一书记

  
扶智扶志谋发展 倾情倾力办实事
   刘鹏飞原为周至县政府办公室一名干部,2017年6月被组织选派到翠峰镇陈东村,担任扶贫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6月,陈东、陈西、陈北三村合并为陈家村,刘鹏飞又挑起了这个合并大村第一书记的重担。
   驻村以来,刘鹏飞在“娘家”的鼎力支持下,会同驻村工作队人员一起东奔西走为陈家村发展出点子、筹资金、跑项目,争取到基础建设资金290余万元,用于拓宽、改造村内各类道路;积极联系邀请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开展对贫困户的自主创业、实用技术、猕猴桃种植修剪等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家庭和村上解决实际发展问题;刘鹏飞还协助村上制定了《陈家村村规民约》,设立道德评议红、黑榜,教育引导村民知荣辱、讲诚信,爱家乡、讲文明,积极向上、开放包容,弘扬美德、淳朴向善。
   村民都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刘书记的带领下,我们这里就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感谢刘书记,感谢好政策。”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周至县委书记杨向喜:
  
聚焦精准 全力攻坚
   周至作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近年来,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聚焦精准,全力攻坚。
   围绕收入抓产业,坚持大产业带动,依托猕猴桃、苗木花卉等,实现了优势产业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财政资金支持、技术培训服务、助农保险“五个全覆盖”,扶持带动1.34万户贫困户发展猕猴桃3.87万亩,7853户发展苗木花卉2万亩;助农保险入选《国务院保险扶贫十大案例汇编》。
   围绕增收抓就业,建立扶贫社区工厂4个、扶贫基地8个、创业孵化基地2个,扶持贫困户电商创业50户,实现2.1万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强本固基抓党建,成立了全省首家联村党委——丹阳联村党委;开展基层党建争创“五面红旗”活动,实行基层党员联系群众包户制和为民服务代办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激励全县上下奋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107个贫困村退出、23914户87870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8.3%降至0.29%,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

  
永寿
  助力贫困户开水果店 被评优秀扶贫工作者

   张晓鹏自2017年担任永寿县常宁镇扶贫专干,结对帮扶陈家村贫困户芦抗战。在认真完成全镇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的同时,积极帮助芦抗战制定落实脱贫措施,鼓励他增强致富信心。在得知其儿子芦鹏飞在西安开办水果店缺资金的困难后,张晓鹏上门讲解金融扶贫政策,并联系办理小额扶贫贷款进行自主创业。根据芦抗战不能外出务工的实际情况,为他争取公益岗位村保洁员实现就地就业。在共同努力下,芦抗战2017年顺利实现脱贫并被评为全县自主脱贫示范户,张晓鹏被县委县政府评为2018年度全县优秀扶贫工作者称号。 华商报记者 贾令伟

  >>脱贫故事

  
自己脱贫后 她积极帮助他人
   赵永利,1975年8月生,永寿县店头镇徐家塬村人,全家共4口人,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人穷志不穷。窘迫的家境使赵永利愈穷愈坚、百折不挠,一直奋斗在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田间地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帮扶干部的积极帮扶下,赵永利不等不靠、再次重振脱贫致富雄心,抢抓产业扶贫政策,先后建成了3亩果园和2亩桃园,并在果园中套种了中药材和西瓜,一亩地当作两亩用,想方设法增加收入。看着一颗颗树苗茁壮成长,她说“这就是我的摇钱树”。
   产业发展起来了,她鼓励丈夫积极参加县人社局举办的贫困群众就业招聘会,鼓励丈夫外出务工,从此她便挑起了照顾孩子、赡养老人、经营果园的全部家庭重担。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赵永利家不仅经济收入增加了,而且还盖成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从过去贫穷落后的困难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先进户,并于2016年顺利脱贫,2018年,赵永利被评为咸阳市脱贫致富先进典型。
   自己致富后,作为共产党员的赵永利还积极帮助他人、服务群众,2018年5月,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她以全票被推选为徐家塬村村委会副主任。

