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5月09日] -- 华商报 -- 版次:[A1]
人物访谈 华商报专访华语乐坛教父级音乐人姚谦

“记录时代并不是要写很宏伟的歌词”


  人物访谈
   他是华语乐坛教父级音乐人。三十年的音乐经历中,他创作了词作600余首,创作了《我愿意》、《味道》、《鲁冰花》等经典作品,打造了李玟、萧亚轩、江美琪、侯湘婷、刘若英等乐坛红人,挖掘了赵薇、袁泉等影视人在音乐上的气质。并曾执掌索尼唱片、维京唱片的华语音乐产业,他就是姚谦。
   更多的人熟悉姚谦,是因为那些令人耳熟能详的歌曲。从《鲁冰花》到《我愿意》,从《味道》到《原来你也在这里》……姚谦的名字,出现在王菲、林忆莲、萧亚轩、蔡健雅、刘若英等众多歌手的故事里,成为华语音乐歌迷脑海中的经典烙印。日前,姚谦来到西安言几又·迈科中心旗舰店,为新书《我们都是有歌的人》造势并接受了华商报、华商网的专访。
  《鲁冰花》
   我知道半夜的星星会唱歌
   想家的夜晚
   它就这样和我一唱一和
  
   我知道午后的清风会唱歌
   童年的蝉声
   它总是跟风一唱一和
  
   当手中握住繁华
   心情却变得荒芜
   ……
  《我愿意》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如影随形
  
   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
   转眼 吞没我在寂默里
  
   我无力抗拒 特别是夜里
   想你到无法呼吸
  
   恨不能立即 朝你狂奔去
   大声地告诉你
   ……

  有时觉得写歌词容易
  有时觉得很难

   华商报:作为华语乐坛中一位著名的文人,写书和写歌词目前更喜欢哪一个?两者之间应该有很多联系吧?
   姚谦:所有的选项都是困难的,因为我是双子座。一度以为写歌词容易,也有一段时间觉得写歌词很难,那时候有机会被邀约在报纸上写专栏,发现这是一种很好的感受,你在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不论是主观感受还是一些纾解,或者观点的获得,这种感受和写歌是不一样的。我更多的时间是由着自己所要而行,用很多时间旅行和阅读。因为生活而发生的感想,增加了我写专辑的产量。这些“量”也就集结成书。
   华商报:近年来的歌词创作不算多了,目前的安排和计划是什么?
   姚谦:写歌这些年跟很多年轻的、新出现的艺人合作,我觉得更有趣,他们是这个年代的人,可以帮助我用年轻一点的眼光看世界,这是好事。写的没有以前多,这跟产业有关。因为音乐平台兴起之后,创作音乐的模式和完成的方式不太一样,我也比较考虑写的动机了。两年前和黄绮珊的《Safari》是成熟之后对爱的感悟。刘若英就唱不了,黄绮珊就有说服力,写这个事情就是更多因缘际会。我更随缘了。但是写专栏就比较主动,发生什么,到哪旅行,想分享什么,都很主观,主动性更强。

