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logo
日期:[2019年02月27日] -- 华商报 -- 版次:[K5]
交通、旅游、教育、农业……

委员们提了哪些“金点子”?

生态、教育、医疗、养老……针对这些百姓关心的问题,今年政协委员都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在2月23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全体政协委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认真履职尽责,积极通过提案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截至2月24日12时,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以提案方式共提出意见建议435件。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经审查,决定立案403件,占提出总数的92.6%,其中委员提案316件,占立案总数的78.4%;党派、团体、各专委会提案87件,占立案总数的21.6%。不予立案转委员来信处理32件。
  
>>政协委员、市交通运输局副主任科员彭联君:走不快、停不下 交通难题如何解?
   近年来,在榆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城区路网不断完善,交通状况明显改善,给市民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但市民对于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城市交通要求越来越高,这给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为此,榆林市政协委员、市交通运输局副主任科员彭联君就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改善城市交通面貌,提出几点建议。
   榆林城区道路主骨架为“七横六纵”结构,道路总里程185.62公里,路网密度4.4公里/平方公里。城区登记机动车19.8万辆,每天常态流动车辆22.47万辆,公交线路20条,公交车341辆,出租车1261辆,南北汽车站两处、西沙火车站一处。
   榆林市区交通在高峰时段拥堵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重要商业区不仅常年持续拥堵,而且时间长、范围广,仍有持续扩大的态势。而导致“走不快”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高峰时段拥挤、车辆乱停乱放、标线信号设置不合理、路网规划不合理等众多因素。
   随着车辆越来越多,停车的需求越来越大,停车场与停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位难求的问题日益严重。当前,停车场和汽车数量很不匹配,城区登记地面停车场513处,地下停车场205处,实际向社会开放的停车泊位为40638个,机动车与停车位的比率为1:0.18。如果按照大城市1:0.8比例匹配标准计算,市区需要18万个停车位,短缺14万个;如果按照中小城市1:0.5比例匹配标准计算,城区需要11万个停车位,短缺7万个。
   2019年榆林以承办第十七届陕西省运动会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不断加大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道路“硬件”条件;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立体交通;在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停车泊位;推进对环城公路联络线的规划建设;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优化城市道路交通信号和标志标线;依法严管城市道路交通秩序;推进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

  
>>政协委员、府谷县政协主席白雪梅:加快沿黄生态城镇经济带建设
   陕西沿黄公路是一条沿着黄河西岸串联陕西4市12县50多景点、全长800余公里的高颜值公路。榆林段途经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6县市42个乡镇1023个行政村,直接受益人口达200多万,是陕西省沿黄公路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多的一段,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区域位置优越,投资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
   2016年3月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加快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提案被列为“一号提案”。随后专题协商、召开座谈会、深入各县市调研。然而“一号提案”至今历时三年,省市政协及其他相关部门虽然重视,但是大多数工作仅停留在会议、视察、调研和文件上,未能有效推动沿黄生态城镇经济带建设。
   建议市上建立一个远景规划,统一规划沿黄公路沿线各县市区重点景点及乡镇连接线列入省市补助计划盘子,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分步骤,划重点,定目标,全面推动沿黄生态城镇带建设。建议市上建立健全晋陕蒙区域协作沟通机制,促进基础设施方面的互联互通、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同时水利部门与黄委会完善沟通对接机制,加大黄河支流水土流失治理和河堤工程建设,减少黄河水患对黄河沿线村镇的危害。

  
>>政协委员、横山区政协主席黄永旺:让乡村活力振兴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是一个口号,更不是立竿见影的工程。”榆林市政协委员、横山区政协主席黄永旺说,近年来,为实现横山区乡村振兴,他们一直在大胆尝试,积极探索。
   黄永旺以所在单位帮扶村吴家沟村举例说,该村距横山县城10公里,位于芦河、无定河交汇之处,北靠毛乌素沙漠边缘,明长城由东向西横贯全村。全村共有2400人,总土地面积30平方公里,地貌既有无定河湿地保护区又有黄土丘陵沟壑区。村内明长城、汉代墓群、仰韶文化、党项文化遗址随处可见。
   吴家沟村地理位置优越,文化资源丰厚,是壮大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理想之所。但在该村开展乡村试点工作并没有黄永旺想象中的那么顺利。“村民不理解,有的甚至阻拦施工建设,严重影响了建设步伐。”黄永旺介绍说,为顺利实施产业发展目标,他们组织村民进行产业发展大讨论,确定产业发展目标,最终确定了以“生态为基础,产业为骨架,文化为核心”的三大主导产业,尝试“三变改革”,解决土地资金问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经过两年的发展,吴家沟村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新修生产道路30公里,栽植经济林2000亩,打造风沙园3000亩,埋沙造地500亩,新修宽幅梯田800亩,建民俗园一处,建文化广场两处。民风好转,乡村活力被激发,群众积极性高涨,乡村振兴产业初见成效。
   通过吴家沟村的试点工作,黄永旺认为,制定合理科学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尤为重要,要根据村里资源情况和村民意愿,依据规划确定主导产业,榆林要依据自然资源分布差异,合理划分农业产业适生片区,指导各县区确定农业产业发展重点,逐步形成农业产业链。
   乡村振兴中,资金投入是保障。如何确保乡村振兴实施中的资金保障?黄永旺建议,政府要出台民间资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奖励办法,鼓励全市各级商会推选部分乐于参与乡村振兴的大集团、大企业在不影响其主体产业发展的情况下,抽取部分富裕资金,公益性参与各县区乡村振兴试点村的建设;每个县区结合产业发展,选择一个“三变改革”示范点,定期召开“三变改革”经验交流推进会,从理论层面总结出一套符合榆林目前农村实际,有操作生命力的“三变改革”实施方案。