  >>返乡创业典型

  
80后返乡创业带领群众致富
   1982年出生的李文明是永寿县店头镇南庄头村农民,2006年在县城经营起了一家卫浴专卖店。凭着诚信经营,生意蒸蒸日上。但看到同龄伙伴回乡自主创业,他也心动了,开始寻找创业项目。经过考察,他最终选择了风险小、致富快的好项目——温氏生猪养殖。
   2014年初,李文明建起了占地6600㎡的养猪场,成立了永寿县优卓种养专业合作社,当起了猪倌。目前,他的养殖场已建成4栋92间,生猪存栏达1300多头。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以后,李文明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带动贫困群众共同发展致富,经过多方积极探索,最终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共赢发展模式,共吸纳周边72户贫困户入股经营发展,年分红近4000元。
   为了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发展致富,2017年,李文明以合作社为核心,流转了周边土地230亩,建成了高标准苹果示范园。在果园的管理上,坚持发展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不仅解决了猪粪污染问题,而且实现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科学循环发展,为引导广大贫困群众转变苹果生产方式、创建有机苹果示范镇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优秀第一书记

  
千方百计为村民办实事
  她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吴芳妮,永寿县发改局驻甘井镇刘坳村第一书记。三年来,她辛勤走访、深入调研,精准施策,心系群众,争取资金,与村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千方百计为村民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针对刘坳村群众有种植杂粮的传统,她把目光盯在了村民刘斌斌的荞麦醋坊上,大力发展农旅结合型的“第六产业”,鼓励他牵头成立了荞花香种养专业合作社,吸纳了19户贫困户参股种植紫花荞麦100亩,仅在2018年6月份就领到了13600元的现金分红。
   走访中,她了解到贫困户刘德娃一家三口,妻子聋哑人,儿子很争气在2017年考上了西安理工大学,她积极为他家争取到帮扶资金12500元。另外,吴芳妮积极协调县扶贫办,为村上铺设门前透水砖6800平方米、硬化村口道路860平方米、修建排水渠1718米…… 华商报记者 贾令伟

  
永寿县委书记苏晓梅:
  
永寿脱贫“四不摘”“四不减”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的重大政治任务、永寿加快发展的“一号工程”和重大历史机遇来抓,按照“紧盯一个目标,突出六大板块,强化三项保障”的“163”总体工作思路,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截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脱贫11981户46594人、退出贫困村85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8%,实现了贫困县摘帽退出。
   今年,我们将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四不摘”要求和不减领导力量、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帮扶力度的“四不减”原则,狠抓产业就业不放松、问题整改不手软、防止返贫不松劲、质量提升不懈怠、责任落实不动摇,尽锐出战、真抓实干,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确保永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长武
  “扶贫工厂”到门口 巧媳妇变身上班族

   4月18日,在长武富熙服饰有限公司,流水线上一台台整齐划一的缝纫机高速运转,一块块布料经过加工后制成成衣,将运往美国。这座社区“小车间”,圆了400余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的梦想。
   据了解,长武富熙服饰有限公司是该县2018年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之一,落户五里铺工业园区,总投资8000万元,计划建设服装加工流水线15条,加工车间6个,主要生产童装、牛仔、工服系列服装及手工艺品,产品出口美国、欧洲等国家。 华商报记者 王斌 实习生 晏庆乐

  >>脱贫故事

  
眼盲心亮 勤劳双手铺就致富路
   今年48岁的张香丽是长武县枣园镇枣园村人,自幼双目失明的他和智力残疾的妻子一起照顾两个女儿。一家四口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他决定发展生猪养殖。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张香丽不怕吃苦,凭借对生猪养殖的兴趣及自身的刻苦钻研,他对养殖技术渐渐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政策扶持和政府的帮助下,他从最初饲养生猪一两头发展到如今的二十头,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他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街坊邻里对他的养殖技术赞不绝口,向他咨询讨教技术问题,他从不吝啬,总是热情地为大家讲解养殖技术。正如他所说“这是自己学来的,不是花钱买来的,大家都能把猪养好,这是好事儿”!
   在脱贫的路上,张香丽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不断努力,带动身边更多的贫困群众走向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返乡创业典型