  大学宿舍最后一张海报是罗大佑

   华商报:歌词写作肯定会为写作对象定制一些,但又如何将个人的经历、对生活的感悟放置其中?
   姚谦:定制在唱片年代是常态,可以精算到销售对象在哪里,什么季节出,连艺人穿衣服、MV主题,我们都是有主题的,都是跟我们设定好的一样。歌手出唱片前半年,要“消失”半年,所有媒体采访都不出现。要清洗上一张的印象,让大家更有新鲜感,一出来就会被吸引。
   定制这个事嘛,我要出一本书,首先有一个主题了。就是一个企划(marketing)概念,但这个不是乔装,最好的企划就是能得到众人共鸣。这个主题就是放在大家身上都是通的。黄绮珊很会唱歌,她也代表了很重要的一类人群,经历几段感情的成熟之后,会感伤会寂寞,我还要不要勇敢、乐观面对(感情)。
   我们要设定一个性格清晰、形状明确的形象。定位,这不是人设。传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观点,是有时间性的。例如,她是35岁,有一段失败的感情,单身、不缺钱、经济独立的这样一个人,她想或不想恋爱,《Safari》就写了这样一种“定位”。
   华商报:你怎么去定义歌词,除了作为歌曲的一部分的情感抒发,它还有没有更大的意义和存在价值?是否也可以记录时代?
   姚谦:记录时代并不是要写一个很歌颂很宏伟的歌词,我常说,我写的歌,其实不是我的歌,等它被发表之后,就不是我的了,它是独立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并不属于姚谦,因为听歌的人会赋予它往后那段时间的意义。每个人赋予的意义汇到一起就会形成这首歌的时代感。
   很多人会用歌曲来记录自己的时间,像我大学时期,我不会说我20岁那年,我会和其他男同学一样,在宿舍里贴电影、女明星海报或唱片海报。在我毕业前夕,我贴了音乐行送我的海报,最后贴的是罗大佑的一张海报。他的有些歌对我来说,就记录了时代。
   我举个例子,《鲁冰花》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想妈妈的时候就会想起这首歌,所以你写的时候不会刻意赋予(意义),到了完成之后,时代的意义是听众共同赋予的时代感和后段生命。

  各种创作都有合理的存在

   华商报:互联网对音乐的冲击很厉害,比如很多短视频,你觉得这是音乐时代的必然进步吗?
   姚谦:我关注抖音,因为身边人都在关注,身边人觉得我比较闷,他们就会发一些有趣的视频给我。刚才还在看,就是在长城上有人高喊“我要回家”,我就笑了。它是一种形式,很符合现在这个时代,需要短小精悍,快速发泄情绪的音乐。都是快节奏的,符合大家讲一个段子、表演一下、秀一下的需求,音乐是包罗万象的,不应该是唯一的。不过网络的热潮是比较有限的。所以,并不代表它好或不好,只是这个时代的。比如明年你再听一首今年的抖音神曲,你会知道,它属于2019年,它就具有这个时代性。
   最近一些真音乐、纯音乐的东西又回来了。比如你现在听一些rap(说唱),你就会觉得这是去年的,现在好像没那种感觉了。各种音乐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它都可以进化。现在最大的改变是,以前音乐被使用,大部分在戏剧类的情境里,说书、讲故事、拍电影的配乐。现在把拍音乐变成真实人生的小片段,一直是辅助工具的音乐也可以做主角,所以这是最大的差异。所以我以前参与配乐,短小视频为自己的表演配乐兴起了,但是,我们的配乐其实可以勇敢地脱离只有那种单纯的节奏,从而更丰富,但现在还没有人这么做,在短视频里用不同的音乐来做,这可能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华商报:未来的词作者会受到来自互联网和新媒介怎样的冲击?
   姚谦:不会对作词人有冲击。词的需求是存在的,在抖音主要是配乐,表演者来填满那个意思,不需要词,(抖音)大部分是节奏而不是旋律,因为旋律本身就有一点意思,会干扰表演的主题。除非是已经成型的歌曲,比如“燃烧我的卡路里”,我就演一个跟它有对照的形式,所以没有影响,我相信各种创作都有合理的存在和它适度的空间。

  不自我重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华商报:你对音乐的敏感不止于写词,同时也是一个营销高手,能充分地掌握到歌手的个人特质,根据这些个人特质塑造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策略,和写词相比,包装、创意和营销是不是更难?
   姚谦:我很在意营销,就是定位。定位是有目的有目标有时间性的。但是人设是要乔装的、长期的。定位,就是这一季、这一段时间我要设定一个情境、一个内容,不要太强迫性地去感染大众,就可以让大众继续讨论延伸的一种集体的行为。
   华商报:现在很难出现像《我愿意》《鲁冰花》传唱度那么高的歌,它们为什么会成为经典?
   姚谦:我不知道经典的定义,也许特别有时代的特质吧,为什么有时代性?不是创作者可以定义的,我们只能纯心专注,不自我重复地、突破地创作作品。
   对创作者,不自我重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到作品发表就跟群众有关系了。其实创作,包括“你有没有freestyle”,其实都是在自我表现。创作除了自我表现,还一定要细算,我这个表现,别人阅读到哪里,你要换位思考。所以很多戏剧,比如最近很热的苏大强,就是一个精准的对位思考。1. 不重复以前老人的形式;2. 这种形式并不是夸张地吸引你,我用反向的方法吸引你。所以苏大强也是一个marketing高手,把其他演员的戏都“抢”了。
   华商报:现在怎么去享受音乐?
   姚谦:在唱片公司工作的后期,一听音乐就是在工作,不工作就不听音乐。从管理退休之后,前两年连歌词都不想写,后来从古典音乐一点点地听,从无歌词的音乐开始(享受)。 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文艺中年人姚谦
  
