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6月18日] -- 华商报 -- 版次:[C3]
文化热点 书画家、太极拳家梅墨生病逝

引发养生话题热议

锻炼无益长寿?不能片面解读
6月14日,梅墨生因肠癌去世,国内书坛、画坛皆惊。梅墨生兼事书法、国画创作与近现代艺术研究与评论,诗文亦佳,他还是太极拳名家、中国武术七段、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在他去世后,有评论家发出“锻炼养生无益长寿”的言论,进而激起文化圈人士强烈反弹。一来认为此言论对逝者不敬,二来锻炼养生与长寿究竟有没有关系,再度成为话题。
  觉公长逝
  最后的文字充满对世界的眷恋

   梅墨生,1960年生于河北迁安市,号觉公,斋号为一如堂,曾师事宣道平、李天马、李可染等先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国家艺术科研课题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他的微信朋友圈定格在2019年5月18日,标题是《失眠》:“人生有似紫藤花,结痂、枯萎,把花架也拉歪啦,有时把寂寞填满院。人生有似莫名雨,未下时弥漫着郁闷,降下时半夜里透着爽利。透过幽窗看去并不富丽的庭院,紫藤花又茁壮了,还有竹子、牡丹、玉兰花相伴。此刻,找不到曹洞禅的洞澈;此刻,寻不到任何得与弃,只有可怜的飘浮的心。失眠。”字里行间都是力透人生画布的笔触,点点的刺痛。一年前,梅墨生还曾来陕,与新朋故交畅游山川。恶疾染身后,在医院“闭关”养病期间时而作诗,或谈艺论世,或记叙病榻所感,或表达生活美好。
   梅墨生14岁习长拳,15岁师从隐逸武师俞敏习内家拳。25岁始习太极拳,为著名太极拳家李经梧入室弟子。2014年7月,他曾在西安做客一档访谈节目时分享文武兼修的心得体会,“中国文化是一种修为,一种由内至外的精神焕发,它是与生命同步的,它不是急功近利的。与之同道,太极拳柔外刚内才是功夫,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内固才是太极拳窍要。”2016年12月,他在合肥一次讲座中表示:“我想放慢生活节奏,更加注重健康养生。只有身体好,好的理念才能慢慢实现。”然而壮志未酬,罹患肠癌的梅墨生在与癌症搏斗半年之后,于6月14日下午与世长辞。

  众说纷纭
  太极拳家去世引发养生话题

   梅墨生去世消息传出,网络上就有一些言论表示,太极、武术养生对长寿无益。其中艺术评论家陈传席在朋友圈发表言论称,中国历史上注重养生的名人嵇康、谭延闿只活到四五十岁,而太极名家平均寿命60多岁。秦始皇遍寻养生秘方也不长寿。陈传席还搬出杨振宁、周有光两位当代长寿名人举例说,凡是长寿人全部不锻炼。
   此番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回击陈传席此言对逝者不尊;有人称其说法不科学;更有人抽丝剥茧找出梅墨生曾经对陈传席的艺术批评之语:“陈传席等理论家为画只是消遣而已,与真趣无关。”据此指摘文人相轻。
   梅墨生在文艺评论上的确敢于直言,对中国书画有着清晰的文化立场。他认为:“中国画很看重笔性笔味,是如同生活中的人品人性之重要一样。”所谓“笔性”,“习惯上指称为画者对笔的自然感受与把握习性,它很本质,本质到可以窥见画者的心理素质与综合技术训练程度。所以说,通过欣赏把玩笔性笔味,可以进一步深度理解画者的‘人文’,中国画是非常强调人文品质的。”
   谈艺术教育,他说:“中国画教育的失败就是没有培养出真正中国画的人才……(全国美展)中国画的展厅入选作品没有中国画的写意作品。而写意画是中国画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就值得我们思考。”
   他对国外名家的为人画作也常作石破天惊之语:“毕加索的‘艺’胜于‘文’,拿中国人品格调的传统标准来衡量,他很难成为一流的艺术家;可在西方,游戏规则不同,认识不同,所以不妨碍他当一流的艺术大师。”
   而发表“锻炼养生无益长寿”言论的艺术评论家陈传席,近几日并未继续回应此事。华商报记者尝试加其微信,但未获对方回应。