  
扶贫争先 他让黄花菜长成“致富花”
   作为从长武县农家走出的一名年轻党员,孟斌无论在教师岗位还是在供热企业工作,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患上再生性贫血后,他对生活仍旧充满信心,回乡发展黄花菜种植并带动2000多名贫困户脱贫。
   孟斌,长武县洪家镇长灵村人,198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咸阳师院毕业。2003年10月在长武县丁家镇中学教书,2004年10月调入咸阳市北区供热公司工作。
   2012年,28岁的他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但他对生活、工作信心依旧,几年治疗下来,他花了60多万元,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开支。但他没有被病魔吓倒,身体状态稍有恢复后,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经过大量市场调研,结合家乡的实际,他决定回乡发展黄花种植产业。
   精准扶贫战役打响后,他积极与镇党委、政府沟通协商,将本村及周边村贫困户纳入,发展壮大黄花菜种植面积,扩大规模,使贫困户脱贫有了长久的项目支撑。针对产品深加工,他自费到省内外考察学习,个人先后投资80多万元,对30多间厂房进行了维修改造。
   如今,洪家镇黄花菜种植面积由60多亩发展到700多亩,深加工后可实现年产值500多万,带动20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

  >>优秀第一书记

  
忙“输血”促“造血” 抓好精准扶贫
   鱼宏军是长武县人社局干部,2016年8月至今,在该县彭公镇孝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先后联系县人社局出资1万元用于孝村“美丽乡村”建设,向孝村捐赠价值5000元联想电脑一台,用于村委会办公。协调有关部门为孝村引进资金18万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协调镇政府及相关部门为该村投资23万元改造排污水渠2000米,投入26万元硬化道路700米,投入100万元新建孝文化广场、戏楼和文化墙。
   抓好精准扶贫通过,既需要外部“输血”式扶贫,也要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为了使孝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他先后向40户果农发放果树剪刀40把,为贫困户送化肥152袋,帮助100名群众办理了就业创业证,为100名群众每人冲洗证件照片5张;开展为贫困群众捐赠衣物活动,捐赠182件过冬衣物;联系爱心企业在孝村小学开展爱心助学捐赠,为75名学生捐赠书包、体育器材等。 华商报记者 王斌 实习生 晏庆乐

  
长武县委书记任杰:
  
擦亮发展成色 厚植民生底色
   长武县共有贫困村9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03万户3.67万人。
   近年来,长武县按照产业到户鼓起“钱袋子”、就业到岗勤劳“换票子”、扶志到根挺起“腰杆子”的思路,打出了一套精准扶贫“组合拳”,有力加快了全县脱贫攻坚步伐。
   2019年是锤炼政治本色、擦亮发展成色、厚植民生底色之年。全县干部把脱贫摘帽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奋力夺取了脱贫摘帽的全面胜利。
   脱贫攻坚战以来,长武县重点发展苹果、核桃、劳务输出三大主导产业和若干个区域特色产业,实现了户均“一长两短”产业全覆盖。还建立了“四个一”产业脱贫保障体系,即在每个贫困村至少“引进一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家扶贫性质的专业合作社、一处产业园区或集中区、一个电商站点”,通过创新产业扶贫载体,先后带动50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
   扎实推进“公益专岗保就业、扶贫工厂增就业、组织转移促就业”三大工程,力争“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旬邑
  “勤劳让我过上红火日子”

   34岁的万银虎是旬邑底庙镇东牛村七组人,两年前,万银虎被识别为贫困户,当时全家4口人的开支让他无喘息之力。扶贫工作队调查后认为,万银虎的致富路还是要从产业上想办法。他将附近村子的养猪场猪粪拉到自己3.6亩的果园施肥,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果品质量。2017年,万银虎又承包了村民11亩低水平果园,请来县果业中心的技术员做技术指导,果树长势良好。
   2017年,他还购置了蜂箱,养起了蜜蜂,目前发展养殖中蜂62箱,繁殖生长良好,增加收入2000多元。“勤劳让我过上红火日子”,万银虎说。 华商报记者 王斌

  >>脱贫故事

  
天天围着养鸡打转转 恨不得自己也能下蛋
   50岁的胡丰库是旬邑县太村镇胡家村人,2013年,他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干部指导下,通过生产自救发展蛋鸡养殖实现脱贫,成为该镇贫困户通过自身能动性脱贫的典型之一。
   据了解,2013年起,胡丰库扎进鸡圈就不愿意出来,没见到效益前他的心情还是忐忑的,生怕再出什么乱子,因此恨不得自己也变成一只能下蛋的鸡。早出晚归一年过去了,在驻村干部帮助下,他顺利地打开了局面,乡邻好友也主动购买、宣传他的鸡蛋,好几个人要求跟他合伙干,生活的天平也逐渐反转。
   如今,他既是饲养员、送货员,还是收银员,天天围着养鸡打转转。去年年底一算,胡丰库刨去养殖成本加上家里的果园收入,实现了家庭年人均收入从2650元到5483元的飞跃。“要脱贫自己首先要动起来、政策这么好,自己再不动就是傻瓜。”胡丰库笑着说道。

