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3月26日] -- 华商报 -- 版次:[A2]
爱国情奋斗者 原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陆裕朴

骨科巨擘的赤子心和陕西情


   在不少老西安心中,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现改名“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骨科像是根“救命稻草”。每遇疑难杂症,就算排长队,也想等这儿的专家瞧一瞧,才能真正放心。
   其实,自20世纪50年代,留美骨科医生陆裕朴带着设备和医术归来时,一切早已注定。
   陆裕朴,1917年生,祖籍江苏宿迁,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归国的侨胞,他曾先后担任第四军医大学附属一院副院长兼矫形外科主任、第四军医大学骨科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等职,不仅创造了西京医院骨科的辉煌,更推动陕西骨科学的发展,并多次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奖。

  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陕西

   1936年,陆裕朴考入中央大学化学系后转入医学院,并与同为该院第二届新生的郦清相遇相知相爱,共同研习现代医学科学知识。
   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内迁,陆裕朴辗转成都、重庆等地求学。有同学在重庆没来得及逃回防空洞,死在日军轰炸下,给了他极大震动。
   1949年,陆裕朴作为新中国建立前最后一批留学生赴美深造。接着,受日益加深的冷战和麦卡锡主义影响,加上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内阻挠理工、医学学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大陆。直到日内瓦会议对在美留学生自由离境问题进行谈判,1955年5月,陆裕朴等人终在周恩来总理的协助下乘船踏上归途。
   当时,为支援大西北建设,郦清已带着两个儿子来到陕西。“父亲回国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陕西。”陆裕朴长子陆耕说。陆裕朴的学生、西京医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雷伟说:“每每听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时,我就想起陆先生,这是他的写照。他爱祖国,他把毕生都献给了挚爱的祖国。”

  推进西京医院骨科现代化

   回国前,已在美国取得行医资格的陆裕朴,卖掉家当,买了大批骨科治疗器械回国。
   据曾跟随陆裕朴学习多年骨科医术的二子陆耘说:“父亲带回来的这批医疗器械,不仅被用在治疗之中,还被送往天津医疗器械厂仿制。”
   陆耘说:“在西京医院,父亲进行了与国际接轨的‘改革’。他推动骨科从大外科中分离,并依国际标准,先后建立手外科、小儿骨科、脊柱骨科、肿瘤骨科以及创伤骨科等骨科分支。而回国前,父亲特意给美国朋友留了一笔钱,嘱咐对方定期寄回《骨关节杂志》。感谢那位守信用的朋友,她和她的儿子接力为父亲寄回这些专业领域一流杂志,即使父亲的钱早已花光。这些杂志,得以让父亲一直能了解到骨科领域的先进技术,给了他极大的启发。”
   “父亲对专业一丝不苟。对从学校毕业分到骨科的医生,他要求必须在实验室缝大白鼠尾巴,能够通血接活才算手术成功。还要求学英文、学解剖、学外科图谱,即使放到现在这些要求一点儿都不过时。”陆耘说,“正是这种精益求精大大推动了西京医院骨科诊疗水平的提升。”
   而在雷伟看来,“陆先生帮助西京医院构架了当时领先全国的骨科体系,推动了陕西骨科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年轻的骨科医生。另外,他在条件允许时候,多次出国演讲交流,为国内的骨科学生创造了很多出国深造的机会,使他们得以与当时先进的骨科技术接轨。”

