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6月28日] -- 华商报 -- 版次:[Y5]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陕西最美城市

汉中:奋力打造“三市” 决胜全面小康

2017年2月,汉中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指出:着眼实现“六个真美汉中”、追赶超越各项目标任务的有机统一,将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更高水平建设“三市”,升华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陕西最美城市。
   新的“三市”建设是历届市委执政理念思路的继承发展和系统提升,是新一届市委立足汉中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谋划的目标愿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五新”任务,奋力追赶超越、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的生动实践,是引领全市人民加快富民强市、决胜全面小康的动力源泉。它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契合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标示着一座城市的光荣和梦想。
  >>区域中心城市
  有强劲的动能,也有足够的信心

   观大势方能谋全局。汉中处于西安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圈的中间,属于典型的省际边缘区城市。同为陕甘川省际边缘区的广元、巴中、达州、安康、陇南、天水等城市,也都在暗暗比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均提出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汉中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不优、城乡一体化进展慢、县域发展不平衡、脱贫攻坚任务重,这些问题困扰着前进中的汉中。审视自身基础,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有强劲的动能,也有足够的信心。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夯基蓄势,汉中综合竞争实力稳步提升,生态和文化潜能进一步释放,交通瓶颈不断打破,承接东西、贯通南北、进入华中的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兴汉新区建设全面提速,“一环两城三园四极”等“三大类项目战略支撑体系”稳步构建,洋县现代材料产业园、镇巴天然气勘探开发加快推进,民用飞机产业、石墨烯开发、天坑群地质遗迹保护利用前景广阔,经济多业驱动、多点支撑的特征更加明显;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发展机制持续优化。“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良好开局。汉中展现出厚积薄发、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持续走在追赶超越上升通道。
   从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来看,汉中市已形成了以现代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食药、旅游文化、高科技、天然气“六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新型“六大产业”。近年来,“六大产业”健康有序推进,汉江产业园区成功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航空智慧新城、洋县现代材料园和清洁能源产业园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建设中的褒河物流园区是全省规划的七大物流园区之一。“两汉三国文化”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全域旅游蓬勃发展,日益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国家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新材料、生物制药、民用航空等产业发展,也为汉中壮大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为了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汉中先后出台了《汉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汉中市西汉三遗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东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措施,并公布了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突出创新,解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资源分散、分隔、分离状况,汉中首次提出了统筹科技资源概念。随后,汉中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加快创新能力建设的决定》《汉中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并决定建设汉中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近几年来,汉中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居全省第4位,设立了汉中循环经济研究院,培育37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50余种高新技术产品,大运飞机、数控机床、应变式传感器等在国内或国际处于领先水平。
   千年大计,教育先行。就城市科教文化发展基础与陕甘川毗邻地区城市相比较而言,汉中教育支出为453668万元,位居第二;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为37561人,位居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为21100人,位居第五;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为0.62人,位居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170亿元,位居第一;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为2.52个,位居第一;汉中科研经费投入量为12.46亿元,位居第一。从以上数据来看,与其他城市相比,汉中具有明显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地位。 徐康清 陈敏 刘利/文

  
>>文化旅游强市
  “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全面叫响

   著名学者余秋雨来汉中时曾动情地说:“全体中国人应把汉中当做自己的老家,每次来汉中当做回一次老家。”2000多年的历史,赋予了汉中深邃厚重的“历史文脉”。汉中市经过精心挖掘,确定“汉、古栈道(石门栈道)、龙岗文化、拜将坛、张骞、定军山、石门十三品、朱鹮、汉调桄桄、汉中仙毫”十大文化符号,全面叫响“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形象品牌。
   经过持续宣传,“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形象迅速走进民众、深入人心、广为传播,有效激发了市民对汉中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坚定了实施文化名市战略的信心和决心。
   去年,“汉风秋月”中秋晚会、“天汉传奇”实景演出广受好评,天汉湿地公园醉美芦花成为“网红打卡地”;国际留学生感知汉文化活动联通中外;首届朱鹮国际论坛、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产教城融合发展论坛、全球旅游推介暨世界旅游小姐总决赛成功举办,汉中进入“高光时刻”。
   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汉中市走出了一条全域旅游发展的“汉中模式”。按照“全域汉中、全域景区”的理念,委托国内顶级旅游规划单位科学编制了《汉中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一核、两路、六组团”空间布局,确定重点文旅项目50个、总投资470亿元。注重旅游规划与城市、交通、国土、扶贫等规划衔接协同,大力推进以旅游为引领的“多规合一”,确保“点有特色、线成体系、面具规模”的产业体系。
   汉中市以“旅游+”为抓手,深入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延长旅游链条,扩大旅游规模。 通过“旅游+农业”,促进脱贫攻坚。
   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特色观光、体验农业,改善了农村环境。建成花果村、徐望荷园、圣水牡丹园等一批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全市建成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县镇村、美丽田园)19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1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21个,省、市文化旅游名镇12个,“农家乐”1100余家,汉中市入选“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
   通过“旅游+文化”,提升旅游品质。深度开发休闲旅游,抢抓国家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机遇,大力实施旅游休闲项目“八大提升工程”。坚持把文化贯穿于全域旅游发展全过程,深入挖掘利用两汉三国文化,加快推进“大汉中、古栈道”文化旅游品牌建设。

  
>>陕西最美城市
  增强市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打造生态自然之美——陕西最美城市的基本要义。冬日,在汉中天汉湿地公园里,小岛、滩涂、河流、草地……虽不似春夏般美不胜收,然而她的清寂之美,却依然能让广大市民走出喧嚣,享受自然的宁静。人们沐浴着暖阳,或散步小憩,或三五闲谈,人在水上走,景随脚步移,祥和而安逸,恬淡而幸福。
   天汉湿地公园的成功实践,只是汉中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巩固绿色生态屏障的一个缩影。资料显示,自2012年冬汉中罕见的候鸟三趾鸥来汉江越冬、2013年汉江江面首次发现20余只斑头雁以来,汉江流域有记录的鸭科鸟类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循环发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致富增收的关键点,已深入每一位汉中人的心里。
   打造经济活力之美——陕西最美城市的关键要义。2016年以来,在城固江湾扶贫产业园建设现场、洋县有机红薯种植示范基地及仓储施工现场、宁强青木川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创建现场……一批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彰显了汉中经济发展的活力和追赶超越的激情。
   2018年,汉中实现生产总值1471.88亿元,增长9.5%、增速居全省第2位、连续七个季度稳居全省前三。规上工业增加值494.01亿元,增长14.5%、增速居全省第3位。
   打造社会和谐之美——陕西最美城市的实质要义。在天汉大地,和谐是全社会群策群力,奋勇争先,积极投身“三市”建设,努力实现追赶超越的底气和优势。
   实施“放管服”改革,让公共服务更加贴近群众。今年以来,汉中大力推行包括行政审批在内的“五张清单”管理制度,编制并公开市县镇三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市级44个部门保留行政权力事项3508项,分类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112项。2013年以来,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从520项精简到197项,累计精简323项,精简率达62.1%。
   打造生活幸福之美——陕西最美城市的根本要义。近年来,汉中市全力以赴打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保卫战”、国家园林城市验收“攻坚战”、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巩固“总体战”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久战”“四大战役”,以此作为建设陕西最美城市的有力抓手,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功能,提升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水平,增强市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各县区农村环境整治,垃圾、污水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脏乱差突出问题基本得到遏制;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打造了一批生态绿色景点景观,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挖掘乡村文化,建设文明家园,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明显改善。 陈振华 王兴 孙崇政 任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