  >>返乡创业典型

  
当起“兔司令” 残疾小伙成了脱贫能人
   身患先天性小儿麻痹,但旬邑县贫困户景晓飞并未向命运屈服,凭借着数倍于普通人的努力,他自主创业搞起肉兔养殖产业。在他带动下,不少村民也参与到肉兔养殖,已成为当地努力打造的“一村一品”亮点产业。
   1982年出生的景晓飞是旬邑县职田镇景家村二组村民,他身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2003年7月,景晓飞毕业后返回了老家,开始了他的创业梦。
   2016年5月,他只身一人远赴山东考察肉兔养殖行业,购买了20只种兔开始试养。2016年底,景晓飞家肉兔养殖存栏量首次突破300只。
   2017年4月,在帮扶单位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建议下,景晓飞开始尝试“龙头+贫困户”发展模式,通过产业扶贫打造景家村肉兔养殖基地。在他创业激励下,先后有6户群众发展肉兔养殖产业。2018年,他被评选为陕西省脱贫致富先进个人。在驻村第一书记帮助下,他争取帮扶单位支持,成立了景家村惠福农肉兔养殖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打造了景家村肉兔养殖基地。
   目前,一个现代化、标准化的肉兔养殖场在景家村即将生产运营,将带动更多群众依靠养兔子这个小产业致富奔小康。

  >>优秀第一书记

  
扎根泥土绽放青春 浇灌脱贫致富“幸福花”
   吕英俊是旬邑县水利局业务技术青年骨干,2017年4月,他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来到基础设施落后的底庙镇郭村,面对扶贫驻村的艰苦生活,他积极发挥村党支部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始终充满干劲,为百姓解决一件又一件实事,使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郭村基础设施落后,吕英俊积极跑项目拉资金,先后帮助郭村维修水塔1座,修建生态景观涝池1座,复垦旧桩基地200亩,硬化村级道路14公里,绿化村庄4公里,亮化路灯22盏,并安装了村委会自来水。他同村“两委”利用村上闲置地、沟坡地,因地制宜发展300亩花椒产业园,组织成立旬邑康农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家庭以小额贷款入股,探索年底统一按股分红的产业扶贫路子。他带动群众冷榨紫苏油、菜籽油,创建了底庙镇底韵紫苏油品牌,协同镇电商平台大力发展秦风电子商务中心。
   在第25届杨凌农高会陕西省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成果展上,吕英俊作为旬邑县第一书记代表获得了省市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华商报记者 王斌

  
旬邑县委书记高玉峰:
  
让群众过上更美好新生活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旬邑县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脱贫摘帽目标,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县镇村三级书记一起抓、四套班子一块干、党员干部一条心、上上下下一道上,攻坚克难,加压奋进,如期顺利实现旬邑县整体脱贫摘帽目标。
   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旬邑县结合省市工作重点和年度重点任务,研究制定了《旬邑县2018年决战决胜脱贫摘帽“15511”实施方案》、《旬邑县2019年脱贫攻坚巩固提升“13345”实施方案》,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全力以赴改穷业、挪穷窝、拔穷根、换穷貌,以滚石上山、攻城拔寨的劲头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4-2018年,旬邑县累计实现脱贫12798户47080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8.8%降至0.89%。下一步,旬邑县将脱贫摘帽作为一个新的起点,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质量,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把工作做实做细。

  
淳化
  硬件先行 全力破解脱贫攻坚瓶颈制约

   淳化县位于我省中西部,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南缘,总面积98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山区县、农业县、老区县、贫困县。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251户40189人。淳化县坚持硬件先行,全力破解脱贫攻坚瓶颈制约。坚持产业主导,构建脱贫攻坚支撑体系。按照“县有主导产业、镇有产业基地、村有合作组织、户有脱贫项目”思路,结合“三变”改革,全面推广“1+N”产业扶贫模式,坚持群众主体,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华商报记者 贾令伟 实习记者 赵臻

