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3月12日] -- 华商报 -- 版次:[C3]
家博会上定购的家具

晾晒一年 仍有刺激气味

商家坚称产品环保合格 消费者想要检测遇尴尬
3·15家居消费维权热线:029-62502728(周一至周五9:30-11:30)
   维权范围:建材家居卖场、装修公司、地板、洁具、木门、橱柜、油漆涂料等建材及家具产品

   买家具最担心什么,相信大家一定会脱口而出——甲醛。确实,甲醛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轻则伤害呼吸道,重则危害生命安全。尤其是新房装修买家具建材,大家总担心甲醛含量超标问题,板材是否环保已经成了消费者选购家具建材的关键点。
   家住西安市未央区辛家庙的沈女士最近就被家中刺激气味所困扰。沈女士怀疑是甲醛超标,于是自购甲醛检测试纸,发现所购家具甲醛含量超标近4倍,联系商家寻求解决无果后,只好求助华商报家居维权热线。

  事件回放:花9100元定做的衣柜、榻榻米
  晾晒一年仍有刺鼻气味

   2017年11月,沈女士在蓝装网家博会上的索非特全屋定制品牌处定购了一款衣柜和榻榻米,听导购说是E0级环保板材,就在展会上交了定金。随后几天,沈女士来到索非特家居某商场专卖店里交齐了全款共9100元,2018年3月衣柜和榻榻米安装完毕。据沈女士介绍,安装完后就发现衣柜和榻榻米异味较大,想着新房新家具多晾晒一段时间就会好转。因家里孩子较小,沈女士就将新房晾晒了一年时间,2019年3月初入住新家。
   “原来以为晾晒一段时间就会好转,谁知道搬进新家后每天还是能闻到刺鼻的气味,衣柜和榻榻米都是。走近一点就能清楚地闻到,时间长了还觉得嗓子不舒服。我自己购买甲醛检测试纸测试,榻榻米甲醛含量超了4倍。我给索非特门店打电话投诉,他们派人上门看了,他们自己人都说确实有刺鼻气味,说是回去商量一下,可能的话给我把板材拿走检测。但是第二天就变了,坚称自己的板材是E0级环保板材,说我如果不放心自己去检测,如果超标他们负责,如果没超标我自行承担损失。”沈女士说,“我听检测机构的人说,检测家具甲醛收费要6500元,还要做破坏性实验,不管有没有超标,家具都不能用了。”
   在跟商家协商无果的情况下,沈女士投诉至商场处,商场表示沈女士与商户交易行为发生在蓝装网展会上,货款也没有交到商场,所以无法为沈女士提供帮助。沈女士随后致电蓝装网,对方表示核实情况后给沈女士回电,截至记者发稿,沈女士表示并未收到蓝装网回电。

  商家回应:气味不能靠鼻子闻
  消费者可找权威检测机构检验

   根据沈女士提供的电话号码,华商报记者联系了索非特门店负责人仲女士。她表示沈女士投诉至门店后,他们已经将问题反馈至板材厂家,板材厂的人专门去沈女士家中看过了,也给沈女士提供了解决方案,但沈女士不同意。
   仲女士表示,有没有气味不能靠鼻子闻,也不能靠一片试纸检测,需要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沈女士可以找相关检测机构检验,如果检测出甲醛确实超标,可以给沈女士更换家具,并承担相应的检测费用。如果检测结果在甲醛释放合理标准内,所有检测费用沈女士自己承担。

  业内人士:家具甲醛检测费用高、手续多
  还要对家具进行破拆实验

   西安盈卓时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黄伟表示,甲醛无色,但有刺激性气味,如刺鼻、容易辣眼睛。大多数人检测甲醛含量是检测室内空气甲醛释放量,室内空气甲醛释放量,可以是家具,也可以是地板,甚至墙面,是室内所有物品叠加后的气体释放量,不能说明是某一件物品甲醛含量超标。
   沈女士要是怀疑家中某个柜子或者榻榻米甲醛含量超标,需要到权威机构检测,但是检测手续比较麻烦,检测费用非常高,有时甚至高于柜子的价格(前期检测费用需要业主先行垫付)。检测时会切割家具进行破拆性实验,取材检测研究,过程麻烦,检测之后家具也就不能用了。也正是如此,让很多消费者非常纠结,多数情况下都是不了了之。

  专家分析:板材环保≠家具环保
  权威机构检验需找CMA认证机构

   采访中,沈女士想带某块板材进行检测,华商报记者采访了陕西省室内装饰工程质检站工程师吴鑫。他表示,一块板子环保,并不代表这块板子制成的家具同样环保,板材不能代表整体家居。板材在制成家具时需要切割,露出的截面就会释放有害气体,要是板式家具封边工艺不到位,也影响空气质量检测。
   如何能在不破坏柜子或者榻榻米的情况下检测甲醛是否超标?吴鑫建议,消费者可联系检测机构,可在一个自然间中,封闭同样的时长,对该空间有衣柜或者榻榻米的情况下进行空气质量检测;随后在同样的空间,同样时长,拆除衣柜或榻榻米后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可以选取几组数据作对比,甲醛含量是否超标也能对比出来。
   最后,吴鑫提醒,消费者自行购买的甲醛检测试纸或者手持甲醛检测仪,都有误差,不具备权威性,商家也不会认可。找权威机构检测要找有国家颁发CMA资格认证的机构检测,这样才具备法律效应。 华商报记者 庄侃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