词写多了 自然沉淀成书
   姚谦,人如其名,谦和、文艺,脸上挂着见了老熟人才有的微笑。同时,周身发散这一种奇妙的光环和气息,仿佛能在他的身上看到流动的歌词。
   在音乐行业浸润三十年的姚谦,目睹了台湾乃至大陆唱片行业从光辉璀璨走向衰败死亡。十年之前,他宣布离任台湾维京唱片总经理一职。从那以后,姚谦就进入了半退休的状态。鲜有出席商业活动,而是把时间交给了写作和旅行。除了音乐人、词作者,他绝对算是一个地道的“文艺中年人”。

  他曾为“小燕子”量身打造专辑

   熟悉赵薇的人都知道,赵薇除了演员,还有一重身份——歌手。曾经凭借《还珠格格》走红的赵薇,在告别了与琼瑶的多年合作之后,开始思考着转变,也是机缘巧合,邀请到姚谦做经纪人,帮她写歌。2000年以后,姚谦就开始了每周往返于台北和北京的双城生活。这中间不得不提及他给赵薇做唱片的那两年。
   “她的专辑卖得最好的一张叫《飘》,是我做她经纪人那两年做的”。当时专辑里有一首歌《渐渐》是赵薇至今传唱度最高的单曲,这首歌正是姚谦发掘“小燕子”的另一面之后,为她量身打造的。在录制这张专辑之前,姚谦要赵薇讲故事给他听,什么都可以,但一定要是印象最深的事情。于是赵薇对姚谦道出许多从来不对人说的故事和心情,姚谦听了之后很受触动,于是文思泉涌为她写了一半以上的歌词。
   相比台湾,姚谦更喜欢有文化底蕴的北京。在北京,他认识了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当时姚谦和孟京辉、廖一梅一起在北京彩排话剧《琥珀》,制片人带他去看《恋爱的犀牛》,带他去听北京的诗人乐,一起读诗。从那时起,姚谦就有了在北京定居的念头。

  旅行和写作让他的生命更加丰富

   姚谦被称作“最懂女人心的写词人”,从《鲁冰花》到《我愿意》,从《味道》到《原来你也在这里》……姚谦的名字,不仅丰富了王菲、林忆莲、萧亚轩、蔡健雅、刘若英等众多歌手的音乐故事和音乐情感,也凭借一首首令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成为华语音乐歌迷脑海中的经典烙印……
   写词写多了,自然沉淀成书,如今的姚谦,以写作者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眼前。在文集《一个人的收藏》出版两年后,他再度将专栏中的文章结集,一本《如果这可以是首歌》,把旅行、生活、友情和创作娓娓道来。如今,又有了这本《我们都是有歌的人》,依然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对歌词、对华语乐坛的独特审视。
   姚谦形容自己“是个略微过动的文艺中年”,但他现在其实更多的是一个行走的文艺中年旅行者。“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开始强迫自己,很明确地每年都有两个月要去旅行,而且是比较远一点的旅行。”而旅行往往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孤独也最丰富的一件事,“我们所知的自己,只是全部自己的很小一部分。跨越标签,每个人都有许多面可以去探索和成就。下一刻,就当是早晨起来的时光,世界是新的,自己是新的。像个新探索者般站在地平线,仰头看着周围的一切。”姚谦在旅行中的这种感悟甚至比他的任何经典歌词还要精彩。 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