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6月26日] -- 华商报 -- 版次:[A1]

东方宝石 架起友谊桥梁

友好之轮 和美世界——朱鹮文化展
   今起至6月30日在日本大阪亮相
   这是中日韩朱鹮相关资料
   第一次共同在日本展出

   38年前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是如何在陕西洋县被发现的?
   国内朱鹮数量现增至3000余只
   守护者们付出了怎样的心血?
  

   “友好之轮 和美世界——朱鹮文化展”6月26日起在日本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馆开幕,展期至6月30日。本次展览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陕西省林业局、汉中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华商传媒集团承办。
   展览主要分和韵自然、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和美世界四大板块。展品涉及档案文献、实物资料、珍贵影像、艺术作品、手稿、文创等,以中、日、韩三个国家为主,内容详实丰富,这也是中日韩朱鹮相关资料第一次共同在日本展出。
   展品包括世界上最早公布朱鹮重新发现的文字记载资料、中国地方政府第一份保护朱鹮的文件、世界各国发行的朱鹮邮票、朱鹮重新发现者刘荫增先生的手稿、中国第一部《朱鹮》电影的视频揭秘、中日韩三国关于朱鹮的文创作品,以及中日韩俄四国少年儿童的朱鹮绘画作品等。
   展品也充分体现了中日友好情缘,比如日本友人送给中国小学生的朱鹮木刻模型、日本友人寄给中国的贴着日本朱鹮邮票的明信片、日本朱鹮故乡的知名报纸《新澙日报》30年来关于中国朱鹮在日本的报道资料、中日朱鹮之乡的友好互动资料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鹮“龙龙”的标本。1994年9月,中国出借给日本一对朱鹮“龙龙”和“凤凤”,当年12月,“龙龙”在日本佐渡饲养中心死亡。1995年6月,“龙龙”(标本)和“凤凤”由日本派专人送回它们的故乡陕西省洋县。这也是“龙龙”标本从日本归来24年后首次赴日。
   本次展览还设有多种互动体验,观众可通过VR影像身临其境地体会朱鹮栖息地的风光、朱鹮的美丽,在朱鹮音乐台还可欣赏中日韩三国的朱鹮之歌。由于朱鹮是濒危保护物种,很难近距离接触,展览专门制作了与朱鹮同等重量的朱鹮抱偶,以便观众和朱鹮亲密接触。

  
揭秘
  
为何选中朱鹮?
  它象征着爱与和平

   一个“和”字,舒展着朱鹮文化的活力青春。
   大秦岭,一座连通中国东西、和合中国南北的伟大山脉。朱鹮,从大秦岭飞来的生态精灵、和平使者。“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展翅高飞的朱鹮,向世界亮出了大秦岭的生态与人文魅力。

  朱鹮是与人共生的物种

   朱鹮,古称朱鹭,俗名红鹤,是亚洲东部特有鸟种类,素有“东方宝石”、“吉祥之鸟”等美称。朱鹮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只翅膀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翩若惊鸿、惊艳人心,可谓“鸟中美人”。朱鹮对栖息环境十分挑剔,被称为“会看风水的鸟”,它不会说谎话,哪里环境好就往哪儿。朱鹮的栖息地有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水田、河流等供其觅食;第二必须有高大的树木供其筑巢;第三必须有人家,和其比邻而居。
   1981年,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陕西省洋县被发现时,引来了无数世人瞩目。38年后,全球野生朱鹮种群足迹遍布中日韩三国。翱翔于东亚天际的朱鹮,传承着大秦岭的生态野性和厚重文化,承载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和新时代生态文明观。
   大秦岭是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当年的7只朱鹮,印证了大秦岭也是朱鹮的最后庇护地,并为人类拯救朱鹮留存了最后一线曙光。从“再发现”,到“拯救”、“保护”、“繁衍”、“兴旺”,历经诸多坎坷,朱鹮保护取得决定性胜利,并成为人类生态文明史上拯救濒危物种成功的典范,也为人类自我反思、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未来行动提供了机会窗口。
   朱鹮是稀有的美丽鸟类,具有非常高的物种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朱鹮能带来吉祥,朱鹮终生实行“一夫一妻”制,也被称为“爱情之鸟”,成为坚贞爱情的象征。