  一辈子都站在病人的立场

   经过多年在晚期神经损伤修复领域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晚期,陆裕朴和同事共同治愈1例朝鲜战场上被美军弹片切断左腿坐骨神经瘫痪4年多的志愿军战士,纠正了国外医学文献“神经损伤经一年以上即无修复价值”的说法。
   1986年,陆裕朴抱病指导十余名骨科年轻医生完成“世界首例”十指离断再植存活术。当时因切割纸张、十指被闸刀全部切断的19岁姑娘王涛现在已近天命,每说起陆裕朴,她仍旧动情:“特别感谢陆裕朴先生,让我这双手现在能完成所有家务。”
   雷伟说:“关节内外融合手术、骨巨细胞瘤、马蹄内翻足等,这些创新的治疗为先生赢得了多项国家技术进步奖,他还作为第一主编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实用骨科学》。”
   雷伟说,自己至今给学生上课还引用先生的话“用最简单、最实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解决痛苦”,他说:“当年先生对于很多病人的伤口,都要先用鼻子闻一闻,看看是否有味道以判断是否感染,这些细节我至今想来仍是感动。”
   女儿陆梅说:“ 印象中,有一年西安人民搪瓷厂连续出现两例胳膊被切断、在骨科再植成功的手术,搪瓷厂的领导送来锦旗,可父亲却当面质问为何连续出现安全事故,并说‘我可以不要锦旗,请你们安全生产保障工人不受伤害’。他一辈子都站在病人的角度。”

  “我还怎么给病人做手术”

   1984年,陆裕朴教授首创的早期一次性肌力平衡手术矫正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正在推广,演讲、座谈排满档期。陆梅说:“父亲当时已出现‘无痛尿血’症状,作为医生他肯定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尽管家人要求他尽快检查,他还是忙完手头工作,一个多月后才抽出时间检查。”陆梅说,“他患了肾盂癌,切除一个肾后,他带着保护和支撑腰部的特制腰带很快回到工作岗位,还坚持上全班。第二年,他再次血尿,肿瘤出现在膀胱。会诊建议切除膀胱的治疗方法被他否定,母亲‘膀胱全切能保你再活20年’的劝说也没被采纳。理由是‘全切后,输尿管放在皮下容易污染,我还怎么给病人做手术’。”
   陆梅还记得,1991年父亲带病前往美国讲学,被问起“美国是世界医学交流、传播的中心,您为什么不到美国来呢”,“父亲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这种可遗传的病在中国仍有两三百万患儿。美国很发达也有足够的医生,而我的国家还比较落后,需要我这样的医生’。父亲不会说豪言壮语,他只说他能做到的、期望做到的。”陆梅说。
   1992年,75岁的陆裕朴第三次被查出癌症,这次是肝癌。“病床上的最后日子,父亲却抓紧一切时间著书,希望能把毕生所思、所学多留下一些。”陆耕说,“父亲交代我记录的一篇文章中说,‘当一位好医生,一定要多读书、多实践’。我想他做到了。”

  “我有幸成为他的学生”

   1993年,76岁的陆裕朴离开了他眷恋的生活。雷伟说:“我们舍不得让先生睡在冰冷的床上离开。从病房到太平间300米的路,是学生们将他抬过去的。我们都想为陆先生做最后一件事儿,哪怕一点点。”
   “父亲离世后,我曾将母亲接到美国生活。但几个月后,她坚持回到西安,因为父亲在西安。父亲这辈子的根是扎在陕西的,他一定还在某处默默守望着陕西和西安。”陆梅说。
   雷伟说:“先生是高尚的、纯粹的,他爱国家、爱工作、爱病人也爱生活,我有幸成为他的学生,我国骨科学有幸有这样一位‘神一样的存在’。”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评论

  
奋斗的征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都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在每一个时代,基于对这片土地、国家深沉的爱而激发出来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却从来都不可或缺。这些年来,一批又一批不甘平庸的奋斗者,向着梦想出发、迎着潮流而上,终使国家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书写了这个国家的传奇。
   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亿万人民一个汗珠子摔八瓣干出来的,没有奋斗,何来我们今天的一切?新时代,依然属于奋斗者、拼搏者,属于为了梦想而打拼的每一个人,他们是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是奋战在脱贫一线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当然,也有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怀揣着“小目标”的劳动者、追梦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也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唯有不抛弃、不放弃的奋斗者才能离梦想最近!
   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奋斗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面向未来,无论是复兴征程中的中华民族,还是处于大步追赶超越的陕西,同在路上的每一个人没有理由不相信,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好日子是拼出来的。奋斗的征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过去是,今天是,未来依然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同理,我们不忘初心,我们努力奔跑,我们执着追梦,中国便能创造奇迹。
   我们生逢其时,我们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