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3月18日] -- 华商报 -- 版次:[B2]
巨头争抢智能音箱风口背后:

比的是“人工智能+物联网”

一个成熟的物联空间,不是只有一个音箱自言自语
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之下,国内智能音箱市场正在狂飙猛进,各大厂商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头部玩家不惜以高额补贴来抢夺用户。这样一款产品究竟价值何在?
  一年冒出24个新品牌
  智能音箱成科技社交新宠

   科技社交圈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冒出新的潮流产物:十年前是智能手机,八年前是平板电脑,四年前是可穿戴设备,这两年就是老少咸宜的智能音箱了。
   欧阳女士的智能音箱是买安全座椅送的,现在成了5岁儿子的玩具,儿子天天对着它点播《超级飞侠》、《小猪佩奇》。对这件小巧的智能设备,她还是挺满意的:除了能给小朋友听动画片、音乐和广播剧,还具备报时闹铃、天气预报、播新闻、简单对话等功能。
   这样的场景很多人并不会觉得陌生。智能音箱被无数次“围观”:一来,消费者觉得这个玩具很“聪明”,问它问题总能得到答案;二来,几乎每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轻松上手,小孩可以用来听儿歌、学英语,老人可以用来听戏曲。
   据奥维云网全渠道推送数据显示,去年国内智能音箱市场打响“百箱大战”,短短一年时间就增加了24个新品牌,消费者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全年零售量达1625万台,同比增长823%;市场零售总额为36.5亿元,同比增长645%。
   谁在消费智能音箱呢?据易观数据监测,购买者多是一二线城市男性白领,用户家庭属性明显。已婚用户占全部用户的68%,其中有孩子的人群又占已婚群体的85%,智能音箱具备的播放儿童故事、音乐、情感陪伴等功能尤其吸引家长关注。
   在智能音箱走红的背后,宣传推广的推波助澜不容忽视。过去一年时间里,天猫、小米、京东、苏宁等互联网企业都有过专场发布会来推介智能音箱。今年央视元旦晚会,李彦宏带着百度的智能音箱亮相,并与它现场互动。借春节前这个团圆时刻,让回老家的年轻消费者把智能音箱介绍给家人,亮相时间可以说十分巧妙。

  头部玩家大打价格战
  入门版促销价不足百元

   购买门槛不高,是刺激智能音箱销售的另一因素。华商报记者对市面上的各款智能音箱比较发现,尽管售价从百元到数千元不等,但主流产品基本在几百元,部分入门版不足百元。从电商平台的销量来看,百元级别的智能音箱出货量要明显超过定价千元的产品。
   或许是吸取了渡鸦raven H被市场诟病“太贵”的经验,百度目前推出的智能音箱终端售价均没有超过600元,价格最低的小度智能音箱,目前到手价仅89元。记者注意到,实际上不光是百度,国内很多智能音箱品牌都采用过低价补贴的叩门砖:小米的小爱智能音箱mini和京东叮咚mini2等在新品促销期售价都一度下探至百元以内。天猫精灵X1通过领券、会员价等方式,将499元的天猫精灵降至99元。
   “阿里、小米、百度和京东占据着国内智能音箱的头部市场。”易观分析师王盈表示,各巨头间也在大打价格补贴战,去年双十一期间,阿里、百度和小米智能音箱纷纷将售价降至两位数,低廉价格在带动销量方面立竿见影,带动各家智能音箱销量大涨。
   虽然国内智能音箱市场被认为以价格战为主导,但在上海从事硬件测试的周宇介绍,实际上最先推出低价策略的并非国产厂商,而是亚马逊和谷歌这两个国际巨头,“在市场培育期,价格战是降低用户门槛的唯一选择。”
   华商报记者在国内的电商平台上看到,亚马逊Echo Dot和谷歌Home Mini目前代购价格都在200多元,不过从一些比价网站的资料看,在境外“黑五”等购物季时,这两款产品售价都曾低至25美元,折合人民币100多元。而据易观报告显示,在国际市场上,亚马逊作为智能音箱的鼻祖,市场份额达到了61%左右;谷歌音箱后来居上与亚马逊竞争激烈;苹果进入智能音箱领域较晚,目前占据约4%的市场份额。