  和平之鸟、外交使者

   朱鹮保护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又被世人誉为“政治之鸟”和“外交使者”,架起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交流的桥梁。
   多年来,国际社会对朱鹮保护极为关注,日本等1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保护组织官员纷纷到保护区进行考察,开展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朱鹮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韩国,使两国已经灭绝的朱鹮种群重新得以恢复。如今,朱鹮已成为中国自然保护的象征,国际交流中的“友好使者”。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已将来自秦岭的11只朱鹮赠送日本和韩国,其中日本7只,韩国4只。目前,日韩两国已成功实现朱鹮野化放飞,日本人工饲养和野生朱鹮数量合计达到500余只,韩国的朱鹮群体已经达到300余只。
   人间精灵飞舞青春倩影,东方宝石架起友谊桥梁。以“友好之轮和美世界”为主题的“朱鹮文化展”走进日本大阪,礼献所有以“和”为追求和信仰的人们。这是新时代的文化盛事。此次展览对朱鹮及朱鹮文化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示,旨在进一步推动以朱鹮为友好纽带的国际文化交流,找到以朱鹮为载体的国际协作新机遇,在合作交流中互学互鉴互信……

  
从仅发现7只到3000余只
  朱鹮38年“新生路”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但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多国朱鹮相继灭绝。直到1981年5月23日,7只野生朱鹮在洋县被发现。
   38年来,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科研人员先后攻克多项关键性技术难题,建立了日渐完善的保护体系,朱鹮走上了“新生之路”。

  曾经失去——朱鹮在多国相继灭绝

   1974-1977年,俄罗斯西伯利亚关于野生朱鹮的记录消失;1979年,朝鲜半岛朱鹮在板门店销声匿迹;1980-1981年初,日本将仅存的5只朱鹮捕捉笼养,野生朱鹮种群在日本绝迹;2003年,饲养在日本佐渡朱鹮保护中心的最后一只名为“金”的朱鹮死亡,宣告日本本土朱鹮灭绝。
   1930年以前,中国14个省份可以普遍见到朱鹮;1950年前后,在陕西、甘肃一些地方还可以见到觅食的朱鹮;到了1960年,中国鸟类学家只在秦岭采集过标本;1964年之后,再也没有任何有关野生朱鹮的消息。

  唯一希望——世界仅存的7只朱鹮
  1981年在洋县被发现

   1978年11月,中国国务院环境委员会正式委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织野生朱鹮调查,研究员刘荫增担任调查组负责人,按照中国朱鹮历史分布区展开全面搜寻。历时3年,调查组行程5万多公里,足迹踏遍14个省份,终于在1981年5月,在大秦岭深处的陕西洋县一个仅有7户人家的村庄发现了当时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中国陕西省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的新闻,顿时轰动世界。这7只野生朱鹮,成为世界朱鹮种群复壮的唯一希望。

  保护之路——陕西全力保护朱鹮
  朱鹮数量已达3000余只

   朱鹮保护之路开启。38年来,陕西省洋县不断加强朱鹮救助和人工繁育研究,先后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探索出一整套朱鹮人工饲养、繁育和疾病防治的技术方案和标准。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朱鹮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展的朱鹮环志标识、种群谱系、人工繁育、代孵代养、野化放飞等科学实验,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为增强朱鹮抵抗风险的能力,避免因一个地区发生流行疾病,导致朱鹮种群遭受灭顶之灾,陕西在秦岭北麓的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建立了异地种群。并在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部署下,先后在河南、浙江、四川、北京、上海等提供了朱鹮人工繁育种源,建立起多处地理隔离的朱鹮异地种群。
   为实现我国朱鹮保护拯救工作由“抢救性人工繁育”向“扩大栖息地”和“增大野外种群”的历史性转变,2004年以来,陕西先后在秦岭南麓的洋县华阳、宁陕县寨沟,秦岭以北的铜川耀州、宝鸡千阳等地实施朱鹮野化放飞项目,放飞朱鹮185只,均已成功繁育子代,建立了多个野化放飞的自然种群。
   除此之外,各级政府和朱鹮保护区先后采取禁止开矿、狩猎、砍伐林工,禁止在稻田使用农药、化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措施,保护巢区林木和湿地资源不受破坏。38年来,保护区先后救护野生病伤朱鹮近500只,抢救成活300余只,成活率达65%;累计人工孵化朱鹮600余只。目前,保护区内朱鹮繁殖数量年增长21%,种群质量稳步提升,已基本摆脱极危状态。在全国范围内,种群数量也已达到3000余只。 本版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毛蜜娜 赵瑞利 采写 摄影 杨继焱
李仁義 张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