  
>>政协委员何灵敏: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普及、信息时代来临、学业压力加重、学业竞争激烈、评价标准单一、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等因素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多发。目前青少年受心理问题困扰越来越严重,这一庞大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根据榆林市青少年社工协会的调查数据,榆林市某重点中学不少青少年不同程度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人数不少。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网瘾、厌学、离家出走、亲子关系不和、校园欺凌甚至走向犯罪道路的青少年群体逐年上升。
   何灵敏认为,榆林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学校专业的心理教师严重不足,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有的学校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有名无实。
   在政策方面榆林市在社会化服务事业方面的购买服务还只在少数项目上有所涉及,对心理健康服务的科学合理稳定的购买服务机制还没有形成,使得其缺乏有效的组织机构运行和一定的人力与资金保障。
   为此,何灵敏建议教育部门按要求落实配备专业师资,加强专业培训,开设心理健康课,将此项课程等同于音、体、美,列入教学计划。本着治“未”病的原则,从源头上预防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
   建议会同财政部门,按照中省的相关要求,将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纳入购买重点支持范围,落实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的经费预算,实现“从无到有”,建立以政府购买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为主要形式的财政支持机制。建议会同民政部门积极培育、扶持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机构发展,通过拓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方式,鼓励民办机构介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工作。引入招投标的竞争机制,面向社会团体、组织实行购买服务,对购买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予以信息发布、资格论证、合同管理、监督检查、绩效考核,并实行全程管理。
   同时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平台,对新生入学进行心理测评建档,对全市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建档跟踪,对重点青少年群体进行介入干预。

  
>>政协委员牛娅: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减轻教师额外负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在给学生减负的大潮中,教师的工作已脱离轨道,“传道、授业、解惑”的时间已占不到教师工作时间的一半,可教师依然忙得焦头烂额,加班加点,怨声载道……那一半时间哪去了?各种填表、考评、比赛、评估、扶贫、各种与教育教学科研无关的社会性事务,压得教师们喘不过气来……
   据中国教育报调查:教师的负担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教师过重的负担会转嫁给学生、家长及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调查表明:70.9%的小学教师压力较大;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4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牛娅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考试。把教师的职业倦怠、身心健康、工作条件和诉求、工作时间和负担状况作为工作检查的常规内容,并据此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同时应该减少各级部门对教师的干扰,减少管理人员,还教师一个相对独立、清净、自由的环境。积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为教师提供交往的机会,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学校要利用课余、节假日经常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让教师的情感交流、宣泄的渠道畅通,在活动中得到心理补偿。
   在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应该每年为教师体检一次,体检费用由政府或单位承担。

  
>>政协委员张凯华:建议将榆中旧址建为遗址性教育博物馆
   “榆林中学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我多次呼吁,应将榆林中学百年旧址延续传承,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2月23日,民盟陕西省委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榆林市政协委员张凯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榆林中学是陕西乃至全国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之一。1903年,榆林府知府光昭将“榆阳书院”改建为“榆阳中学堂”,之后,几易其名,于1934年改称“陕西省立榆林中学”,榆中成为当时陕北二十三县唯一的一所中学。而榆阳书院始建于公元1495年(明弘治八年)。
   另外,榆林中学是陕北革命的摇篮和陕北新文化的策源地;榆中学子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进程。在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后,榆中学生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或参与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安徽阜阳暴动等数十次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时期,榆中学子刘志丹、高岗与习仲勋等人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榆中学子谢子长、郭洪涛等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榆中学子王兆相、杨文谟等人创建了神府革命根据地。在经受多次围剿后,大批榆中学生参加的西北红军及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中央红军及各路长征红军稳固的落脚点。西北红军及其创建的根据地在关键时刻为党和红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也成为榆林中学永久的骄傲和光荣。
   另外,榆林中学开创陕北实业教育之先河。为改变陕北地瘠民困之苦,1923年榆林中学开设了职业课,购置了机械设备,办起学生实习工厂。学校从天津、西安、包头等地聘请技师授课,生产提花布、毛毯、袜子、皮带、枪套等物品。此为陕北地方实业教育之始,为陕北的纺织、制革工业奠定了基础。
   目前,由于榆林中学搬迁到新址,榆中旧址在2007年被改造成榆林市第十中学,保存了116年的历史名校旧址就日渐淹没,原存的建筑物和具有史料价值的百年人文历史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或改变。长此以往,若干年后,百年榆中的旧址将荡然无存,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将不复存在。
   对此,张凯华建议全力保护榆林中学百年旧址,尽快搬迁榆林十中,把榆中百年旧址重新划归榆林中学合理利用并加以保护,确保百年榆中旧址不被历史长河淹没,激发人们对百年榆中旧址的历史情感,确保社会各界对百年榆中旧址的历史情怀不被人为隔绝,也确保这个百年教育文化遗存得到传承和延续。同时逐步恢复老校门、礼堂等民国初期的建筑,修复1921年建的图书楼(新中国成立之初改称斌丞图书楼)。
   在保护的同时可以将榆中旧址建为遗址性教育博物馆或榆林中学初中部,向社会各界开放,满足其参观、学习、交流、科研及教育等多方面的需求。 华商报记者 杨虎元 文/图