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6月14日] -- 华商报 -- 版次:[B4]
华商读书会

给六月里的童心

六月一日,是少年儿童的节日,但最流行的祝福却是唤醒你我的童心。所以,六月的所有日子,都给我们深藏的童心吧。一组图书,适合送给自己,也适合与孩童同读,给童心一份探索,给童心一片故土,给童心一个榜样,给童心一种守护,给童心一本经典……
  >>给童心一份探索

  
李淼、刘慈欣对谈:站在更高维看《三体》
   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是迄今在中国出版的影响最大的华语科幻小说。其魅力主要来自作者宏大的想象力、难以预测的情节以及幻想的主题。
   李淼,理论物理学家,畅销科普作家。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硕士学位。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作《〈三体〉中的物理学》获得世界华人科普金奖等多项大奖,少儿科普《给孩子讲量子力学》获得文津图书奖,《给孩子讲宇宙》《给孩子讲相对论》《给孩子讲时间简史》也深受读者欢迎,屡获大奖。
   问: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三体》这本小说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李淼:我觉得还是探索各种可能性,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大刘(刘慈欣)对现代物理学特别熟悉,这令人吃惊,他想探索现代物理学给我们未来提供的可能性,我认为这是大刘写科幻的主要目的。我还是比较了解大刘的,通过阅读他的小说和跟他的私下交往,我觉得他的科幻文学重点不在文学,而是在可能性。
   问:在你眼里大刘是什么样的人?
   李淼:我觉得他首先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你看他今天穿得已经是比较好的了,平常更邋遢(笑)。我跟大刘完全相反,我现在越来越讲究,不知道是缺点还是优点。反正每个人都不一样,从这点我就觉得大刘是非常单纯的人,包括他看电影、看小说,涉猎都比我深和广。另外,我觉得大刘对人比较直率,当然这跟他为人单纯有关系,他有什么说什么。有时候记者问他,我还打打马虎眼,他就是直说。私下聊天他也是这样的。我跟大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俩都喜欢运动,大刘每天要跑十几公里,我大概坚持了两三个月每天跑十几公里,但是最近我不怎么跑,因为我开始在家健身了,举哑铃之类的。这点是我跟大刘相同的地方。
   问:说到这里,我想问一下大刘,你第一次知道自己的《三体》被一个有名的物理学家细细研读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刘慈欣:科幻小说严格来说是大众类型的文学,它不是面向科学家的,也不是面向高端读者群的。我不怕他看了之后挑出一大堆的漏洞,这个是不可避免的,漏洞太多了。你到科幻里面挑漏洞,算是来对地方了。科幻小说绝对不是写给科学家看的,更不是写给同一个专业的科学家看的。我觉得小说能作为一个引导程序,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现代科学的内容和现代科学展现的世界观上面来。但是如果人们想真正得到比较准确的知识和比较准确的现代科学的内容,还要靠科学家来进一步地工作,就是进一步地写出面向大众的科学传播著作。《〈三体〉中的物理学》因为《三体》而写,但是它的视野远远不局限于《三体》这本小说,它只是把《三体》作为一个平台,把这个平台当作一个起点向大家全面地介绍与之相关的现代物理学、现代宇宙学这些尖端的知识。
   问:你说这是一本比科幻小说更神奇的科学传播著作,请给我们说说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刘慈欣:其实我觉得,科幻小说可能是由科学催生的,它可能从科学中开发文学的故事资源。科幻不是为了普及科学,恰恰相反,它是借助科学来丰富自己的故事资源,来构造更好的故事。其实真正说到最好的故事,科学本身讲出来的故事,包括科学史、科学发现的整个历史的故事,以及科学所发现的大自然的奥秘,那种很神奇、很曲折的状态,比真正的文学故事更神奇。科学,特别是现代科学表现出来的神奇感,远比奇幻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神奇感要强大得多,可惜我们一般人很难了解科学,特别是现代科学在数学上过分复杂了,尖端了,除非穷尽毕生精力,否则一般人很难去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科幻表现出来的科学神奇感就像洞穴中的影子一样,都是很间接的东西,真正的震撼性的神奇感是科学本身表现出来的,但是我们如何努力把现代科学的神奇感和世界观,展示给现代的公众和普通的读者,这确实是科幻文学和科学传播面临的巨大挑战。
  
>>给童心一本经典
  
与《本草纲目》一同生生不息
   天地间,熙熙攘攘,大家总在忙碌着。但在每一个清晨、黄昏,在每一个清风拂草、骤雨初歇、花落叶黄的季节里,总会有一些足迹逗留在静谧的草木世界里。
   有人说,春天的花都在蓄势待发,只需一缕阳光,便可炸开一片芬芳。春天的种子都是有故事的:去年被遗弃在地里的向日葵种子,直接在腐朽的花盘上发芽;枹栎的壳斗果在岩石的缝隙间华丽变身;田埂边籽实饱满的野燕麦是冬天开的花、结的子。白雪消融,童话的种子在发芽。
   也许是我们行走在成人的世界里,脚步太匆匆了,走过了春夏秋冬,忘却了草木年华,而万物始终以它不变的姿态生生不息。谁为草木驻足,谁为花果沉醉?我想谁也比不了明代的李时珍,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书中记载了一千八百九十二味医药本草。而三百年后,日本江户时代著名本草学者——岩崎常正,亦历时二十余年,以精湛之画工,完成精致的《本草图鉴》。今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生生不息》,便是二者的完美结合之作,267幅精丽手绘原稿,267种名物简要注释,300句本草经典对白,让我们去品味人间清欢,发现本草之美。
   在这古老的文字、精美的绘图中,草木以它们独特的姿态生生不息。古书中记载,艾蒿有“清热、凉血、解暑、祛风”等功效;民间有“五月初五采艾蒿”之说,因为这段时间采的艾草,药性最好;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1971年发现从蒿草中萃取的青蒿素,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2015年10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位科学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因利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创制新型抗疟药。
   行色匆匆中,流逝的是往日的纷繁,沉淀的是自然的永恒。寒来暑往,冬去春回,周而复始,愿生生不息! 文/江陵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