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4月26日] -- 华商报 -- 版次:[K1]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青年行走计划走进榆林

重要意义:在行走中追忆光辉历程,汲取前行力量,继承革命传统,铸就人生信仰
   行走路线:
4月22日,走进榆阳区;4月23日,走进神木市;4月24日,走进绥德县
  

   4月22日,由省委网信办、共青团陕西省委主办,榆林市委网信办、共青团榆林市委、榆阳区委、神木市委、绥德县委、华商报、西部网、新浪陕西、榆林万达广场共同承办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正青春·在路上’青年行走计划主题活动榆林行走”正式启动。
   4月22日~24日,青年行走团分别走进榆阳区、神木市、绥德县,用心感受榆林悠久的历史、壮丽的河山、灿烂的文化。同时,在行走中追忆光辉历程,汲取前行力量,继承革命传统,铸就人生信仰,让爱国主义的情怀激荡精神的力量,与国家共发展,与时代同进步。

  
榆阳:瞻仰革命先烈 传承治沙精神
   4月22日,“正青春·在路上”青年行走计划主题活动走进榆阳区,20余名“陕西好青年”获得者参观了邓宝珊将军纪念馆、张季鸾纪念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瞻仰革命先烈,追忆“报界宗师”,致敬治沙女英雄,继承弘扬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革命传统。

  行走第一站:邓宝珊将军纪念馆

   22日上午10时许,行走团一行来到了邓宝珊将军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邓宝珊将军纪念馆位于榆林城东南3公里处金刚寺的“桃林山庄”,是抗日战争时期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驻榆时期的战时司令部遗址所在地,这里不仅留下了他支撑北线、保护边区的不朽功绩和精神风范,同时也是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历史见证地。
   在邓宝珊将军纪念馆,行走团回顾了邓宝珊将军的峥嵘岁月,在榆林的革命足迹,领略了将军追求真理、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学习将军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务实作风,学习将军深明大义、维护团结的大德高风。行走团成员纷纷拿出手机和将军的雕塑合影留念。
   行走者刘红标说,邓宝珊将军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内涵丰富、财富无价,正是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的东西,也是启发和教育后辈的好教材。

  行走第二站:张季鸾纪念馆

   随后,行走团来到了“报界宗师”张季鸾纪念馆。通过参观了解,对张季鸾先生以及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据了解,2014年8月12日,张季鸾先生的遗骸回归了故里榆林,墓址在榆林城郊3000多亩的生态园林“季鸾公园”。而位于公园凤凰阁一楼的张季鸾纪念馆,于2016年8月16日开放,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序厅以民国历史为背景,用张季鸾的人物浮雕对其精神风貌加以展现。展室则以张季鸾的一生为主线,包含“多舛身世飘萍学子”“新闻报国两陷囹圄”“文人论政大公立言”“关注苏区报道中央”“团结抗战功在国家”等板块。
   行走者田方昊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心怀崇敬来到这里瞻仰,先生是中国报业的一段传奇,是我们永远的学习楷模,他的这种精神更待我们体会与延续。

  行走第三站: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

   22日下午,行走团又来到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聆听了讲解员对治沙连艰苦奋斗历史的介绍,学习了治沙连女英雄们扎根沙漠、立志治沙的顽强拼搏精神,行走团一行震撼不已。
   据了解,1974年5月,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民兵,在风沙侵蚀最为严重的毛乌素沙漠南缘黑风口安营扎寨,开始了坚持不懈造林治沙的战斗。在茫茫大漠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治理荒漠14225亩,让昔日的荒漠变成了今日的绿洲。女子民兵治沙连不仅是治沙造林的典型,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一张名片,更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为了打造一个集党性教育、思想教育、国防教育、军地共建为一体的精神高地,榆阳区历时两年,于2016年7月29日建成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
   一幅幅展板、一张张艰苦奋斗的照片以及陈列柜中摆放的挎包、布鞋、茶缸等实物,将大家带入了那个用双手与荒漠斗争的时代,行走团成员由衷地感受到治沙连艰苦奉献的精神和连队45年的光辉发展历程。
   “加油,加油!”参观了展览馆后,行走团成员在连队拓展训练场基地举行了绳索穿越比赛,现场加油助威声、激动呐喊声不断,一片欢声笑语。
   行走者、陕西公益好青年、中国公益形象大使李社党表示,参加“正青春·在路上”青年行走计划活动十多天了,从陕南到陕北,体验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榆林第一天的行走让他感受到了榆林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尤其是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女英雄们,她们做的事情惊天动地,值得所有人去学习,也号召青年一代建功新时代,奋发新作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奉献。 华商报记者 贺静静