  >>脱贫故事

  
双臂残疾 他带领乡亲脱贫
   失去双臂的刘斌以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通过养羊带领家人走上致富路。同时,带动更多乡亲一起走上富裕路。2018年12月,刘斌入选“中国好人榜”。
   刘斌15岁辍学打工,2003年,一场意外轧断了他的双臂。此后,他从练习吃饭、上厕所这些最基本的技能开始,重新适应生活。为了养家糊口,他开始养羊,后来又学习贩羊。“开始的时候,我就把两只羊拴在腰间,把孩子扛在肩头,每天放羊、照看孩子两不误。”
   2015年,县领导了解到刘斌的情况后,鼓励他不断提升养殖技术和规模,还立足实际帮助他填报了贫困户的各项材料,解决了他扩大经营的资金问题。养羊贩羊之余,刘斌家日子一天天变好,不仅盖了新房,2017年还顺利脱了贫。2018年3月,刘斌发起成立了淳化博涛养殖专业合作社,吸收了6户村民加入,其中包括3户贫困户。淳化县委、县政府也帮刘斌拿到了产业补助等9类政策补助。
   目前,通过各项扶贫项目资金,淳化县正在投资近300多万元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养殖场,将覆盖100位贫困户,并由刘斌带领大家运营。

  >>返乡创业典型

  
“爸爸的苹果”带领乡亲脱贫
   刘阿娟,淳化县官庄镇申阳村人,曾是北京自媒体的编辑,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辞职回到淳化老家,变身职业果农;她创建的“爸爸的苹果”果业品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
   2014年5月,由于父亲生病,刘阿娟回到家乡,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带着爸爸种苹果。她发现,因为家乡地处偏远,村民们只能在家等着果商上门,价格往往被压得很低,有时甚至亏本贱卖。“为什么不能借助新媒体优势来销售苹果呢?”刘阿娟把自家10亩果园变成了试验田。她坚持让苹果自然生长,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并打破传统销售模式,把苹果从地头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她学习网店和微店的经营方法,将自家的苹果命名为“爸爸的苹果”,一方面寄托着自己的亲情和爱,另一方面也让消费者像吃自家饭菜那样吃上放心苹果。她的故事和健康理念打动了很多网友,“爸爸的苹果”成了“网红”,每公斤价格40元,从2014年9月到年底,不到4个月时间,她就卖掉了2000多箱精品苹果。
   随着“爸爸的苹果”销售量日益增长,刘阿娟带领村里的果农建立了淳化全球香苹果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入社群众已有26户,其中贫困户15户,苹果销售额已累计近300万元,贫困群众年均增收十多万元。2015年,合作社还分别荣获了咸阳市和淳化县“优秀电商企业”称号。2016年初,刘阿娟的父亲去世,许多社员都担心她是否还愿意继续把“爸爸的苹果”经营下去。“‘爸爸的苹果’是因为对父亲的那份爱而成立的,如今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但是爱依然在,我要继续做下去,为了那些和我一起努力的人。”

  >>优秀第一书记

  
心连群众办实事助脱贫
   大槐树村位于淳化县石桥镇,这里农业基础差。北京中国银行总部驻淳化县大槐树村第一书记王剑峰刚到村里,积极走访调研,争取中国银行“村容村貌综合治理项目”资金76.5万元,垫沟修广场、安装110盏太阳能路灯,建起标准化卫生室,同时实施了水厕建设。在中行仅有37万元资金铺底的情况下,王剑峰带领村干部和党员四处“化缘”,发动党员干部义务帮工,最终建成了4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党组织阵地。
   一年的时间里,王剑峰带领“四支队伍”,累计推动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民生扶贫、教育扶贫等大小项目18个,协调投入各类资金和物资395万元,直接受益贫困群众220余人。
   “今年,我要为村民办17件实事,我们有信心年底全部为村民兑现!”王剑峰郑重地说。 华商报记者 贾令伟 实习记者 赵臻

  
淳化县委书记刘涛:
  
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助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
   淳化县积极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突出“精准、安全、绩效”主线,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审计工作,重点安排政府关注、百姓关心以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进行审计,全力助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
   坚持把高标准的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注重在“精准”上下功夫,吃透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优化查核流程,全面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
   围绕扶贫脱贫要求,对涉及扶贫单位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进展情况、扶贫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情况、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情况,逐单位逐项目进行查核,逐条筛查数据疑点,确保扶贫审计工作审深审透,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