  能听懂的指令逐渐增加
  但“智商”仍有待提高

   这股智能音箱热始于2017年,受亚马逊Echo大卖的影响,国内外厂商逐渐意识到,智能音箱大概率是物联时代的入口,新风口随之而来,多款智能音箱产品密集发布,各路玩家争相入场:BOSE、JBL、漫步者等传统音箱制造商;谷歌、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小米、苹果等科技和互联网巨头,以及出门问问、云之听等新兴互联网企业。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智能音箱说到底还是一件对硬件、技术与内容进行整合的工业制造品。所以在硬件制造方面,除了摩尔声学、华美兴泰、海尔等传统大厂,还有不少深圳代工厂企业来分一杯羹。技术和平台提供商以科大讯飞、思必驰和云知声等语音技术及百度、小米等开放平台为主。而在内容提供商的名单中,只要打开各智能音箱的操作界面,基本上就能连接到酷狗音乐、咪咕音乐、QQ音乐、喜马拉雅等平台资源。
   各品牌智能音箱着力突出造型差异,并根据屏幕和功能等划分产品线。比如:阿里天猫精灵有自定义问答、智能家居管理、娱乐收藏、话费充值和语音备忘等功能;小米推出的小爱同学可以控制家里的小米电视、电视盒子、扫地机器人等生态链设备;百度的小度智能音箱涵盖了百科、百家、知道等自家产品,并能根据声纹识别儿童用户、整合人工智能家庭影院等;京东的叮咚智能音箱,则包含路况、外卖、专车、算数、翻译等大量日常功能。
   从华商报记者的实际体验来看,不少智能音箱在售后进行了功能升级。比如:去年不少音箱被硬件评测人士诟病的无法更换唤醒词,对方言识别不强等问题,至少从记者手上三款去年发售的音箱来看,在软件界面都有改进,包括陕西话等方言能够被音箱识别,唤醒词也开始支持自定义。不过,智能音箱的逻辑理解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在连续对话时对语义分析不够准确,不少问题答非所问;如果提出“帮我找一本好看的推理小说”等指向不够明确的要求,音箱可能只会给出以“小说”等特定词汇的搜索结果。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在谈到智能音箱市场时就指出:“中国公司的智能助手在功能上暂时无法超越谷歌助理或亚马逊的Alexa,长远来看,提升智能助手能力才是重中之重。”对此,国内有行业人士并不认同,他认为智能音箱的人工智能部分需要更多用户的使用和体验,不断训练之后才能获得提高。

  争夺人工智能流量入口
  低价铺货短期内仍将持续

   每一款产品或每一项技术的普及,背后不仅仅是现有消费机构的变化,也代表着一个新消费时代来临的信号。“各联网厂商都把智能音箱视为未来智能家居的流量入口。”王盈认为。
   从头部厂商对智能音箱的销售推介来看,要么是以套装等形式打包促销智能网关、智能插座、无线开关、智能灯泡等设备,要么也会在智能音箱的产品展示页面同时连接其所支持的冰箱、空调、扫地机器人等其他智能电器等家居产品。当然,这些“周边”产品除了自研设备,也有不少是由其他硬件厂家所生产。
   “智能音箱厂商通过与语音技术、相关的硬件厂商、内容及服务提供商、渠道商、初创企业、开发者等各类厂商的开放合作,来实现融合创新,弥补自身在生产制造和资源方面的不足。”王盈说,他们用智能音箱培养用户习惯,让自家的人工智能在家庭场景中生根发芽。
   可以说,价格战快速催熟了国内智能音箱市场,并且在短时间内,还看不到结束迹象。
   陕西创投人士边陇刚认为,巨头不惜成本补贴,主要还是智能音箱或物联网用户市场处在培育期,企业需要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和需求。这种低价抢新的策略不仅仅在智能音箱市场,从过往的网约车到互联网咖啡,几乎所有的风口都在照搬这一策略。

  用户买来不久便“吃灰”
  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科技改变生活。不过,不少用户反映,图新鲜买回来的智能音箱,只用了一两个月就扔在角落里吃灰了。“家里的智能音箱,最常用功能就是定闹钟和问天气,因为有些复杂的问题它回答不了,而且听音乐、听书等功能在手机上就能实现。”有科技行业观察人士表示,很多消费者购买智能音箱是为了尝鲜,购买后的使用频次、单次使用时间等并不理想。
   智能音箱在国内市场也面临渗透率不高的现实。渗透率不足,从积极的一面代表国内市场的发展空间较大,但也反映出消费意识薄弱的问题。王盈介绍,由于智能家电和物联网不够普及,智能音箱的应用场景仍然缺乏粘性。对于新用户而言,语音交互或许有一定吸引力,但没有其他设备联动支持,作为控制中枢的智能音箱作用就无法体现,“吃灰”现象也就很难避免了。而且,因为大部分厂商的产业链比较单一,推出的硬件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及,不少用户也抱有观望态度。
   王盈认为,市场爆发之下,同质化的产品体验只会恶化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而服务机器人、智能电视等其他智能家居控制的潜力股,也可能分流音箱的市场份额。
   苏宁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智能家居最大的弊端是品牌各自为战,无法实现跨品牌互联互通,也就无法提供真正的智能家居体验,这是整个智能家居行业都需要推进和解决的问题。

  前期靠补贴抢市场
  未来或比拼生态搭建能力

   目前来看,国内智能音箱领域的市场争夺远没有结束。5G、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时代也刚刚拉开序幕。在靠着补贴吸引大量用户,抢占市场份额之后,巨头们也正在思考,如何留住这些被低价领进门的用户群体。
   新的产品形态似乎是一个方向:目前百度、天猫和小米等都已发布了带屏智能音箱。带屏形态之外,厂商们还尝试把语音助手扩展到更多硬件载体。王盈认为,各厂商的动作基本可以归类为扩张产业链与强强结合,对硬件、技术、内容和服务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产业闭环,“在智能音箱行业,前期是靠着补贴抢市场,接下来拼的就是生态搭建能力。”
   互联网评论人士洪波表示,作为一种新技术驱动的内容载体,智能音箱站上了互联网风口,但能否成为持续“爆款”还有待检验。而且在载体背后,是对平台资源整合能力及用户体验的考验。在用户眼中,一个成熟的物联空间,不应当是只有一个孤零零的音箱自言自语。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人机交互智能体验的同时,实现产品真正盈利也是厂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王盈说。 华商报记者 李程 李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