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4月03日] -- 华商报 -- 版次:[K4]

唱响榆林

师姣
不久前,受榆林青年作家慕明媛的热情邀请,参加了作协举办的一次读书会活动。在这次活动当中,当主持人宣布将由我演唱一首京剧歌曲时,现场嘉宾表现得非常期待。演唱刚一结束,就有作协嘉宾说:请某位嘉宾来演唱一首陕北民歌。一曲唱罢还不尽兴,又是一曲。不难看出陕北群众对本地音乐艺术的热爱之情,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自己这方水土上的传统音乐有着最深刻的感情和最天然的联系。
   无独有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所在的学校近期提出了要开设陕北民歌、秧歌两个课程。作为榆林市本地非艺术类学校来说,这样的出发点很好,原因有二:首先,在普通学校开设地方音乐课程,是对当地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能够为今后当地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发扬光大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考当中,艺术特长生可以凭借优秀的音乐表现而参加国内一流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那么,作为在全国都享有盛名的陕北民歌的发源地和流传地,榆林地区本地的考生如若能够唱得好陕北民歌,在各大名校的自主招生选拔当中必将为其赢得一张宝贵的入场券。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能够开设、教授民歌、秧歌等当地传统音乐、舞蹈艺术的教师并不多。原因仅仅就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问题吗?
   以上两个事件看似没有关系,实则不然。两个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是我们今天对待传统艺术的态度问题。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陕北民歌曾在全国文艺汇演当中大放异彩,一时之间以其苍凉、厚重、醇厚的“陕北味道”征服了全国数万万听众。然而到了今天,笔者在近十年的从教生活当中,听到来自新生代演唱陕北民歌的声音越来越少,听民歌的孩子也越来越少。当然,学校教育注重主课,目标瞄准的是高考,因此学生很少把心思花在民歌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突然开始要求在校内设立民歌课、秧歌课,是否有点看着别人家的艺考生冲出重围并成功考入名校,就拍拍脑袋做决定,不问师资、教材、目标等等准备如何,立刻上马一个“可能会出成绩”的课程?这样的决策过程折射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对待陕北民歌(以及其他音乐艺术)的态度是怎样的?民歌是茶余饭后跳一跳、唱一唱的娱乐项目?三五聚会时唱上一两首营造气氛的?陕北民歌是否是一种值得专业学习、长期练习、不断探索与发展的民间艺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陕北民歌演唱可以是前两种,但是对于想要出成绩的人们来说,绝对是最后一种,那就是——专业艺术表演犹如竞技体育,不存在一蹴而就,随手拈来,它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练习与打磨。
   任何能够在较为高级别的赛事当中获奖的艺术表演类型,都是台下十年功练就的。清华大学附中王殿军教授曾在他的分享会上自豪地说,清华附中的艺术特长生,能够在高考当中考入诸如中央美术学院之类的一流专业艺术院校,我们不得不反思,清华大学附中对待艺术教育的态度,肯定是与我们不同的。艺术必须要被正确地看待,才会被孩子们认真学习,才会被年复一年地精雕细琢,才会最终开花结果。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我对自家的传统音乐艺术当然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年以前在北京的求学经历中,我也曾很自豪地为来自天南海北的老师、同学演唱过《走西口》、《三十里铺》、《脚夫调》等经典曲目。也就是在求学阶段,我有机会体验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音乐,更有甚者是来自祖国以外其他国家地区的音乐艺术。这样的机遇源自北京是一座文化繁荣的大都市,它对文化艺术的博大胸怀、兼容并蓄。
   今天,榆林市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呼包鄂榆城市群一员,城市定位已经与《走西口》里唱到的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未来的几年或十几年当中,还会有更大的变化发生。随着榆林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我相信榆林市在不久的将来会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城市地位也会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正视、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在学校、社会两个层面端正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艺术的态度,加大投入,将现有传统文化艺术机构与学校相连接,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比如民歌、秧歌等,真正地走进校园,并且培养出更多高层次、高水平的艺术家。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除本地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音乐文化抱有包容的态度,让榆林这颗塞上明珠拥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艺术生活,真正使其自身文化“软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让榆林这座历史名城成为在文化上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再次将目光回放到那次读书会活动。会上还有古琴演奏,可能因为古琴是乐器,具有一定难度的缘故,没有秦筝跳出来与之“较量”。但是作为声乐形式的京剧演唱,似乎让民歌演唱者很有挑战欲。严格来讲,京剧是戏剧形式,来“打擂”者应该是秦腔、碗碗腔一类的当地戏曲才对。其实,无论是京剧还是民歌,都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组成部分。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巴里人,都能够自美其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应该抱以一种淳朴的包容、吸纳的态度,而不是针锋相对、非要论个高下优劣。
   我憧憬着,在多年以后,类似这样的读书分享会能够遍布驼城,成为老百姓周末文化生活的一种选择。在未来的读书会上,我们可能会听到天南海北的传统音乐,除了高亢、嘹亮的陕北民歌、秦腔,也许有黄梅戏、河北梆子,也许有昆曲、粤剧,也许有南音、锣鼓经……听众朋友对众多音乐品种不会再有猎奇心理,对不同艺术表演形式能品鉴一二。无论是学校音乐教育还是大众音乐教育,还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们继续努力推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深刻理解和大力支持。我期待着那一天,并坚信它终将被实现。
   (作者简介:师姣,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史方向学士、硕士,现就职于榆林中学)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如此,一个城市更是如此。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榆林,源远流长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在绽放光芒的同时,我们更希冀其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弘扬,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投稿邮箱:429688523@qq.com
   本期主持人:贺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