  
神木:观高家堡古镇 领略石峁遗址
   4月23日,20余名陕西好青年以及数十名高家堡古镇的徒步爱好者参观了《平凡的世界》拍摄地高家堡古镇、万佛洞以及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石峁遗址。

  第一站:神木高家堡古镇

   “这个就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里面的革委会院子,这个就是东风照相馆……”不少行走团成员是第一次来到神木市高家堡古镇,古镇保留的建筑以及特色小吃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了解,神木高家堡位于神木城西50公里的秃尾河东岸,距明长城约5公里。这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堡,不仅是陕北四大名堡之一,也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取景地,随着电视剧的播出,人们对这个承载了平凡世界厚重历史的古朴村镇多了新奇,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进古镇的门洞,还是保留了古镇原有的风貌,浓浓的历史感。古镇的街道,路两边门店大多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留下的门牌标语,诸如“为人民服务”的标语随处可见。

  第二站:万佛洞

   随后,青年行走团徒步从神木高家堡古镇出发,前往高家堡古镇的东山参观千佛洞和万佛洞,这里满壁佛像排列有序,享有“千年古窟”的美誉。窟外有明清石刻“须弥胜景”“别开天地”“小江南”“万佛洞”的字样。另有题记多处,记录当时的供养人名称。
   万佛洞是在天然石质上开凿,仿照现实房屋的结构布局设计的。石质的石柱、斗拱、门窗精致入微,有唐、宋、元的遗风意蕴。万佛洞石窟均为断岩凿成,开窟弘深,因石造境,气势磅礴。满壁佛像排列有序,施朱着彩,千佛千面。藻井穹窿而弓,祥云瑞兽,丽景缤纷。万佛洞凿有天然石柱两根,四面八棱,造像层叠,有鬼斧神工之妙。

  第三站:石峁遗址

   沿着万佛洞向东沿着山路徒步行走6公里左右,青年行走团来到了石峁(mǎo)遗址。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初步判断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石峁遗址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
   71岁的胡秉爱是神木市高家堡镇文化馆的一名职工,听到徒步行走石峁遗址的消息后,就志愿报名了。“年龄虽然大,但是体力还是很好的,这样的锻炼也很好。”胡秉爱告诉华商报记者。 华商报记者 杨虎元

  
绥德:赏非遗文化 观石雕艺术
   4月24日,青年行走团走进素有“中国石雕之乡”“中国唢呐之乡”美誉的天下名洲——绥德。

  第一站: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世发家

   陕北有“三大宝”,秧歌、民歌和大唢呐。今年71岁的汪世发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生与唢呐不离不弃,和唢呐结下了不解之缘。
   12岁时,因为家庭贫穷,汪世发便跟着邻居、吹唢呐的师傅曹来前学习打击乐,从此便与唢呐结下了不解之缘。19岁时,汪世发创立了自己的班子。
   青年行走团的成员们来到位于绥德县四十里铺镇后街村汪世发家,家里摆放着不少大小唢呐。“我吹了一辈子唢呐,不能眼看着它后继无人,以后我要多进行一些专业的培训,让后人了解和欣赏真正的陕北唢呐。”汪世发告诉青年行走团的成员们。

  第二站:领略石雕艺术

   石狮乃绥德之魂。行走在绥德县城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气派威武的石狮子。青年行走团的成员们走进绥德石雕大师鲍武文的石雕厂,参观了各类石雕作品,对绥德石雕赞不绝口。
   如果真正想感受到石雕艺术的博大与厚重,“黄土文化风情园石魂广场”是不可不去的地方,在这里你才能够细细品味“中国石雕之乡”的博大。这里以石狮为主的建筑中,让你切实感受到绥德文化的深厚底蕴。其中有一座石狮博物馆,各个形态迥异的石狮,给青年行走团的成员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站:泥塑制作

   绥德民间泥塑,是民间流传的作为儿童玩具的工艺品和庙宇中的各类神像。其庙宇中的各类神像是绥德民间泥塑的主要部分,它与绥德民间庙宇壁画并存于绥德庙宇中,陕北人对它们有着崇高的敬畏感。
   4月24日,青年行走团一行人来到泥塑传承人王维生的工作站。说起和泥,王维生讲道:“这不是一次就能成型的,要揉到一定程度加棉花再揉,手把泥掰开以后棉花必须是一丝一丝的,坚韧性达到你所要求的那个程度就好了,所以从黄土的处理和制作都是老前辈用他们一生的结晶汲取下来的智慧。”
   王维生表示,在每次的创作中,他不需要图纸,想什么就捏什么,这种看起来有些随意的创作方式却是民间艺术生命的来源。“艺术就是一刹那间的灵感,灵感来了就那几下子,好的作品不仅反映文化底蕴,更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王维生这样说。 华商报记者 杨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