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3月31日] -- 华商报 -- 版次:[A2]
爱国情 奋斗者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凯:

“希望作出更多领先国际又造福人民的成果”

2016年3月,游学海外12年的叶凯回到祖国,扎根西安交通大学,希望在祖国西北浇灌出科研之花。他把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埋在兢兢业业的科研创新中。
  博士期间瞄准“交叉学科”

   叶凯,1977年生人,祖籍湖北武汉。2004年,他从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前往荷兰莱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莱顿大学是欧洲传统名校,先后有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此走出。我主攻蛋白质结构和序列方面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得到荷兰政府资助前往英国开展博士后工作,接触到基因组测序及其在人类进化和疾病方面的研究。”叶凯说。
   “在英国的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以及相距不过10米维康基金桑格研究所的研究经历令我受益匪浅。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桑格研究所就在人类基因组研究领域引领全球。”叶凯说,在了解上述研究后,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一交叉学科的将带来生物医学的飞跃,将研究从蛋白转向为基因组。
   在刻苦弥补信息科学短板后,他开始将生物学过程抽象成信息学编码,并从中挖掘到新的知识。博士后结束,叶凯回到莱顿大学任助理教授,尝试研究健康衰老(healthy ageing)过程中基因组积累变异的客观规律。
   “我接触到了人类长寿和衰老方面的研究,也对包括肿瘤在内的人类重大疾病产生兴趣。”2012年,叶凯前往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在该校享誉世界的基因组学研究所任职,先后参与美国肿瘤基因组路线图、国际千人基因组等多个国际重大科学项目。

  希望在交大开展学科交叉研究

   游历欧美多年,叶凯收到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抛来的橄榄枝,但最终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任电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方面,我喜欢西安浑身散发着的厚重历史味,也喜欢西安人的热情好客。”叶凯说,“另一方面,我感受到交大王树国校长的诚意。在他的支持下,交大第一个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叶凯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成立。”
   这是最吸引叶凯的创新研究模式和体制机制。他认为,科学家工作室的设立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利于开展综合交叉研究的工作氛围。
   “一直以来,我都想在国内成立一个以国际科研难题为研究导向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是交大给了我这样一个平台。”叶凯说。
   2018年9月,叶凯青年科学家工作室以西安交通大学为第一单位在《Science》发文揭示鸦片罂粟基因组及吗啡合成原理,在国内引起轰动,高质量罂粟全基因组序列的公布,罂粟中合成次生代谢产物奥秘的破译,将对开发分子植物育种工具,培育新品种大有裨益,更对工业合成中选择性提高具有不同药效的生物碱产量有重大指导意义。

  为师生争取更多国际交流机会

   同时,叶凯希望利用多年积攒的欧美国际资源,搭建平台,为交大老师、学生争取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
   2017年,在叶凯的牵线下,荷兰莱顿大学与西安交大开展了多个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比如,“3+1+2”项目,申请成功的学生在交大完成本科前3年的课程学习,在莱顿大学完成3年的“大四(1年)+研究生(2年)”课程学习。毕业后可分别获得交大工学学士学位和莱顿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另外,两校还开展“双博士项目”选拔,学生分别在西安交大和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不少于两年,毕业后可分别获得交大和莱顿大学的工学博士学位。
   2018年,在叶凯等一批交大教授的推动下,美国杰克逊实验室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约成立精准医学研究中心。
   归国3年,叶凯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国际交流方面颇费心思。他的硕士研究生康永永说:“叶凯教授为人师表,他倡导的学科交叉是目前生物医学领域前沿的研究方法。我们团队里,有学自动化、物理、化学各种学科,每次小组交流时,大家从各自认知出发,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叶凯说:“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作出更多领先国际又造福人民的成果,这应该就是我——一个中国学者最美的报国梦!”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