  专业观点:锻炼不会必然长寿 但对长寿有积极作用

   抛却梅、陈二人在文艺评论层面上的恩怨,单就养生长寿来说,太极拳等武术锻炼是否有用呢?
   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苟波教授表示,长寿与否取决于诸多因素,有内因与外因,仅就梅墨生病逝个案就说“锻炼养生无益长寿”,结论太过于片面。同理,用杨振宁、周有光两位举例,说“凡是长寿人全部不锻炼”一样偏颇。从普遍规律看,长寿人群在基因方面有先天优势的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后天因素。“目前研究认为,诱发癌症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还有环境、年龄、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健康的后天因素主要是: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生活规律、定期体检和保健。”
   另一方面,苟波教授肯定运动锻炼本身对人体的寿命延长有积极的作用,他说:“‘运动’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是专指体育锻炼。‘体力活动’包括了日常基本的劳动、工作、锻炼健身等多种形式,都会有体力消耗。目前研究认为,长寿的人大多数都有足够的体力活动,不一定非得是运动锻炼。”他进一步解读,从体力活动量上可以把人群分为运动过量、运动适量和运动不足三类。结果发现,适量运动的人最健康。运动员的运动机能最强,但由于运动过度消耗,容易产生多种运动伤病,影响健康。而多数普通人往往处于“运动不足”,好发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因此,养生提倡在运动和饮食上都要讲究“适度”。
   对于普通人而言,怎样锻炼是适度呢?苟波教授介绍:“一般认为,运动的门槛是每天6000步的运动量,这只是最基本的体力活动要求。建议根据个人的健康、年龄、运动能力、目标,可以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这样运动最为安全、有效。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建议普通人每周参加中等强度有氧运动3-5次,每次至少30分钟;每周进行力量耐力锻炼2-3次。”
   苟波教授特别提示,所有运动都是双刃剑,要充分评估自己的承受能力再去运动,把握好自己运动的“度”,“比如打太极拳、瑜伽等锻炼方式,太过讲求动作难度容易对骨骼、关节造成负担。一些喜欢跑步的人甚至运动成瘾,不断给自己加运动量,往往会运动过度带来损伤。” 华商报记者 路洁

  
墨生风骨
  张渝
   画家很多,但如梅墨生那样在绘画理论、实践以及武术等多个领域都徐婉而不失态度的画家实在不多。梅墨生徐婉的笔墨总有着鲜明的审美态度,那便是对于士气的期许、对于风骨的向往。因了鲜明的审美态度,他的文字,静静地、严肃地成长为一种学术的形象。叶芝说:“书写得恰到好处时,就像一只盒子关闭时发出的喀哒一声响一样。”
   如果说梅墨生的理论文章讲求更多的还是文人骨气的话,那么,墨生的绘画则更多地讲求文人的风雅。风雅之中,墨生讲求枯、瘦、寒、俭。墨生的风骨很少李白式的豪侠,也少有陶潜的“万里来归,洒然无求”,他多的是前文所说的“徐婉”与“态度”。如果说“徐婉”是一种内蕴的艺术格调,那么“枯瘦寒俭”则是外显的艺术态度。
   截至目前,对墨生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他对于“枯瘦寒俭”的理解大多来自于传统士大夫的文化想象,其笔墨图式来自于书卷而非丘壑。然而,这样做的缺陷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在进行大制作时,墨生还缺少更多的方法。毕竟,书斋里的文化想象与文化操练还是欠缺大地的支撑。既然如此,墨生为什么在这一阶段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呢?
   通过读书的训练与积累,墨生在很高的起点也就是前人的书卷里打开了自己的文化想象,并由这种想象完成了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然而,古人还说“行万里路”,或许,墨生并不是有意按照古人的设计来完成自己的学术努力。但是,他的努力亦即本文所说的他的第二个创作阶段,却在创作方式与作品形态上契合了古人“行万里路”的治学途径。
   梅墨生说,“我写生时,不欲以成规成法为之,因景立法,由感成图”、“是对形与意、貌与神、气韵与丘壑、自然与画理关系的一个思悟过程……是艺术研究与理解的一个途径和方法。”应该说,此“途径与方法”是梅墨生对于自己第一阶段创作的一次方法论意义上的反思与超越。从他后期的写生作品看,其作品图式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简约,但已经试图在以往“枯瘦寒俭”的审美风格中融入雄阔与深厚的美学元素。这样的一种“试图”并不表明墨生准备背离自己以往的审美原则,他只是想在自己的审美原则里更加圆融地表达一种正大的气象。
   梅墨生极简的笔墨与图式中不无渐江与八大的影子。但是,在渐江的清冷、八大的孤傲之外,梅墨生表达了一个现代人的怡然自得以及由此而来的温暖与自信。如果说,八大山人是由孤单而怨而傲的话,那么,墨生则是因孤单而清而静。那是浮生幸有半日闲后的庆幸与喜悦。
   客观说,试图“气概成章”的梅墨生在性情深处还只是一位书斋里的文人艺术家。因此,他的写生,只是其作品中的美学元素而非美学风格。由于遽(jù)然离世,梅墨生没能完全在自己作品中构筑起其风骨的雄阔与深厚。古人“千古文章未尽才”的遗憾再次给了梅墨生。遗憾。 (稿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